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书白月光,我成了女帝 > 第191章 东宫讲德:民生之基与君主之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1章 东宫讲德:民生之基与君主之戒

东宫的崇文殿内,案上并排放着《大齐赋税册》与《民间疾苦录》,李宸指尖轻抚书页,望着殿中侍立的官员子弟与东宫属官,开口便道:“今日讲《道德经》‘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一句,诸位且看这两本册子——赋税册上,去年江南秋税比三年前多了三成;疾苦录里,同期江南流民数量翻了两倍。这‘税多’与‘民饥’,恰是老子所言的因果。再思‘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这三句究竟藏着怎样的治国警示?身为未来的治世者,又该如何避免‘税多’‘有为’‘生厚’之弊?”

话音刚落,户部侍郎之子王恪便起身问道:“太子殿下,朝廷需军费养兵、需俸禄养官,赋税稍增也是常理,为何会致‘民饥’?难道要让朝廷饿着肚子治国吗?”

李宸拿起赋税册,翻到“江南盐税加征”一页:“王兄请看,江南盐税去年加征两成,可盐是百姓日常必需之物,盐价随之暴涨,寻常农户一月俸禄竟买不到半斗盐。更甚者,地方官还在正税之外加征‘杂费’,农户辛苦一年,交完赋税竟剩不下半石粮——这不是‘食税之多’致‘民饥’,又是什么?”他顿了顿,语气凝重,“朝廷需用度不假,但当以‘民有余’为前提。就像三年前西北大旱,陛下不仅免了当地三年赋税,还调拨国库粮赈灾,虽暂减了朝廷收入,却让百姓熬过灾年,今年西北秋粮丰收,赋税反而比往年多了五成——这便是‘藏富于民’的道理:民不饥,朝廷才会有长久之税。”

接着,吏部尚书之女苏婉问道:“殿下,‘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难道君主勤政、多推政令也是错的?”

“‘有为’非指勤政,而是‘政令繁苛、擅自妄为’。”李宸走到殿中,举了个例子,“去年青州知府为求‘政绩’,一月内连下五道‘劝农令’:先是强令农户种桑,后又改种棉,接着又要修水利,农户刚备好桑苗,又得拆了桑苗种棉,最后水利也因劳力不足半途而废——这便是‘上之有为’,政令朝令夕改,百姓无所适从,自然‘难治’。反观邻县的知县,只下了一道‘因地制宜’的政令,让农户按自家土地情况选种,再派农技官上门指导,今年邻县粮产比青州多了三成,百姓安居乐业,从无抗令之事——这便是‘无为而治’的真谛:不妄加干预,让百姓顺应规律生活,反而易治。”

随后,宗室子弟李恒问道:“‘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君主住宫殿、穿锦缎,难道也会让百姓不怕死?”

“君主‘求生之厚’,是指过度追求奢享,耗尽民力财力。”李宸指着疾苦录中“洛阳宫修缮”的记载,“前年陛下欲修洛阳宫,勘察后发现需征调十万民夫,耗费三百万两白银,当即下令停工,说‘朕住旧宫无碍,百姓有饭吃才是要紧’。若当时强行修缮,十万民夫需离开农田,粮产必减,百姓可能因缺粮陷入绝境——当百姓连活下去都难,自然‘轻死’,甚至可能为求活路铤而走险。而那些‘无以生为者’,如前朝的贤相文仲,住陋室、食粗粮,却将俸禄多用于救济百姓,百姓敬他如父,即便乱世也无人敢犯他所辖之地——这便是‘贤于贵生’:不追求自身奢享,反而能赢得百姓拥护,比看重自身安逸的人更高明。”

讲德尾声,李宸将《道德经》合起,对众人道:“诸位需记:民饥源于税重,民难治源于政繁,民轻死源于君奢。治国者当以‘薄税’养民、以‘简政’安民、以‘俭身’服民,唯有如此,才能让百姓不饥、不难治、不轻死,天下方能安定。这便是老子所言的治德根本,也是我等需毕生践行的准则。”

崇文殿外的夕阳透过窗棂,洒在李宸手中的《道德经》上,殿中众人望着太子坚定的神情,心中对“民生”与“君德”的关联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这场讲德,不仅是对古训的解读,更是对未来治世者的警醒——唯有守住“以民为本”的初心,摒弃“税多、有为、生厚”之弊,方能撑起大齐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