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 > 第256章 掩盖接头痕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京的初夏带着湿热的黏腻,陈默站在复兴社档案库的铁柜前,指尖划过标着“边界巡查记录”的文件夹——里面藏着他最担心的破绽。

上周戴笠追问“暴雨滞留”时,虽然用天气记录蒙混过关,但边界检查军官的原始记录里,只写了“陈默一行于3日午后过关”,未提滞留原因,万一戴笠派人细查,很容易露馅。

“陈先生,您找这份记录?”档案库管理员递过钥匙,“戴老板昨天还让人查过西线的巡查档案,好像在核对什么。”

陈默心里一紧,接过钥匙:“没什么,就是补填点视察细节,之前写得太简略了。”

他打开铁柜,抽出3日的记录,铅笔在“过关时间”旁顿了顿,添上“午后遇暴雨,山路塌方,滞留茶亭两小时,待雨停后村民协助通行”,字迹刻意模仿检查军官的笔锋,横平竖直,没有丝毫个人风格。

补完记录,他没立刻离开,又翻出前后三天的巡查日志,确认没有任何关于“盐商周万霖”“茶亭接头”的记载,才把记录放回铁柜,锁好。

走出档案库,他快步走向通讯科,给西线边界检查站的李排长发了封电报:“近日需核对3日巡查细节,烦请协助补充‘暴雨滞留’备注,事后必有重谢。”

李排长是周万霖认识的熟人,上次周万霖绕路时,多亏他帮忙放行。

陈默算准了,凭着这层关系,李排长不会拒绝。

果然,两小时后,电报回了:“已补充备注,档案同步更新,放心。”

陈默松了口气,却没敢掉以轻心——光有文字记录不够,得有“人证”和“物证”。

他从抽屉里翻出上次去前线的照片,找出一张和李排长的合影——照片里两人站在堡垒前,笑容自然,背景是正在修建的工事。

他拿着照片,走到后勤科,找到已经回到总部的老周:“周哥,帮我洗两张这张照片,再做个相框,就说是感谢李排长协助巡查的礼物。”

“没问题,”老周接过照片,眯眼一看,“这李排长我认识,特别好喝酒,你再带两瓶茅台过去,保准他记你一辈子好。”

陈默心里一动,对啊,送烟酒既能感谢,又能堵住他的嘴,免得日后乱说话。

第二天一早,陈默带着照片、茅台和两盒点心,登上了去西线的火车。

车厢里人不多,他把礼物放在座位旁,怀里揣着那份补填的巡查记录,指尖反复摩挲——这次一定要彻底掩盖接头痕迹,不能给戴笠留下任何追查的线索。

抵达边界检查站时,李排长正在指挥士兵训练。

见陈默来了,连忙迎上来:“陈处长,您怎么亲自来了?在电报里说一声就行。”

“专程来谢你,”陈默递过礼物,“上次暴雨滞留,多亏你帮忙,这点东西不成敬意。”

李排长接过茅台,眼睛一亮:“陈处长太客气了,我只是举手之劳罢了。”

两人走进检查站的办公室,陈默拿出补填的巡查记录:“李排长,你看看这份记录,备注补充得没问题吧?戴老板最近查得严,我怕出岔子。”

李排长接过记录,扫了一眼:“没问题,跟我这边的档案一致,就算戴老板派人来查,我也这么说。”

陈默放心了,又拿出照片:“这张合影洗了两张,一张给你,一张我留着,以后有人问起,就说我那天视察完堡垒,特意跟你合影留念。”

李排长接过照片,笑着道:“好,没问题!以后陈先生有什么吩咐,尽管开口。”

从检查站出来,陈默没有直接回南京,而是绕到三岔口茶亭。

周万霖正在里面挑水,见他进来,连忙迎上去:“陈先生,您怎么来了?戴老板没怀疑吧?”

“暂时没有,”

陈默压低声音,“我补了巡查记录,找了李排长做证,还送了礼物,应该没问题了。你最近少来茶亭,戴老板在查西线的档案,别被盯上。”

周万霖点点头:“我知道,最近送盐都绕着茶亭走,情报传递也换了个商贩,放心。”

陈默拍了拍他的肩,没再多说——言多必失,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回南京,把“边界堡垒视察报告”伪造好,归入档案,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回到南京,陈默立刻开始伪造报告。

他参照复兴社的正式报告格式,从“视察目的”“行程安排”“堡垒现状”“问题建议”四个部分入手,每一部分都写得详实具体。

“行程安排”里,他把3日的行程细化到小时:“上午9点视察石城堡垒,11点前往宁都,午后1点遇暴雨滞留茶亭,3点雨停后继续视察,傍晚6点返回总指挥部”,完美覆盖了接头的时间段,将“滞留”合理化。

“堡垒现状”部分,他引用了大量数据:“石城堡垒完工率85%,宁都材料缺口30%,士兵日均训练8小时”,这些数据一半来自真实战报,一半是他根据日常记录推算,既符合逻辑,又显得专业。

最关键的“问题建议”,他写了两条:一是“建议改善堡垒排水,避免暴雨导致墙体渗水”;二是“加强山路维护,防止塌方影响物资运输”,这两条建议既呼应了“暴雨滞留”的经历,又贴合戴笠对后勤的重视,没人会怀疑这是伪造的。

报告写完后,陈默又在文末附上“视察人员签名”和“基层军官意见”,模仿李排长的笔迹签上名字,再盖了个“剿共”总指挥部情报处的公章——公章是他之前借整理档案的机会,偷偷盖在空白纸上备用的,现在正好派上了用场。

最后,他把伪造的报告和照片、巡查记录放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视察档案”,送进了复兴社的档案库。

管理员接过档案,看了眼封面的“机密”字样,笑着道:“陈先生做事真细致,这份档案比别人的详细多了。”

陈默笑了笑,心里却在想——越细致,越安全。只有让这份档案看起来天衣无缝,才能彻底打消戴笠的怀疑,掩盖住茶亭接头的痕迹。

傍晚,戴笠的副官突然来办公室:“陈先生,戴老板让您去趟他办公室,说是要看看您补充的视察报告。”

陈默心里一沉,表面却镇定自若:“好,我这就过去。”

走进戴笠办公室,见他正拿着那份伪造的报告,眉头微皱。

陈默心里咯噔一下,连忙道:“戴老板,这份报告补充了视察的细节,尤其是暴雨滞留的情况,都写清楚了。”

戴笠抬头看了他一眼,指着“问题建议”部分:“陈默,你提的改善排水和山路维护,很有道理,让后勤科尽快落实。”

他翻到文末,看到李排长的签名和公章,又点了点头,“看来你确实去了前线,不是随便写的报告。”

陈默松了口气,连忙道:“老师,学生不敢敷衍,每一个细节都核实过,确保准确。”

戴笠把报告放在桌上:“很好,这份报告归档吧。以后视察,多注意这些细节,对工作有帮助。”

“是!老师。学生记住了!”陈默立正站好,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伪造的报告过关了,接头痕迹彻底掩盖了。

走出戴笠办公室,陈默抬头看向天空,晚霞染红了半边天。

他摸了摸胸前的怀表,表盖内侧的“晴”字温热——这次掩盖痕迹,虽然惊险,但总算成功了。

他知道,在复兴社这个龙潭虎穴,每一次接头与传递情报,都伴随着风险,只有做到天衣无缝,才能活下去,才能为党组织做更多的事。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陈默把那份伪造报告的复制件锁进铁皮柜,又拿出巡查记录和照片,放在一起——这些都是他的“护身符”,也是他在敌人心脏里小心翼翼前行的证明。

他坐在桌前,拿起笔,在秘密笔记上写下“3日接头痕迹已掩盖,档案完整,无需担忧”,然后合上笔记本,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口气。

窗外的夜色渐浓,复兴社总部灯一盏盏亮了起来。

陈默看着桌上的文件,心里清楚,这只是无数次风险中的一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接头,更多的痕迹需要掩盖。这是在为革命胜利铺路,是在向光明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