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60年代,我靠捡漏成了首富 > 第181章 巩固收藏基础(小漏与大开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1章 巩固收藏基础(小漏与大开门)

福缘胡同x号四合院,终于真正有了“家”的气息。

韩风站在刚刚清理干净的石榴树下,阳光透过新发的嫩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易师傅倒台带来的喧嚣尘埃落定,胡同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是看向这座小院的目光里,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敬畏和好奇。

“安家”只是第一步。韩风深知,关大爷的托付不仅是这座院子,更是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他需要尽快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安全、稳固的基地,既是守护关大爷念想的堡垒,也是他收藏事业起航的港湾。

东厢房两间已被他精心拾掇出来。靠北的一间作为卧室,简洁干净;南向的一间采光极好,成了他的书房兼收藏室。父亲韩建国带着老木匠的工具,把门窗榫卯加固了一遍又一遍,确保严丝合缝。母亲王秀梅和大姐韩梅帮着缝制了厚实的窗帘,既能遮挡视线,又能保护里面的物品免受阳光直射。

最核心的环节,是转移那些真正的“宝贝”。韩风没有假手于人,亲自往返于榆树胡同的安全屋和这里。金爷留下的珍本善本,用防潮防虫的樟木箱子仔细装好;那几幅精品小件书画,连同那两块冰凉沉重、铭刻着神秘纹路的金属片,用软布包裹,放入特制的内衬绒布的木盒;密码册的核心摘要,誊抄在普通笔记本上,原册则用油纸包好,深藏箱底;还有他自己淘换来的品相极好的钱币,落鹰涧带回来的带着奇特纹理的矿石和拓片……每一件都承载着故事,每一件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机遇。

看着这些承载着秘密和价值的物品,在书房新打的、带着锁扣的博古架和箱柜里一一归位,韩风的心才真正踏实下来。这里,比榆树胡同更宽敞,更私密,也更像一个“藏宝”之地。

家底安置妥当,经济来源也不能松懈。陈雪茹饭馆的合作是稳定的现金流。利用“鉴宝之眼”和系统兑换的优势,韩风又尝试性地给陈雪茹提供了一种品质远超市面货的“秘制花椒粉”。果然,加了这花椒粉的“麻辣豆腐”和“水煮肉片”成了饭馆新的招牌,食客络绎不绝,连带着其他菜也卖得更好了。陈雪茹笑得合不拢嘴,对韩风更是言听计从,饭馆也成了韩风最可靠的信息集散地之一。

收藏不能停。有了稳固的后方,韩风去旧货市场、鬼市、乃至废品收购站时,心态更加从容笃定。

一次在城南一个不起眼的旧书摊,韩风在一堆泛黄发霉的旧课本和宣传册中,敏锐地感知到一丝微弱但纯净的能量波动。精神力悄然探出,锁定了一本封面破烂的《机械制图》。翻开内页,里面夹着几张薄薄的、边缘磨损严重的纸片,上面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韩风心头一跳——“鉴宝之眼”瞬间启动,信息涌入脑海:清中期某地方文人的诗稿残页,虽非名家,但内容完整,书法清雅,有一定文献和艺术价值。

“老板,这本旧教材怎么卖?”韩风不动声色地拿起那本《机械制图》。

摊主是个老头,瞥了一眼:“五毛钱,搭着旁边那本一起拿走。”他指的是另一本更厚的《电工手册》。

“行。”韩风爽快付钱,将两本“教材”卷起带走。回到家,小心取出那几张诗稿残页,拂去灰尘,清秀的字迹显露出来。小楼,也是开门货,充实了他的古籍收藏。

另一次,在鬼市昏暗的煤油灯下,他凭借精神力的细微感知,从一堆杂乱的瓶瓶罐罐中,发现了一件被油污覆盖了大半的笔洗。上手细看,胎质细腻,釉色温润,底部有浅浅的“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款识,虽然民窑,但品相完好,画工精细,典型的“大开门”器物。一番讨价还价,以一个极低的价格拿下。清洗干净后,这只青花缠枝莲纹笔洗在博古架上熠熠生辉,成了书房里一件雅致的实用器。

韩风的生活节奏变得规律而充实:白天照顾关大爷(请了可靠的护工刘婶,他每日探望)、整理修缮院子、研究藏品、偶尔去市场捡漏;晚上则在书房里研读关大爷留下的部分书籍笔记,或是尝试用精神力温养、感知那些带有特殊能量波动的物品(如金属片、矿石),试图从中发现更多奥秘。

根基,在四合院的青砖灰瓦间,一点点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