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 > 第255章 戴笠问堡垒见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京复兴社总部的会客室里,茶香袅袅。

戴笠指尖夹着支烟,烟雾缭绕中,目光落在陈默脸上,带着几分审视:“陈默,你在前线视察了那么多堡垒,说说,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陈默心里一紧,指尖下意识摩挲着袖口——早料到戴笠会追问细节,他昨晚特意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堡垒见闻”的腹稿,从修建进度到士兵状态,每一个细节都编得滴水不漏。

他微微前倾身体,语气诚恳:“回老师,学生最直观的感觉是‘坚’和‘挤’。坚在堡垒墙体,用的是三合土,能扛住迫击炮;挤在士兵住处,一座堡垒住30人,连转身都费劲。”

戴笠点点头,夹着烟的手顿了顿:“兴国县的堡垒,你去看过?那里是西线重点,修得怎么样?”

“去过,”陈默答得流利,“兴国县东南的15座堡垒最先完工,重机枪位设在堡垒东侧,正对山路,视野能覆盖3里地。我去时,士兵正在加固地基,说前几天下雨,墙体有点渗水。”

他刻意提到“渗水”,既符合南方多雨的实际,又显得观察细致,不像编造。

“士兵的士气怎么样?”

戴笠又问,手指在桌沿轻轻敲着——这是他怀疑人时的习惯动作。

陈默心里清楚,这个问题最关键,答得太好会显得假,答得太差又会落得“管理不力”的罪名。

他沉吟片刻,语气放缓:“士气还算稳定,但也有抱怨。我跟一个姓王的班长聊过,他说连续半个月吃干饭就咸菜,盐都快断了,夜里站岗冻得直哆嗦。我让后勤处加急送了一批盐过去,后来再去,他说伙食好多了。”

这话半真半假,盐是真送了,却是为了感谢周万霖的情报传递,此刻却成了他“体恤士兵”的佐证。

戴笠嘴角勾起一丝笑意,烟蒂摁在烟灰缸里:“你倒是细心。宁都县的堡垒,听说修得最慢,为什么?”

“主要是材料运不上去,”陈默道,“宁都多山,下雨后路滑,马车根本没法走,水泥和钢材只能靠士兵扛,一天最多运两趟。我去的时候,有座堡垒刚搭起架子,工人说还差三成材料,得等天晴才能继续。”

他故意把“材料短缺”的责任推给天气,避开之前篡改进度表的事,同时暗合戴笠对“后勤拖沓”的不满。

两人聊了近一个小时,从堡垒的火力配置,到士兵的日常训练,陈默都答得条理清晰,偶尔穿插几个基层军官的名字和对话,显得真实可信。

他始终避开与周万霖接头的时间段——视察边界茶亭那天,他只字未提“休息”,只说“从早到晚连轴转,天黑才返回总指挥部”。

就在陈默以为快要过关时,戴笠突然话锋一转:“你上次从西线回来,比预定时间晚了两天,说是遇暴雨受阻?”

陈默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却依旧平静:“是的,老师。那天视察完石城县的堡垒,刚往回走就下了暴雨,山路塌方,马车陷在泥里,只能等雨停了找村民帮忙抬出来。”

他一边说,一边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张纸,“这是当时的天气记录,石城县气象局盖了章,那天确实下了大暴雨,降雨量超了往年同期。”

戴笠接过纸,看了眼上面的日期和印章,又递给身边的副官:“去核实一下。”

副官快步走出会客室,陈默端起茶杯,指尖微微发颤——这张天气记录是他托老周找关系办的,印章是真的,日期也对得上,就怕戴笠细查具体路段。

等待的几分钟里,会客室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戴笠靠在沙发上,目光落在陈默身上,像是在观察他的反应。

陈默强迫自己放松,假装翻看手里的堡垒照片,照片里是他和士兵的合影,背景是正在修建的堡垒,没有任何破绽。

“戴老板,核实过了,”副官快步回来,“石城县那天确实下了大暴雨,县郊的山路确实塌了一段,当地村民说,有支国民党的车队陷在泥里,第二天才出来。”

戴笠点点头,看向陈默的目光柔和了些:“看来是我多心了。山路难走,以后视察注意安全,提前看天气预报。”

“谢老师关心,学生记下了。”

陈默松了口气,后背的冷汗终于干了。

他知道,戴笠的怀疑并未完全消除,只是暂时被天气记录和副官的核实打消了,以后行事必须更加谨慎。

戴笠又问了些关于苏区游击队的情况,陈默故意说“最近少见踪迹,可能是转移了”,引导戴笠相信红军已无力袭扰,为苏区主力转移争取更多时间。

最后,戴笠站起身:“你的汇报和见闻都很详实,看来你在前线确实用了心。以后有什么情况,及时跟我说。”

“是!老师。学生一定做到!”

陈默连忙起身,目送戴笠走出会客室,才长长舒了口气。

他走到窗边,望着戴笠的轿车消失在巷口,心里暗暗庆幸——幸好提前准备了天气记录和腹稿,不然今天很难过关。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陈默把那张天气记录锁进铁皮柜,又拿出堡垒视察的照片,一张张翻看——照片里的他穿着军装,站在堡垒前,笑容自然,和士兵的互动也毫无破绽。

这些都是他为了应对戴笠的追问,特意让小李拍的,如今都成了“护身符”。

傍晚,陈默接到苏晴通过老掌柜转来的消息:“戴笠近期可能派人去前线核查堡垒进度,注意掩盖痕迹。”

他心里一紧,看来戴笠对他的怀疑还没完全消除,派核查人员是假,试探他是真。

他立刻拿起电话,打给前线情报处的李伟科长:“小李,我是陈默。最近要是有人去核查堡垒进度,你就说我之前视察时,重点看了兴国和宁都的堡垒,对石城和瑞金的只是匆匆而过,记不太清细节。”

小李连忙答应,陈默又叮嘱了几句,才挂了电话。

放下电话,陈默走到桌前,拿出纸笔,开始梳理今天的问答——哪些话戴笠信了,哪些话他可能还在怀疑,哪些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他在纸上写下“需补充:

1. 兴国堡垒士兵名单;2. 宁都材料运输记录;3. 石城暴雨受阻的村民证词”,这些都是下次戴笠再追问时,能拿出来的佐证。

夜色渐深,办公室里的灯还亮着。陈默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清楚,戴笠的追问不会就此结束,他就像站在钢丝上,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来。

但他不能退缩,必须在这条路上坚定走下去。他想起苏晴在上海钟表行里说的“小心驶得万年船”,他更坚定——以后每一次汇报,每一次见闻描述,都要提前准备好佐证,确保无懈可击。

第二天一早,陈默就开始落实补充材料。

他托老周找前线的熟人,弄到了兴国堡垒的士兵名单,在姓王的班长名字旁标注“曾反映伙食问题,已解决”;又让小李整理了宁都的材料运输记录,在暴雨那天的记录上注明“因雨延误,次日补运”;最后,他让老周找了两个石城的村民,写了份“帮忙抬马车”的证词,盖了村里的公章。

这些材料整理好后,陈默把它们和之前的天气记录、照片放在一起,放进一个专门的公文包——这是他的“应急包”,万一戴笠再追问,就能立刻拿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上午,戴笠的副官送来一份文件,是关于加强堡垒防御的指令。

陈默接过文件,松了口气——看来戴笠暂时打消了对他的怀疑,开始让他参与实际工作了。

他快速浏览文件,重点标注“加强西线巡逻,防止红军反扑”,心里却在想——苏区主力早已转移,所谓的“反扑”不过是戴笠的猜测,正好可以利用这点,让敌军继续往西线增兵,为苏区争取更多的转移时间。

中午吃饭时,陈默碰到了反谍小组的组长老张。

老张笑着道:“陈处长,你提的政审机制真不错,昨天筛出两个有问题的,已经交上去审查了。”

陈默点点头,心里却在想——反谍小组越是活跃,越能掩盖他的真实身份,只要不查到周万霖和苏晴头上,一切都安全。

下午,陈默开始起草加强堡垒防御的落实方案,他故意把西线的巡逻次数增加一倍,兵力配置也写得更详细,让戴笠觉得他在认真执行指令。

同时,他在方案里悄悄加了句“东线可适当减少兵力,重点防御西线”,进一步引导敌军往西线布防。

下班前,陈默把方案送给戴笠审阅。

戴笠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就按这个方案办,你牵头落实。”

陈默应着,心里却在盘算——等方案落实了,他就可以借着“检查防御情况”的名义,再次去前线,和周万霖交接最新的情报。

走出戴笠办公室,陈默抬头看向天空,晚霞染红了半边天。他摸了摸胸前的怀表,表针“滴答滴答”地走着,像是在为他加油。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还会有很多挑战,戴笠的怀疑、核查人员的试探、情报传递的风险,但他会用细心和谨慎,应对好每一个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