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书白月光,我成了女帝 > 第187章 东宫论“知”:知缺之智与无病之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7章 东宫论“知”:知缺之智与无病之境

东宫的观星台夜凉如水,李宸望着天幕中闪烁的星辰,手中攥着《道德经》,指尖停在“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一句上。待李昭与林晚晴并肩走来,他便转身问道:“父亲,母亲,这‘知不知’为何是最高的智慧?承认自己有所不知,难道不是显得君主学识浅薄吗?而‘不知知’又为何是‘病’?圣人能‘不病’,只因‘病病’——把缺点当缺点,可寻常人总难正视自己的不足,身为储君,又该如何修炼这份‘知缺’的智慧,做到‘不病’?”

他指着观星台旁的浑天仪,语气中带着困惑:“您看这浑天仪,能测算星辰运行,可即便如此,仍有它测不到的星体轨迹。若君主自认为‘知尽天下事’,像有人强行用浑天仪测未知星体般,硬要对不懂的事做决断,这便是‘不知知’的‘病’吧?可承认‘不知’,又如何服众?”

李昭抬手拂去李宸肩头的夜露,缓缓道:“宸儿,‘知不知’不是学识浅薄,而是清醒的认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才会敬畏规律、倾听他人。就像当年先皇处理西南土司纠纷,朝中大臣多主张按旧例派兵镇压,先皇却坦言‘土司习俗、地方民情,朕未尽知’,随即派使者深入西南,摸清土司间的矛盾根源,最终用和解之策平息纷争,比强行镇压更得民心。这便是‘知不知’的智慧:不逞‘全知’之能,反而能找到更妥帖的解决之道。”

林晚晴接过话头,语气温和却掷地有声:“而‘不知知’的‘病’,恰是自视甚高、不懂装懂。去年吏部选官,有位新科翰林自称‘通晓地方吏治’,在朝堂上力荐激进的改革之法,可他从未到过地方,不知基层官吏的难处,若真按他的法子推行,定会搅乱地方秩序。陛下当众指出他‘不知而强言知’的不足,让他先去地方任职历练——这便是‘病病’:把‘不懂装懂’的缺点当缺点,及时纠正,才不会酿成大错。”

“那圣人如何做到‘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难道圣人真的没有缺点吗?”李宸追问,眼中满是求知的光芒。

“圣人并非无缺点,而是从不敢忽视缺点。”李昭解释道,“先皇在位时,曾因轻信近臣之言,错判过一桩冤案。事后他没有掩饰,反而在朝堂上公开认错,还下令修订律法,完善冤案平反机制。他把‘轻信’这一缺点当‘病’来治,此后每逢决断,必多方征询意见,再无类似差错。这便是‘病病’的真谛:不回避、不遮掩,把每一次不足都当成修正自己的机会,久而久之,自然就‘不病’了。”

林晚晴拿起案上的《帝王自省录》,翻到其中一页:“你看这是先皇每日的自省记录,小到对大臣的一句失言,大到对政令的一处疏漏,他都一一记下,分析原因、思考改进之法。‘圣人不病’,不是天生无过,而是用‘日日自省’的功夫,把‘病’扼杀在萌芽里。就像农夫除草,见草便除,田地才不会荒芜;君主自省,见错便改,德行才不会有亏。”

李宸望着天幕中渐明的启明星,又想起父母的话语,心中对“知不知”与“病病”的理解豁然开朗:“孩儿明白了,‘知不知’是最高的智慧——承认有所不知,才会保持谦逊、敬畏规律;‘不知知’是致命的弊病——不懂装懂,只会凭主观臆断犯错。圣人‘不病’,只因‘病病’:正视缺点、及时改正,从不让小错酿成大过。身为储君,日后定要摒弃‘全知’的虚妄,常思‘我有何不知’,常省‘我有何过错’,用‘知缺’的智慧修炼自己,才能在治国时少走弯路,不负百姓与江山。”

李昭与林晚晴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观星台的夜风拂过,带着星辰的清辉,仿佛也在为储君的领悟而轻吟。这场关于“知”的论道,让李宸对“智慧”与“自省”有了更深刻的把握——真正的智慧,不是知晓一切,而是承认有所不知;真正的无过,不是从未犯错,而是敢于正视过错。唯有如此,方能以清醒的认知、谦逊的姿态,走好储君之路,朝着圣人“不病”的治世之境稳步前行。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李宸将《道德经》揣入怀中,目光坚定地望向宫城的方向。他知道,未来的日子里,“知不知”的谦逊与“病病”的自省,将是他最珍贵的“治德”之器,助他在守护大靖江山的路上,行得更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