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书白月光,我成了女帝 > 第193章 东宫讲德:水之柔力与君主之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3章 东宫讲德:水之柔力与君主之担

东宫的观水榭旁,潺潺溪流绕石而过,李宸手持《道德经》立于水边,望着围拢来的官员子弟与东宫属官,开口便道:“今日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诸位且看这溪水——它无骨无棱,遇石则绕,遇洼则聚,看似柔弱至极,可年复一年冲刷,竟能将坚硬的岩石磨出沟壑,将陡峭的山壁冲成平缓的河滩。这便是水的‘柔胜刚’之理。可为何老子说‘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又为何‘受国之垢’方能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才可做天下王?这‘正言若反’的智慧,又该如何践行?”

话音刚落,工部尚书之子石岩便俯身掬起一捧水,疑惑道:“太子殿下,水虽能磨石,可若遇山洪,水的力道便成了‘刚’,会冲毁房屋、淹没田地,这难道也是‘柔胜刚’吗?”

李宸指着不远处的堤坝:“石兄可知这堤坝为何要修成弧形,而非笔直坚硬的石墙?因笔直石墙看似‘刚’,遇山洪猛冲易被冲垮;弧形堤坝却能像水般‘柔’,将洪水的力道分散导流,反而能长久抵御洪水。去年江南暴雨引发山洪,邻县用巨石筑直堤,结果堤坝崩塌,灾情惨重;而本县修了弧形柔堤,还挖了泄洪渠,洪水虽大,却未伤一民一田——这便是‘柔胜刚’的真谛:不是柔弱无骨,而是以柔化刚、借力而为,比一味强硬更有力量。”

接着,御史大夫之女柳清问道:“殿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人人都懂,可为何‘莫能行’?就像朝堂上,面对强势的权臣,若一味‘柔’,难道不会被压制吗?”

“‘莫能行’,多因世人难弃‘争强好胜’的执念。”李宸拿起案上的《前朝史鉴》,翻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记载,“当年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强势,没有硬拼,而是‘柔’——先捧着和氏璧假意顺从,再以‘璧碎人亡’的决心逼秦王让步,最终既保住了璧,又没让赵国受辱。若他当时一味‘刚’,与秦王硬抗,非但救不回璧,还会让赵国陷入战乱。反观前朝有位谏官,面对皇帝的错政,直言顶撞,言辞激烈,虽占理却触怒皇帝,最终被罢官,新政也未能推行——这便是‘知而不行’的遗憾:懂柔胜刚之理,却因放不下‘刚直’的虚名,反而未能成事。”

宗室子弟李裕又问:“殿下,‘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难道君主还要承受屈辱吗?这岂不是有损国威?”

“‘受国之垢’,不是忍辱偷生,而是为了百姓与社稷,承担起常人不愿担的责任与非议。”李宸语气郑重,“三年前北境部落与我朝边境摩擦,有大臣主张‘出兵雪耻’,陛下却选择先派使者议和——因当时我朝刚经历旱灾,百姓急需休养生息,若开战,粮草军需都要从百姓身上征调,只会加重疾苦。陛下此举,虽被部分人指责‘畏敌’‘受辱’,却换来了边境三年安定,百姓得以恢复生产,今年北境丰收,国力更盛,部落也主动来朝求和。这便是‘受国之垢’:不逞一时之威,只为百姓长远安宁,这样的君主,才是真正的社稷主。”

他又补充道:“至于‘受国不祥’,便是君主主动承担国家的灾祸。去年关中蝗灾,陛下不仅亲自去灾区祭拜天地、安抚百姓,还下令削减宫中用度,将节省的银两全部用于赈灾,甚至让太子府也捐出部分存粮。百姓见陛下与他们共担灾祸,无不感念,纷纷主动参与灭蝗,灾情很快得到控制。这便是‘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君主不将灾祸推给百姓,反而与百姓共渡难关,自然能赢得民心,成为天下人信服的君王。”

讲德尾声,李宸望着溪水缓缓汇入池塘,对众人道:“诸位需记:水的柔,不是软弱,而是能屈能伸、以柔克刚的智慧;君主的‘受垢’‘受不祥’,不是屈辱,而是为社稷担责、为百姓分忧的担当。‘正言若反’的背后,是老子对治世者的警醒——真正的强大,从不是一味强硬;真正的君王,从不是只享荣耀。唯有学水之柔力,担天下之重,方能践行治德,让大齐江山稳固长久。”

观水榭旁的夕阳将溪水染成金红色,殿中众人望着李宸坚定的神情,心中对“柔与刚”“责与荣”的理解愈发深刻。这场讲德,不仅解读了水的智慧,更阐明了君主的担当——唯有以柔化刚、勇担国之垢与不祥,方能成为真正的社稷主、天下王,这便是《道德经》留给治世者的珍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