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刘禅三造大汉 > 第231章 “示之以威,加之于恩,以安其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1章 “示之以威,加之于恩,以安其心!!!”

听到刘禅关于分级售卖的想法,诸葛亮眼中精光一闪,由衷赞道:

“陛下此议,在商道上可谓别开生面。”

“分级而售,既彰显尊卑,又能广开财源,更可使‘天霜’之名愈发珍贵。”

“妙极!”

他略作沉吟,继续补充:

“方才陛下提到,欲以‘御制天霜’为名,装入玉匣蜀锦,行限量之策,此议甚佳。”

“物以稀为贵,再配上华贵名号与精雅包装,必能引得天下豪奢竞相追捧。”

“届时不仅财源广进,更能在无声之中,扬我大汉国威,挫魏吴骄矜之气。”

刘禅连连点头,接口道:

“正是此理。”

“此外,正如相父所言,白糖生产必须绝对掌控,方能成为国之重器。”

“朕以为,可在神农院内设专司管辖。一来便于保密,神农院防护严密,正可发挥其便;二来工匠集中管理,更为稳妥。”

“然而,即便在神农院设坊,也须极为隐秘。黄泥水淋法工序并不复杂,但利益巨大,保密尤为关键。”

“因此,选址务必隐蔽,工匠务求忠诚,配方流程更要严格管控。”

“凡参与核心工序者,皆需严加甄别,以防技术外流。”

“陛下思虑周详,”诸葛亮赞许道:

“此事关乎国计,不可不慎。”

“臣以为,就如陛下所言,于神农院之内择稳妥处设立‘天霜司’,地位等同神兵司,选派干练忠诚之吏员负责。”

“工匠及其家眷,集中安置,厚给廪饩,严明法纪,恩威并施,以确保无虞。”

刘禅欣然点头。

君臣二人又就白糖的生产、管理、营销,乃至未来可能带来的外交与军事利益,深入探讨良久。

刘禅凭借穿越者超越时代的商业嗅觉,不时提出“分级定价”“品牌效应”等令诸葛亮眼前一亮的见解;

而诸葛亮则以其老练的政治智慧与缜密思维,将这些天马行空的点子一一落到实处,勾勒出清晰的推行框架。

殿内烛火噼啪轻响,映照着一老一少、一君一臣投入商讨的身影。

先前那份因相互关怀而生的凝重与感伤,此刻已悄然转化为共同谋划大业的默契与激昂。

良久,关于白糖的初步规划终于告一段落。

刘禅心头的重负似乎减轻了些。

他端起微凉的茶饮了一口,目光再次落向那份关于杜琼门生的密报,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一蹙。

他想到:蜀汉的一切蒸蒸日上,朝堂风气更是焕然一新。

他这个皇帝,有“光武之风”的赞誉在群臣间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

茶楼酒肆中,百姓们热议不绝,特别是他特意设立的三座酒楼与三座花楼,更是人声鼎沸,各方人士络绎不绝。

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之中,却出现了一丝不和谐的音符。

就像一锅好汤里突然落进了一只蚊子,虽不至于毁了一锅汤,却让人无法忽视。

刘禅心念电转:一只蚊子无妨,但若成百上千只呢?

这李淳窥探宫禁,莫非与近来自己和相父频繁密议军国大事有关?

若真如此,这就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未来国策能否顺利推行的隐患!

想到这里,刘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死蚊子堆积如山的臭水沟景象,浑身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他猛地甩了甩头,试图驱散这恶心的联想。

诸葛亮敏锐地捕捉到了刘禅的异常。

他自然想不到皇帝是被自己的想象恶心到了,只当是龙体不适或为国事忧心,当即关切地问道:“陛下,怎么了?”

刘禅回过神来,连忙摆手:“无事,相父不必担心。”

诸葛亮将信将疑,温言劝慰:“陛下当以龙体为重,切莫过度忧劳。可要传杜太医来看看?”

这番关怀让刘禅心头一暖,他起身活动了一下手脚,笑道:“真的无碍。”

见皇帝神色恢复如常,诸葛亮这才放下心来,含笑点头:“无事就好。”

待刘禅重新落座,诸葛亮才将话题引回正事:“陛下,白糖之事,臣回府后即刻着手安排人选,拟定章程。至于杜琼及其门生,不知陛下意欲如何‘敲打’?”

刘禅闻言,手指不自觉地轻叩案几,发出笃笃的声响。

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沉吟片刻后,他缓缓开口:

“杜琼此人……老谋深算,颇识时务。”

“直接申饬,未免落了下乘,也易使其心头不快,心中怨恨加深,最终狗急跳墙。”

“不如……示之以威,加之于恩,以安其心。”

“不说让其心甘情愿自行约束门下,但也不能让其成为掣肘……”

他略作停顿,眼中锐光一闪。

“明日朝会,朕将下诏表彰杜琼多年来制订礼仪的功劳,加封为特进光禄大夫,赏赐黄金蜀锦,再特擢其一位子侄为散骑侍郎。”

诸葛亮眼中一亮,欣然道:“陛下如此安排,甚善!如此厚恩,朝野共见。杜公是聪明人,该知道位高名显,名显易折。若再不知进退……”

刘禅神色一凛,接过话来,语气中透出决断:“那就由不得他了。是时候动刀了。”

诸葛亮嘴角浮起一丝了然的笑意,躬身道:“陛下圣明。擢拔其子弟,既显朝廷不忘老臣,更彰陛下宽仁之心。”

他略顿一顿,继续分析:“加荣衔、厚赏赐,是示陛下之恩,也是提醒他位高名显,当自惜羽毛。杜公精明,必能领会圣意。只是……若他门下仍有冥顽不灵者,如李淳之流,又当如何处置?”

刘禅冷哼一声:“恩已示过,若再有不识抬举,便是自绝于朝廷。”

他声音转沉,条理清晰地下令:“着白毦暗卫,分短、中、长三期布控:短期详录其言行交游;中期于常往酒肆安插眼线,或从其随从处探听虚实;长期则查其是否贪墨受贿,或与魏国降人有财物往来,务求拿到铁证。”

他语气转厉,不容置疑:“一旦证据确凿,经三司审理,即以‘窥探禁中、交通敌国’之罪拿下,明正典刑!届时,看谁还敢妄动。”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方才为相父消瘦而心疼哽咽的少年,而是真正执掌生杀、深谙制衡的大汉皇帝。

诸葛亮肃然躬身:“臣领旨。陛下刚柔并济,处置得宜,老臣佩服。”心中暗叹,陛下成长之速,已远超预期,这番恩威并施,已颇具光武气象。

议定此事,殿内气氛缓和下来。刘禅见诸葛亮眉宇间倦色难掩,心中不忍,温言道:“相父,国事虽繁,也当循序渐进,万望以身体为重。今日所议诸事,非一朝一夕可成,回府后定要按时服用滋补汤剂,好生安歇。”

诸葛亮感受到刘禅话语中的真挚关怀,心头暖意涌动,拱手道:“老臣谨记陛下叮嘱,必当善自保重,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见时辰不早,诸葛亮起身告退。

刘禅亲自送至密殿门口,望着相父虽疲惫却因畅谈而精神振奋的背影消失在廊庑尽头,这才缓缓转身。

他踱回殿中,目光掠过案上那碟晶莹的白糖,又扫过北疆军报与杜琼门生的奏章,百感交集。

内有隐忧,外有强敌,国事千头万绪,压得人难以喘息。

所幸,他有相父这般擎天之柱可倚仗,更有白糖这……或可改变国运的契机。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刘禅低声自语,似在宽慰自己。

他回到寝殿,在他的专属太师椅上坐下,深吸一口气,摒除心中杂念,随后拿起案几上的朱笔,只觉今日这笔握在手中,竟比往常沉重许多。

一旁的老侍女适时端来热水伺候他洗漱。

才洗漱完,老太监已捧上饭菜,依旧是一荤一素一汤。

今日是竹笋炒腊肉,那浓郁而熟悉的香气扑鼻而来,顿时令他食指大动,腹中随之轰鸣作响。

这才想起,方才与相父商议国事太过投入,竟又一次忘了饥饱。

他狼吞虎咽地用完饭,再次洗漱过后,便躺上了龙榻。

被褥间传来熟悉的熏香,他望着床顶垂落的帷幕,不觉发起了呆。

如此良久,却仍无睡意,于是索性起身,取过那本不知翻阅了多少遍的《史记》,就着灯静静读了起来。

夜色渐沉,殿外星子寥落,而寝殿内的灯火,依旧长明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