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内卷娱乐圈 > 第264章 鼓励and拉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说白了,这事儿就是想补上上辈子的遗憾,别总觉得自己是“野路子”出身;

再者说,这也算是一点儿小执念,不把理论这块儿补上,总觉得不专业,跟心里揣着个事儿似的。

不为别的,就为把遗憾补齐——让“导演”这俩字,不再只是经验,而是实打实的科班底气。

艺考这条路,他冲的就是导演系:

作品、奖项、实践摆在那儿,再加上系统理论补完,他心里才有底。

至于表演?权当“买一赠一”,先进门再说!

“那你咋还没准备啊?”颜丹辰有些急,艺考就在眼前了,过完春节各大院校的艺考就开始了,不由追问道。

杨皓叹口气:“最开始我压根儿没打算报表演专业!是我姑跟杨奶奶偷偷给我报上的,

怕我万一导演专业没考上,有表演专业兜底,也能进北电或者中戏这俩学校。”

他特意提了杨奶奶:“特别是杨奶奶,她清楚这类艺术学校里的门道。

跟我说‘只要能进了校门,你爱听啥课听啥课,没人真管你’。

所以她非催着我把表演专业也填上,说这样双保险,稳当!”

俞绯红听了就接话:“也是,凭你的条件——论模样身段,论之前搞的那些音乐、电影活儿,

表演专业指定稳了,反倒是导演专业,竞争那么大,他们才不放心吧?”

杨皓听了却摆手:“可我自己心里自己几斤几两!真要是凭实打实的本事,导演专业我倒觉得稳拿。

毕竟这些年跟着琢磨片子、搭班子,心里有谱。

但表演专业?那才叫悬呢!真要亮真章,我指定呛茬儿!”

杨皓对自己没什么信心,自己一没上学校老师开的培训班,二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即便是上辈子当导演指导过演员,但指导别人跟自己上阵是两码事,要不然表演也不会是一门专业了。

杨皓自己心里头其实没多少底,既没跟学校老师开的“表演速成班”混过脸熟,

也没正儿八经啃过斯坦尼、布莱希特这些大部头。

人家都捧着教材跟老师练发声、抠身段呢,他这儿连个基础的吐字归音都没正经琢磨过;

不管能不能学到东西,最起码在老师眼前混个眼熟。

二呢,表演这茬儿的专业知识,他更是没沾过边儿,啥“声台形表”的理论,听着都跟听天书似的。

上辈子虽在片场吆五喝六地“指导”过演员,哪儿该收着情绪、哪儿该放开来,怎么把角色的心思揉进眼神里,这些门儿清。

可那是指点江山,真让自己撩袍子上阵,完全是两码事。

要是指导人演戏跟自己演一样简单,那表演也犯不着当成一门正经专业,还专门开课教那么多年了不是?

人家准备艺考的学生,不是抱着《表演基础》背知识点,就是对着镜子练小品,

再瞧瞧自己,连段完整的朗诵稿都没准备过,心里头能不打鼓嘛!

总觉得自己这情况,跟人家正经准备的比,差着一大截子,真到了考场,指不定就得露怯。

到时候往考场上那么一站,旁边全是“童子功”——身台形表,一套一套的,自己这“野路子”别当场露怯就算烧高香了。

大伙儿这还是头一遭瞅见杨皓没底气的样儿——打跟他熟络上起,就没见他对啥事儿犯过怵!

杨皓向来是“天塌下来也能当棉被盖”的主儿——写歌、录歌、跑南极、拿奖,哪件不是信手拈来?

平时说话嘴角带笑,眼角有光,走路带风,一副“万事有我”的笃定。

好像啥难题到他这儿,琢磨琢磨就有辙了。

以前跟他聊项目、说计划,哪怕是八字还没一撇的事儿,他都能给你说得有模有样,

那信心劲儿就跟事儿已经成了似的,连“没准儿”“可能”这类含糊话都少提。

哪怕俞绯红她们提好莱坞不好混,他也能笑着接“没事儿,咱有自己的路子”,哪儿见过他这会儿这犹豫犯嘀咕的模样啊?

这反差也太大了,大伙儿都有点儿不习惯。

毕竟以前的杨皓,甭管啥事儿,都跟胸有成竹攥着谱儿似的,哪儿有过这份没底的劲儿!

今儿个她们头一回瞧见这位“富二代”眼里飘出一丝飘忽,说话没了底气,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原来他也会发怵!

曾大美悄悄拽张彤袖子:“瞅见没?皓子刚才那小眼神,跟考试前夜临时抱佛脚的咱一个样儿!”

众人才惊觉——这平日里光芒万丈的主儿,原来也有灯下黑的时候,反倒觉得更真实、更接地气了。

俞绯红鼓励道:“其实也没什么,北电和中戏的演员专业考试,分初试、复试、三试三轮,都差不多。

中戏的初试就考一项:朗诵。自备个文学作品,散文、小说、诗歌都行,

但独白不行,在3分钟内把自个儿的语言功夫亮出来。

不是让您干巴巴念课文,得把情绪、节奏、人物感都揉进去,考官就爱听这味儿。

这个你没问题吧,平时你也练声。”

俞绯红瞅着杨皓那没底气的样儿,先给他宽心:“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

北电、中戏的演员考试,说破了天就是三轮:初试、复试、三试,俩学校大差不差,流程都差不多。”

她顿了顿:“就拿中戏初试说,简单得很——就考一项:朗诵。

自备一段文学作品,散文、小说、诗歌都成,可别弄那独白啊,考官不待见这个。

就给你三分钟时间,你得在这三分钟里,把你那语言的本事亮出来。”

说着她还特意强调:“可不是让你干巴巴跟念课文似的,那可不行!

得把情绪、节奏、人物感全揉进去,该轻的时候轻,该重的时候重,该停的时候停,考官就爱听这口儿!”

末了她拍了拍杨皓的胳膊,笑着说:“这个你没问题吧?平时也没少练声,说话底气也足。

又写歌又录歌,嘴皮子功夫早磨出来了。

这朗诵对你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把那股子‘说话像唱歌’的劲儿拿出来,保准一遍过!肯定没问题!”

杨皓立马出声反驳:“你可拉倒吧!唱歌练声跟演员练声,看着都是“吊嗓子”,实则差着老远了。

一个是给声音“装旋律的劲儿”,一个是给台词“装说话的魂儿”,压根不是一回事儿!”

他笃定的说:“要说这个啊,我现在可是专业级别的!这两年净跟着杨奶奶琢磨这些门道了,没白学!”

“先说说唱歌练声,核心就一个:让声音能“扛住旋律”,还得好听、有劲儿、够持久。

唱歌得跟着调子走,音高、音准、节奏都不能差,

还得能从低音爬上去、从高音落下来,这就要求气息得稳得跟“拧开水龙头似的,想大就大想小就小”。

“平时练的都是啥?打嘟噜——嘴唇颤着‘嘟——’那么练,

您别觉得这是好玩儿,实则是为了让气息匀乎,不然唱到长句子准得断气,那多磕碜;

还有爬音阶,i、i那么往上捋、往下顺,练的就是音准跟声线的弹性;

再就是练断音,‘啊-啊-啊’每一声都得脆生生的,不能拖泥带水。”

“更别说找共鸣了——唱高音得用头腔共鸣,那声儿亮得能往人耳朵里钻,老远都听得清;

唱低音就得用胸腔共鸣,沉得跟敲闷鼓似的,有股子劲儿在里头。

就拿练‘打嘟噜’说,不光是练气息,还能找着声带振动的感觉,不然唱高了容易破音,唱低了又没劲儿。”

“再说了,唱歌的声儿得‘活’,得多变!唱民歌得亮堂,一嗓子出去能透屋顶;

唱情歌得软乎乎的,能裹住人心;

唱摇滚就得有冲劲儿,能把心里那股子火喊出来。

练声就是把这些‘声线本事’攥在手里,想用啥样儿就有啥样儿,跟捏橡皮泥似的。”

话头一转,他又说开了演员练声:“再看演员练声,重点全在‘让台词能站住脚,还得传得远、带着情绪’。

演员甭管音高准不准,但得保证台下最后一排的人都能听清每一个字,一个都不能含糊,

还得听出你这话里是喜、是怒、是悲——不然演半天,人家连你说啥都听不清,那不成瞎忙活了?”

“所以演员练的都是‘咬字归音’,就说‘八百标兵奔北坡’吧,

得把‘标’‘兵’‘奔’的声母韵母咬得瓷瓷实实的,不能含含糊糊跟嘴里含着棉花似的;

还有‘数葫芦’,一个葫芦、两个葫芦、三个葫芦……就这么数,

练的就是气息稳,说长句子的时候不费劲、不卡壳,

哪怕说‘北京的胡同弯弯曲曲,藏着多少老故事’这种长句,也能一口气顺下来。”

“再者还得练‘重音跟停顿’!就拿‘我没说你偷钱’这句话说,

重音搁‘我’身上,是‘我’没说;搁‘你’身上,是没说‘你’;

搁‘偷’身上,是没说你‘偷’——意思差老远了!

演员练声就得把这‘说话的门道’磨透了,不然台词没魂儿,演啥都像念稿子。”

“您再看练台词片段,演委屈戏,声儿得软乎乎的,还得带点儿颤,让人听着心疼;

演吵架戏,声儿就得硬邦邦的,有爆发力,能把那股子火气顶上去,跟炸雷似的;

演老人戏,声儿得沉、得慢,透着岁月的劲儿。

这些都得靠练声打底——不然光有情绪,声儿跟不上去,演着演着就‘虚了’,

跟没底气似的,台下听着也没劲儿,不入味儿。”

最后他掰着手指头说:“总的来说,俩活儿的区别就在于首先目标不一样。

唱歌练声是“服务旋律”,得让声音跟调子、曲风搭,哪怕声儿有点儿“飘”,只要好听就成;”

演员练声是“服务语言”,得让每句话都“实”,咬字清楚、情绪到位,哪怕声儿不那么“亮”,也得把意思传透。

其次练的重点不一样。唱歌重“声线塑造”,比如怎么把假声练得像真声、怎么让共鸣腔切换自然;

演员重“语言功能”,比如怎么让气息托着台词走(别喊得嗓子疼)、怎么让不同情绪有不同的“声儿味儿”。

最后听着的感觉不一样。唱歌练声听着是“有调子的”,比如“啊——”得按音阶走;

演员练声听着是“说事儿的”,比如念绕口令、背台词,

哪怕喊“啊”,也是带着情绪的(比如惊讶的“啊!”、痛苦的“啊……”)。

就拿最简单的“练气息”说,唱歌可能让你“吸一口气,慢慢把‘啊’拖10秒,还得保持音高不变”;

演员就会让你“吸一口气,把‘北京的桥啊,千姿百态’说出来,每个字都清楚,最后一个‘态’字还得拖半秒,透着点儿感慨”。

您琢磨琢磨,这能一样吗?

说白了,唱歌练声是把声音变成“乐器的一部分”,演员练声是把声音变成“说话的工具”——一个要“美”,一个要“准”,俩路子!”

这就是系统学了理论的好处,不管什么都能给你说出一二三。

颜丹辰在旁边插了句嘴:“话是这么说——你讲的这些差异是有,但也没你形容的那么大!

甭管是唱歌练声还是演员练声,说到底不都是为了把自己的声音控住嘛,只不过侧重不一样罢了。”

说着她话头一转,瞅着杨皓问:“对了,当初教你的那一套‘演员练声’,你小子后来练没练?别光纸上谈兵啊!”

杨皓一听这话,赶紧摆手辩解,生怕她误会:“学了学了!我一直没断过练习啊!

天天都抽点儿时间琢磨,不然我哪儿能把刚才那些门道说这么明白啊?早都忘到后脑勺去了!”

这点儿上,杨皓还真没的说——他前世可是真真切切尝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滋味儿!

以前干副导、磨剧本那会儿,没少因为脑子里缺理论、手里少技能犯难,

有时候想跟老导演聊镜头语言,都因为术语说不利索卡壳;

琢磨剪辑逻辑时,又因为没系统学过,得靠瞎琢磨走不少弯路。

也正因为吃过这亏,现在他对啥知识技能,都认准了“艺多不压身”的理儿。

甭管是编剧的笔头子功夫、导演的调度门道,还是为了艺考要练的朗诵咬字、表演身段,

只要是能学的、能攒在手里的本事,他就没有不认真的,

多学一样是一样,指不定哪天就救命。

哪怕眼下看着八竿子打不着,他也照样儿认真对待。

练声、形体、台词、编曲、数学、英语,连拳都一丝不苟,半点儿不糊弄自己。

用他的话说:“多学点儿总没亏吃,指不定哪天就用上了,总比到时候抓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