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文宫觉醒:赘婿的万古传承 > 第157章 文渊初成·异象震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7章 文渊初成·异象震天

沈明澜冲出营帐,直奔码头。那名衙役跟在身后,声音发抖:“大人,箱子……真的自己裂开了。”

他赶到时,四口桐木箱横倒在地,封条碎成片,箱盖崩开一道大缝。一股阴冷气息从缝隙里渗出,带着腐草般的味道。空气微微扭曲,像是有东西要钻出来。

沈明澜抬手拦住众人,指尖一划,文宫震动。识海中《抱朴子》的符文浮现,系统瞬间完成萃取。他咬破指尖,以血为墨,在每口箱体上画下镇邪符。金光一闪,那股阴气被压回箱内,裂缝边缘凝起一层薄霜。

“搬去空地,围三面铁栅,不准任何人靠近。”他下令,“今夜必须奠基,不能再拖。”

回到治水营东侧,原本平整的空地已铺好青石基座。瘸腿老儒拄着拐杖立在一旁,布衣粗衫,右腿微弯,却站得笔直。他看见沈明澜走来,点头道:“地基清过了,没沾邪气。”

沈明澜停下脚步,看着眼前这人。他记得昨日赵家账册上提过一个名字——周怀安,前朝农学大家,因谏言粮政被贬流放,三十年杳无音信。

他拱手行礼:“先生肯出山,实乃苍生之幸。”

老儒扶杖还礼,声音不高:“我等这一天,太久。”

十二名寒门学子已在偏席列坐。他们听说今日要建文渊阁,早早赶来,衣衫洗得发白,但神情肃然。李文远攥着袖中的纸稿,张志安低头默念《千字文》,其余人也都屏息静气。

沈明澜转身登上高台。他从识海取出一卷古书,封面残破,写着“永乐大典”四字。这是他穿越后凭记忆复原的残本,经系统转化才成实体,蕴含万卷典籍精义。

他将书轻轻放入地基中央的凹槽。刹那间,系统启动“文宫增幅”,识海轰鸣。文宫扩张,一道浩然长虹自眉心冲出,直贯天际!

天空骤变,云层翻滚如潮。虹桥所指之处,金光洒落,照在十二名学子身上。他们的文宫原本黯淡无光,此刻竟逐一亮起,光芒细弱,却连成一线,隐隐与长虹呼应。

老儒浑身一震,眼中泛泪:“三百年了……文脉终于重回民间!”

远处林间,一名黑衣人藏身树后,死死盯着这一幕。他手中捏着一枚铜牌,指节发白。看到那道贯穿天地的长虹,他咬牙,嘴角渗出血丝,转身悄然退走。

沈明澜站在高台,感受着文宫不断涌出的力量。他知道,这一刻不只是建一座楼,而是重新点燃读书人的脊梁。

他开口,声音沉稳:“今日立文渊阁,不为权贵,不为私利,只为让每一个想读书的人,都有书可读。”

台下无人说话,只有风掠过青石地面的声音。

他继续道:“你们之中,有人家里三代不识字,有人靠抄书换一口饭吃。可你们来了,站在这里,愿意听、愿意学、愿意问。这就是文脉该有的样子。”

李文远抬起头,眼眶发红。

“文不在庙堂,在人心。”沈明澜抬起手,指向天空中的长虹,“它属于能扛得起责任的人。”

话音落下,地基中的《永乐大典》残卷微微震动,释放出一圈圈波纹般的文息。那气息柔和,像春风吹过麦田,缓缓扫过诸生头顶。

十二人的文宫开始颤抖。这不是痛苦的震颤,而是被唤醒的共鸣。他们的胸口泛起微光,虽未大成,却已能感知天地间的文气流动。

张志安忽然站起身,声音发颤:“我……我能看懂《管子》了。”

旁边一人接话:“我也能背下《劝学篇》第一章。”

又一人低呼:“我的脑子里,好像多了很多东西……不是记下来的,是直接明白的。”

沈明澜闭目凝神,系统正在运行“天演推演”,模拟最佳传导路径。他盘膝坐下,开始诵读《劝学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第一句出口,文宫便释放一道温和文息,落在最前方学子肩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每念一句,就有新的文息扩散。那些光芒微弱的文宫渐渐稳定,不再闪烁。地底的残卷持续释放知识波纹,与众人形成循环共振。

时间一点点过去,夕阳西沉,天边染上深红。

老儒走到沈明澜身边,低声说:“他们撑不住太久。文宫初启,根基太浅,若强行维持,会伤身。”

沈明澜睁开眼:“那就让他们轮流守夜。今晚谁也不能离开。”

他起身走向学子们,一个个看过去。他们在发光,脸上带着疲惫,眼神却亮得惊人。

“你们现在感觉怎么样?”他问。

李文远喘着气:“累,但……心里很满。”

“我知道你们怕倒下,怕刚拿到的东西又没了。”沈明澜声音低了些,“可我要告诉你们,今天不是结束,是开始。从今往后,你们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在为自己、为更多人争一条路。”

他回头望向那尚未完工的楼阁框架。青石为基,木柱初立,檐角尚无瓦片,但已有轮廓。

“它叫文渊阁。”他说,“第一个,由百姓自己建起来的文渊阁。”

夜色渐浓,四周点起火把。沈明澜让衙役送来笔墨纸砚,命学子们写下今日所得感悟。有人写“原来算术也能治国”,有人写“我爹一辈子种地,现在我能教他怎么省水”。

老儒接过一张纸,看了许久,轻声说:“这才是真学问。”

沈明澜坐在石阶上,抬头看天。长虹仍未消散,悬在空中,像一把劈开黑暗的剑。

他知道士族不会善罢甘休。今日这一幕,必定传入京城。那些把持文道百年的家族,绝不会容忍庶民也能开启文宫。

但他不在乎。

他伸手摸了摸腰间的竹简玉佩。系统安静运转,识海深处,无数典籍虚影流转。他知道,只要还有人在读、在写、在想,文明就不会断。

“先生。”他对老儒说,“明日开讲,讲什么?”

老儒拄着拐杖,望着地基中的残卷:“讲《齐民要术》第一篇——如何让百姓吃饱饭。”

沈明澜笑了:“好。”

他站起身,对十二人道:“今晚你们轮值,两人一组,守在地基四周。只要文气灯亮着,就不能让它灭。”

一名学子问:“大人,要是有人来破坏呢?”

“那就守住。”他说,“用你们刚学会的知识,用你们刚刚点亮的文宫。这里是起点,谁也别想再把它踩灭。”

众人齐声应是。

沈明澜走到阁前,盘膝而坐。他再次闭眼,继续诵读《劝学篇》。文息如雨,洒落四方。

远处山影沉默,城池灯火稀疏。

忽然,一名学子低呼:“快看!檐角!”

众人抬头。

文渊阁尚未完工的主梁尽头,一盏青铜灯不知何时亮了起来。灯火幽蓝,摇曳不定,却始终不熄。那是用《永乐大典》残卷文气点燃的第一盏文气灯。

它亮了。

沈明澜睁开眼,望向那一点火光。

灯火映在他眼中,跳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