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 > 铜江岁月,师恩难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海龄

潺潺淙淙,那是日夜奔驰不歇的江流声,仿若时光的低语,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抗战建国”,这是老师亲切的谆谆教导声,字字句句,铭刻在我心间。当年,我正是弱冠年华,意气风发,而今,已是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可为何,铜江的流水和三中(今铜仁一中)师友的形象,却永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只因那段岁月,转变了我整个生命的历程。

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宁静,战争的阴霾笼罩大地,祖国半壁河山迅速沦于敌手。我被迫离开家乡,随着流亡的人群,一路辗转,来到长沙,在难民收容所栖身。那时,生活艰难,全赖国家救济粮充饥,每日都在惶恐与不安中度过。幸运的是,通过沦陷区学生登记,我很快就踏上了向西的帆船。船儿驶过洞庭,逆着沅江而上。在停船的间隙,我怀着憧憬,访谒了古已驰名的桃花源。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有荒芜的古刹,那传说中的世外乐园,终究未能寻得。当船行至清浪滩,恶浪翻腾,汹涌的江水似要将小船吞噬。但当我看到伏波庙中马援将军的神像,那威严的面容仿佛在传递力量,瞬间增添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到了辰溪,我舍舟登岸,开始徒步前行。一路上,经芷江、晃县,向着铜仁进发。三百里的崎岖道路,我与师生们同路而行,彼此间的友爱、互助,在那艰难的旅程中,显得无比珍贵。终于,渡过铜江,我瞥见了那掩映在茂林修竹中的国立三中校舍,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走进校门,一股温暖涌上心头,就像流浪许久的儿童,终于回到了慈母的怀抱。

景色清幽的文坛,成为了我们初中部学生弦诵重续的课堂。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相聚于此,在夜晚的西窗下叙谈,大家倾诉着离乡背井的苦楚,不知共洒了多少国破家亡的辛酸泪。夜晚,一盏桐油灯散发着荧荧红光,即便黑烟如雾,也无法阻挡我们悉心攻读的决心。大桥侧畔,清冽的江水是我们锻炼强身的游泳池,在水中嬉戏,暂时忘却了战火的纷扰。课余之时,我们攀登观音阁、东山、文笔峰,登高览胜,宽阔的胸怀得以舒展。对于课程学习,我们更是孜孜以求,夙兴夜寐,不敢有丝毫懈怠。1938年7月,我顺利毕业,获得了初中部第一届第二号毕业文凭。在文坛校门前,同届毕业的同学们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成为了我永恒的纪念品。同年9月,我离开贵州,前往重庆,继续求学之路。此后,无论是进高中,还是上大学,我的成绩从未落于人后。而如今,我能在祖国茶叶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这一切,都离不开母校为我奠定的坚实学业基础。

秀丽的铜仁,早已成为我毕生难忘的第二故乡。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铜江蜿蜒环绕,静静流淌,承载着我的青春岁月;母校的师友们,给予我知识与温暖,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不知何时,我才能再次回到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再见那蜿蜒的铜江,再见我亲爱的母校国立三中!

周海龄,男,江苏金坛人。1938年毕业于国立三中初中第一班。退休前任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教授兼茶树栽培研究室主任。科研成果载入《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辞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