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鸿章
风雪中的温暖:国立三中的爱心传承
1940年的冬天,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鹅毛大雪,肆虐地席卷着贵州铜仁这座山城。对于我们这群来自湖南浦市教养院的难童而言,这个冬天格外寒冷而漫长。几个月前,我们幸运地被国立三中录取,然而由于身无分文,连返回浦市取棉衣的路费都没有。本盼望着教养院老师能带来温暖的棉衣棉絮,可谁能想到,那位负责运送物资的老师竟在中途将东西拐卖,使得我们在这大雪纷飞的时节,依旧只能穿着夏天报考时仅有的两套单薄的童子军制服。
寒风如刀,割得脸颊生疼,身上的制服在风雪中显得如此单薄脆弱。教养院得知情况后,虽全力筹备为我们缝制新衣,可校方却因经费紧张,无力承担这笔额外开支。就在我们陷入绝望,以为不得不因寒冷而中断学业时,学校的部主任向全体师生发出了捐献寒衣的号召。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国立三中的师生们大多和我们一样,背井离乡,从战火纷飞的各地颠沛流离来到大后方。他们自己的生活同样艰难困苦,行李箱里哪还有多余闲置的衣物?然而,当“为浦市难童捐寒衣”的消息传开,校园里却涌动起一股温暖的力量。
捐赠现场设在学校那间简陋的礼堂里。起初,我站在角落,望着零星几位老师抱着旧棉衣走上台,心里满是忐忑与不安。可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身影向台前汇聚。有的同学脱下了自己仅有的一件厚毛衣,冻得双臂抱紧自己,却笑着说:“我年轻,扛得住!”有的老师毫不犹豫地将陪伴自己多年的呢子大衣捐出,那件大衣或许已经磨得发亮,却是他们最珍贵的衣物;还有些低年级的孩子,踮着脚尖,将母亲临行前为自己准备的新棉袄塞进捐赠箱,眼里虽有不舍,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一位女老师,她的面容因长期的营养不良而略显苍白,却毅然将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羊毛披肩解下。“孩子们,披上这个能暖和些。”她的声音轻柔却坚定,那一刻,我看见她身上只穿着一件洗得泛白的单衣,在寒风中微微颤抖。还有一位男同学,他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套叠得整整齐齐的棉衣,哽咽着说:“这是我离家时母亲塞进行李的,一直舍不得穿,现在送给你们。”
看着一件件承载着爱心的衣物堆积如山,我们10位来自浦市的同学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泪水夺眶而出。这些衣物不仅是御寒的物品,更是师生们滚烫的爱心,是比雪中送炭更为珍贵的情谊。我们颤抖着双手,接过这些充满温度的衣物,泣不成声。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明白了在这艰难岁月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是多么珍贵。
正是因为师生们的慷慨相助,我们才得以在寒冷的冬天继续求学之路。教室里,穿上厚棉衣的我们,不再因寒冷而瑟瑟发抖,能够专心致志地听讲;宿舍中,盖着温暖的棉被,我们不再被冻得难以入眠。这份雪中送炭的深情厚谊,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我们的心房,也成为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时光飞逝,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苦难与温暖依然历历在目。每当回想起那个寒冷的冬天,想起那些捐出衣物的师生们,心中总是涌起无限的感激与敬意。虽然岁月的长河已悄然流淌了半个多世纪,但这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大爱,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能像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一样,向他人伸出援手,传递爱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