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 > 全家兄弟四人均与母校结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全家兄弟四人均与母校结缘

万嘉荣

半个世纪前,神州大地笼罩在日寇铁蹄的阴影之下,战火纷飞,山河破碎。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席卷欧亚大陆,整个世界都陷入了动荡与苦难之中。而在西南一隅,山清水秀、风光如画的铜仁,成为了一片难得的宁静港湾。我有幸在这片土地上,在母校度过了六年宝贵的求学时光。

那时的学校,物质条件极为艰苦。教室是简陋的瓦房,课桌椅也破旧不堪,冬天寒风从缝隙中灌入,夏天则闷热难耐。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灭同学们的求知热情,反而激发了大家奋发向上的斗志。课堂上,老师认真授课,同学们全神贯注,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课后,图书馆里座无虚席,大家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探索着未知的世界。

在母校的悉心培育下,我们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学校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品德的培养。老师们以身作则,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在体育场上,同学们奋勇拼搏,挥洒汗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文艺活动中,大家尽情展现才华,丰富了精神世界。这些宝贵的经历,为我们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岁月悠悠,对母校的师友,我心中满是永远无法磨灭的怀念之情,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往事如烟,当年在三中生活学习的情景,却依旧历历在目。抗日战争胜利后,三中完成了特殊时期的使命,进行复员。令人欣慰的是,后继的铜中、一中,完美继承了三中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着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从这里走出,他们带着母校赋予的知识与品格,奔赴祖国各地,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不断为社会培养新的人才。每当听到这些消息,作为老校友的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我家四兄弟,都与母校有着深厚的渊源,皆是三中、铜中校友。二弟嘉霖,在铜仁解放后,怀着满腔热血参军入伍。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英勇无畏,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为保卫祖国和人民浴血奋战。1959 年,他从战场归来后,转到中国科技大学从事党的工作,将自己的精力继续奉献给教育事业,如今他已离休,安享晚年。

三弟嘉昌,1955 年毕业于重庆建工学院。在那个国家大力发展建设的时期,他毅然申请前往条件艰苦的新疆工作。在新疆的岁月里,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为当地的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1 年,他在兰州因病不幸离世,年仅四十余岁,那时他已是兰州建工局的工程师。他的离世,让我们全家悲痛万分,但他为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四弟嘉慧,1959 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同样主动要求前往新疆。在新疆哈密第六地质大队,他扎根基层,深入野外勘探一线,克服了重重困难。凭借多年的努力和卓越的专业能力,他如今已担任大队长一职,成为高级工程师,继续在地质勘探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探寻宝贵的资源。

作为受过母校教育的校友,我们四兄弟几十年来始终不忘母校的教导,秉持着母校赋予的精神品质,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工作,兢兢业业。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我们都未曾退缩,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竭尽绵薄之力。这份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这份对事业的执着与坚守,都深深烙刻着母校教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