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 > 第158章 新的岗位安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这样,陈默看完了卷宗,基本了解了当前的所有情况。

接着,他参加了王组长召集的一些会议。并按上峰的要求,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并埋头做了一些由他负责的具体工作。度过了十几天的静默的潜伏。

这一天,他接到小特务的通知,让他去戴笠办公室。

戴笠的办公室里,红木办公桌后的灯光将人影拉得狭长。

陈默站在桌前,听着头顶传来的指令,指尖几乎要掐进掌心——“任命陈景明为秘密情报组二科科长,全权负责全国工运及进步组织情报整合,直接向我汇报。”

这道任命,比他预想的更重。二科,看似只是聚焦工运的普通部门,却因“清党”风暴临近,成了戴笠眼皮底下的“尖刀”——要汇总全国工运脉络,筛选“重点清剿对象”,甚至参与制定“分区镇压计划”。

而“直接向戴笠汇报”的权限,更是把他推到了情报组的核心圈层,既能接触到最顶层的机密,也成了所有人盯着的“靶子”。

“你的新办公室在三楼,紧邻机密档案室。前任科长赵志远的人品不错,就是能力有限,你可以依靠他”

戴笠放下手中的钢笔,指了指墙上的总部平面图,红笔圈出的区域正好在西楼核心位置,“档案室的备用钥匙会给你一把,工运相关的绝密文件,你可以随时调阅。但记住,不该看的,别碰;不该问的,别打听。”

陈默躬身应下,目光却牢牢锁在平面图上——三楼的布局像一张密网:二科办公室在中间,左边是机密档案室,右边是戴笠的临时休息室,走廊两端都有监控和警卫。

这意味着,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严密监视下,连调取一份文件、接一个电话,都可能被记录在案。

“近期局势特殊,南京及周边的共党活动频繁,你要重点排查内部可疑人员。”

戴笠的声音突然变得严厉,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二科以前的人,有些人的立场不坚定,被共党渗透了都不知道。你刚从上海回来,立场干净,能力也够,我希望你能把二科整顿好,别让我失望。”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炸在陈默心头。“排查内部可疑人员”,看似是让他“整肃纪律”,实则是戴笠的试探——既要看他是否“忠心”,是否会对昔日同事下手;也要借他的手,清除情报组内部真正的组织成员。陈默心里清楚,这是一场鸿门宴,答应得太痛快,会显得刻意;拒绝,又会暴露迟疑。

“学生明白!”他语气坚定,却留了余地,“我一定当严格排查,按规章办事,绝不放过任何可疑线索,也绝不冤枉一个自己人。”

这句话既表了“忠心”,又用“按规章办事”给自己留了缓冲——日后遇到组织的同志,可以借“证据不足”暂时保护,避免直接冲突。

戴笠满意地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枚黄铜徽章,上面刻着“情报组二科”的字样,递给陈默:“这是你的科长徽章,凭它可以出入三楼所有区域,包括档案室的b区。记住,徽章丢了,后果自负。”

陈默接过徽章,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仿佛握住了一把双刃剑——这枚徽章是权力的象征,能帮他接触核心情报;也是催命符,一旦身份暴露,这枚徽章就会变成定罪的证据。

他小心翼翼地将徽章别在西装领口,正好遮住之前藏着的“和”字铜扣。

“明天正式上任,今天可以先去办公室熟悉环境。”

戴笠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走了,“让吴斌带你过去,他是训练科副科长,熟悉总部的规矩,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他。”

陈默心里一动——戴笠特意让老吴带他,既是信任,也是监视。

他躬身告辞,走出办公室时,正好遇到老吴从走廊走过。

两人眼神交汇,老吴递来“小心”的眼神,随即恢复平静,走上前:“陈科长,我带您去二科办公室。”

沿着楼梯往上走,老吴一边走一边压低声音:“二科以前的科长是李诚,现在是你的副科长,他是戴笠的亲信,对你的职位虎视眈眈,凡事多留个心眼。档案室b区藏着‘清党’的核心计划,你可以借‘整合情报’的名义进去,但别停留太久,监控很严。”

陈默点点头,目光扫过走廊的监控摄影头——每一个都对着不同的方向,没有死角。三楼的气氛比一楼更压抑,办公室的门都紧闭着,偶尔有人走过,也是行色匆匆,不敢多说话。

“到了。”老吴停在一扇门前,门牌上写着“二科科长办公室”。

推开门,里面是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摆着一张办公桌、一个文件柜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全国地图,上面用红笔标着密密麻麻的点——想必是各地工运活动的标记。

“文件柜里是二科以前的工作记录,你可以先看看。”

老吴走到窗边,假装整理窗帘,声音压得极低,“组织让你重点关注‘清党’的时间和范围,还有各地工运骨干的抓捕名单。我会想办法帮你调阅,你别主动提,免得引起怀疑。”

陈默走到文件柜前,打开柜门——里面堆满了档案,标签上写着“上海工运记录”“武汉进步组织调查”“北平学生运动分析”,每一份都沉甸甸的。他随手拿出一本,翻开——里面记录着工人的姓名、住址、活动轨迹,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信息都有,看得他心里阵阵发凉。

“戴笠让你排查内部可疑人员,这事你怎么打算?”老吴突然问,语气里带着担忧。

“按规章来。”陈默合上档案,语气坚定,“没有证据,绝不乱抓人。要是遇到自己人……”他顿了顿,“你想办法给他们通风报信,让他们暂时隐蔽,我来拖延时间。”

老吴点了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塞进陈默手里:“这是‘聚宝斋’王老板的联系方式,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打这个电话,暗号是‘青花瓶缺货’。记住,这个电话只能打一次,打完就销毁。”

陈默接过纸条,快速记下车牌号和电话号码,然后把纸条塞进嘴里,咽了下去。“我知道了。”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院落——武装警卫还在巡逻,探照灯的灯光扫过墙面,像一双双监视的眼睛。

老吴走后,陈默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拿出加密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出任二科科长,直接对戴笠负责,办公室邻机密档案室。戴笠令排查内部可疑人员,‘清党’风暴临近。李诚为副科长,需警惕;老吴可协助调阅机密。”

写完,他把笔记本藏进办公桌的暗格,又走到文件柜前,开始翻看档案。

他知道,从明天正式上任开始,他就要在这座“牢笼”里,戴着“科长”的面具,小心翼翼地收集情报,保护同志,等待时机。

傍晚,陈默离开总部时,街头的军警更多了。

他看着墙上“肃清共党,巩固党国”的标语,心里却更加坚定——就算前路布满荆棘,就算身处龙潭虎穴,他也要带着组织的使命,带着战友的期盼,在这条潜伏路上,走下去。因为他知道,他的每一步,都关系着全国工运的安危,关系着无数工人兄弟的希望。

回到住所,陈默从床板夹层里拿出上海带回的情报,逐一核对——全国工运骨干名单上,有不少名字与总部档案里的“可疑人员”重合。他用红笔在这些名字旁画圈,标注“需重点保护”,然后重新藏好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