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刘禅三造大汉 > 第230章 醍醐灌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密殿中,君臣二人的情绪都有些亢奋。

诸葛亮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将小小白糖拔高到“可动天下之势的利器”的程度,让刘禅心潮澎湃。

方才因国事繁忙而产生的焦虑氛围,似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战略曙光驱散了不少。

但刘禅心底仍有一丝忧虑。

把白糖抬到如此高的地位,真的对吗?

其实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会不会打脸的问题。

要是自己等人信心满满,结果却大失所望,岂不是脸面丢尽?

这还只是小事。

他更深一层想到,若举国上下期望越高,届时失望的反噬便越重。

那些本就对相父北伐国策、对自己近来“折腾”新政心怀不满的旧臣,如杜琼之流,岂非正好借此发难?

他们一定会攻讦主政者“好大喜功”、“虚耗国力”。

要是大力投入人力物力,却达不到预期效果,还被曹魏东吴嘲笑,说蜀中蛮夷之地就喜欢自吹自擂,沐猴而冠,那岂不是……

刘禅不敢再想下去!

可天子一言九鼎,岂有朝令夕改之理?若非错得离谱,任何反复都会招致臣民的质疑与祸患。

罢了,既然话已出口,便由它去吧。

但有一点他无比确信:这,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顶级奢侈品!

在物质匮乏的古代,甜品是确定无疑且当之无愧的奢侈享受。

他抬头看向相父,见相父目光灼灼,心下稍安。

他暗暗给自己打气:相信相父没错,肯定没错的,何必忧思如此之多?

但正如兵法所云,未虑胜,先虑败!

他还是把这一丝担忧说了出来。

诸葛亮闻言沉吟片刻,才缓缓开口。

“陛下所虑极是!”

“为政者,当持重而行,未虑胜先虑败,乃是明君之道。”

“然老臣以为,此不足为虑。”

他伸出第一根手指,目光沉静如水。

“其一,此物之利,可实可虚,主动权在我。”

“白糖晶莹如玉,甘饴胜蜜,乃人间极致之味。”

“即便它于邦交纵横上,未能顷刻间撬动乾坤,仅凭其‘味’,便已是无价之宝。”

“陛下既知其必为顶级奢侈品,便当知天下豪强、公卿贵胄,为满足口腹之欲,将不惜千金。”

“且我军连年征战,国库消耗甚巨。”

“益州偏安,民不足百万,几近五丁养一兵。”

“若得白糖之利,譬如再开一处永不枯竭之锦官城。”

“其岁入可充三年军粮,补十万箭矢,此乃安身立命之‘实’。”

“我蜀锦行销天下,今复有白糖,无异于再得一‘会移动的金矿’。”

“其利可充军资,实国用,此乃‘实’的一面。”

“而将其作为国礼,馈赠四方,示我蜀中物华天宝,文明荟萃,则可破曹魏污我乃‘蛮夷’之谤,此乃‘虚’的一面。”

“是故,成,可谋天下大势;不成,亦可富国强兵,稳赚不赔。”

刘禅听到此处,眼前豁然开朗,不由微微颔首。

相父这番话,不仅将他“奢侈品”的构想拔高了一层,更借蜀锦与白糖的对比,将其中利害剖析得清清楚楚。

天下豪门对蜀锦的追捧何等狂热,他是亲眼见过的……

既然如此,白糖若能激起同等欲望,又何愁不能风行?

这世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世家大族从不缺银钱,也不缺享乐的欲望,真正缺的,是这匮乏时代里那些有钱也买不到的精致之物。

念及此,他心头一阵清明,却又暗叹自己反应太慢。

相父早已以蜀锦为例点拨过,自己却迟迟未能领会,非要这般掰开揉碎地讲解,才转过弯来。

还得学,还得好好学。

更难得的是,相父一针见血,直指当前最急迫的财政困局,将白糖之利稳稳落在了战略实处。

想到这儿,刘禅心中一块石头落地,顿觉踏实许多。

诸葛亮见刘禅神色舒展,知皇帝已明其意,便从容伸出第二根手指,语气沉稳而笃定,继续言道:“其二,制造白糖之法,目前唯我大汉独有。”

“此法看似简单,实则若不点破关键,纵使绝顶聪慧之人,也难想到其中窍要。”

“问题在于‘想不到’,而非‘做不到’。这好比眼前蒙了一层厚布,睁眼只见黑暗,又如何发现其中道理?更何况‘黄泥水’的配制,以及淋灌时的‘火候’与‘时机’,稍有差池,色泽与结晶便失之千里。”

“此外,试制成本极高。曹魏、东吴即便有人仿效,若不经历千百次失败、耗尽钱粮,绝难窥得门径。恐怕不付出极大代价,绝难成功。”

“而即便他们最终成功,届时我蜀中早已占尽先机,可将‘法度’与‘品秩’操之于手。”

他见刘禅已无疑虑,便将话音一转,切入真正的战略核心:

“故而,老臣之对策,其精要不在疲于堵截,而在主动疏导与全局掌控。”

“臣建议,可仿‘盐铁’旧例,设立‘糖政’,列为国家专营。”

“工坊选址,应在隐秘且水利便利之处,如成都近郊,借都江堰之余润,既利保密,又得地利。”

“所有掌握‘黄泥水淋法’核心技艺的工匠,皆需登记造册,其家眷集中安置,厚赠田宅廪饩,使其安居乐业。同时施以连坐之法,恩威并施,可保无虞。”

“此外,应立即将白糖制法定为绝密,其生产流程、技艺要点皆属国家机密,并立法严惩泄密之人。”

“待他国艰难仿出黄糖、红糖之时,我‘蜀中雪糖’之名早已传扬天下,成为贡品与身份的象征,此即抢占‘品秩’先手。”

“届时,我便可效管仲购鹿制楚之谋,以此物操纵局势。或抬价以吸其财帛,或限量以制造稀缺,或指定只与某方交易以离间其盟。”

“他们仿出的,不过是形;我掌握的,却是‘标准’与‘市场’。天下人只认我蜀中出产为至上珍品,彼之劣物,徒增笑耳,何笑之有?”

这一番话,将可能出现的“被仿制”风险,转化为一幅更大的战略棋局,更具体地阐明了如何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国家垄断之优势。

刘禅彻底恍然大悟。

他心想,世间许多发明,并非古人不够聪慧,也非缺乏绝顶聪明之人,而是差在那“灵光一闪”。

这灵光一闪何其重要,自然不言而喻。古今中外,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源于一念之间的启发,正如牛顿被苹果砸中而悟出万有引力。

即便他人模仿,若不解其中关键诀窍,也是徒劳。

而即便模仿成功,如相父所言,真正可怕的不是被模仿,而是被模仿后无法继续掌控全局。

况且,这黄泥水淋糖之法,若未记错,应是明朝中后期才出现,之后才传至世界各地。

看似简单的一法,实则是近两千年不断摸索的成果。

最早的蔗糖技术始于战国,而此法的定型则迟至明代,被宋应星载入《天工开物》。

他心中暗道:“相父此策,不仅是技术之垄断,更是标准与品牌之垄断。后世商战之核心,亦不过如此。有如此缜密布局,何惧他人仿制?”

一念及此,刘禅信心倍增。只要严守机密,这独一无二的技术与白糖,必将成为蜀汉独享的顶级奢侈品!

诸葛亮见皇帝眼中光芒渐亮,便站起身来,轻捋长须,羽扇微摇,流露出一派睥睨天下的气度。

他伸出第三根手指,目光陡然变得深邃而锐利,缓缓说道:“其三,此物更可作饵,以钓天下人心与各方势力。”

“北方士族、江南豪强,乃至西域胡商,谁不喜新奇珍玩、口腹之欲?我等正可借此编织一张无形的利益之网。”

“例如,我可限量供给江东某大族,却对曹魏某权臣加以封锁,使其内部因争夺此物而生隙怨。”

“又或,对辽东公孙渊许以白糖贸易,令其在魏国后方稍作牵制。”

“再或,以此糖为酬,吸引西域良马,换取漠北珍稀皮毛。”

“更可效仿管仲‘菁茅之谋’,以经济之手,行纵横之事。”

“届时,天下人欲得此糖,必先与我大汉交好。”

“他们笑我‘沐猴而冠’?”

“只怕到时,要求着我这‘沐猴’赏赐他们几两白糖了。”

“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纵有风险,亦值得全力一搏!”

听完这新的三条,刘禅心中彻底豁然开朗。

相父的谋划环环相扣,已将成败、仿制、人心等诸多变量都算了进去。

他脑中灵光一闪,想起后世所知的“经济战”案例。

顿觉相父此策,与那购鹿制楚、齐纨鲁缟如出一辙,皆是于无声处见惊雷。

白糖,便是蜀汉的“鹿”与“纨”。

刘禅闻言精神大振,原先的忧虑一扫而空,胸中已被满满的雄心所取代。

他抚掌赞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善!大善!相父思虑之周详,竟至于此!”

“朕原先只道此物能悦人口舌,却不想经相父一番擘画,竟能关联国策,影响天下大势。”

“真可谓醍醐灌顶,朕再无疑虑,便请相父放手施为,将这白糖,化为我大汉中兴之阶梯!”

他略作沉吟,又结合后世见闻补充道:

“既如此,这‘黄泥水淋脱色法’,便是我大汉又一桩不传之秘了。”

“相父,朕以为除了限量与精装之外,或可将白糖分为‘天霜’、‘雪糖’、‘玉饴’三等。”

“上品专供宫廷、馈赠外邦,中品售与世家大族,下品亦可流通市面,满足富户之需。”

“如此梯次定价,方能尽收天下之财。”

此时诸葛亮已重新落座,恢复了往常的从容姿态。

然而眉宇之间,仍萦绕着那份因洞察新物之价值而焕发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