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书白月光,我成了女帝 > 第186章 东宫论“烹鲜”:治世之度与道德交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6章 东宫论“烹鲜”:治世之度与道德交归

东宫的御膳房旁,李宸看着厨子小心翼翼地煎着一尾鲈鱼,热油轻晃,鱼身微卷,却不见厨子频繁翻动。他若有所思地转身,对随后赶来的李昭与林晚晴说道:“父亲,母亲,‘治大国若烹小鲜’,这煎鱼的道理,竟与治国如此相似。频繁翻动便会鱼肉破碎,正如政令繁苛会让百姓不安。可这‘以道莅天下’,又如何让‘鬼不神’‘神不伤人’,最终让‘德交归焉’?”

他指着煎锅中的鱼:“您看这鱼,厨子只在关键时轻翻一次,便任其在锅中自然煎熟。治国若能如此,不频繁扰动百姓,是否就能让民生安定?可那‘鬼不神’‘神不伤人’,难道是说要摒弃鬼神之说吗?可百姓对鬼神多有敬畏,又该如何引导?”

李昭走到煎锅旁,闻了闻鲜香的气味,缓缓道:“宸儿,‘治大国若烹小鲜’,核心在一个‘度’字——不妄为、不扰民,让百姓如小鱼在锅中,顺应火候(天道)自然生长。就像去年朝廷修订税法,没有全盘推翻旧制,只是简化了几个繁琐的税种,百姓未受惊扰,税收却更为合理——这便是‘不频繁翻动’,政令稳定,百姓才会安心。”

“至于‘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不是要摒弃鬼神,而是让道的光明驱散迷信的阴霾。”林晚晴补充道,“江南曾有地方因旱灾盛行祭神祈雨,百姓荒废农事,反而灾情更重。陛下没有强行禁止祭祀,而是派水利官去指导百姓挖渠引水,同时说明‘祭神不如修渠’的道理。百姓见修渠真的解了旱情,便渐渐不再盲目信神——这便是‘其鬼不神’,用实实在在的‘道’(治国之策)让虚妄的鬼神之说失去灵验,让百姓明白‘靠天靠神不如靠自己’。”

李宸追问:“那‘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两不相伤,德交归焉’,又是何意?”

“‘神不伤人’是指不再让迷信伤害百姓,‘圣人亦不伤人’是指圣人治国不妄为、不扰民。两者都不伤害百姓,道德自然就会回归。”李昭解释道,“就像西北有部落信奉‘战神’,常年好战,导致民不聊生。陛下没有用武力征服,而是派使者送去农具与种子,教他们耕种。部落百姓尝到了安稳生活的甜头,便不再执着于‘战神’的虚妄,与朝廷和睦相处——这便是‘两不相伤’,神道不再驱使百姓好战,圣人也不以武力伤人,道德便在百姓心中交归。”

林晚晴拿起案上的《江南水利志》:“你看这志书记载,当年江南水患,有官员请‘河神’祭祀,陛下却下令疏浚河道、修建堤坝。水患平息后,百姓不再迷信‘河神’,反而对朝廷的治水之策深信不疑。这便是‘德交归焉’——百姓从迷信鬼神转向信任君主的‘道’,道德的根基便在民心深处扎根。”

李宸望着煎锅中渐渐金黄的鲈鱼,又想起父母的话语,心中对“烹鲜治国”与“道德交归”的理解愈发透彻:“孩儿明白了,‘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要把握治政的‘度’,不频繁扰动百姓,让政令如煎鱼的火候般恰到好处;‘以道莅天下’,是要用实实在在的治国之策,驱散迷信的迷雾,让百姓从虚妄的鬼神依赖中走出来,信任君主的‘道’。如此‘两不相伤’,百姓既不受鬼神迷惑之伤,也不受政令妄为之伤,道德自然就会回归民心,国家也就安定长久。”

李昭与林晚晴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御膳房的香气弥漫开来,仿佛也在为储君的领悟而欢庆。这场关于“烹鲜”的论道,让李宸对治世的“度”与“道”有了更深刻的把握——治大国如烹小鲜,贵在不扰;莅天下以其道,贵在务实。唯有如此,方能让鬼神不惑、圣人不扰,最终实现道德交归于黎民,让大齐的江山在民心的归附中,稳固如磐。

东宫的夜色温柔,李宸再次翻开《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字句在灯火下熠熠生辉。他知道,未来的储君之路,需以“烹鲜”之度治政,以务实之道莅民,在不扰与务实之间,为大齐铺就一条道德交归、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