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刘禅三造大汉 > 第242章 定策容易行策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2章 定策容易行策难!!!

夜色渐深,密殿内的烛火反而愈发通明,在青石地板上投下长长的人影。

随着诸葛亮一句“以商政行王道”掷地有声,变革的大体框架终于尘埃落定。

然而,如此浩繁的工程,仍有无数细节需要填充。

刘禅环视群臣,温声鼓励众人畅所欲言,不必有所顾忌。

殿内沉静下来,诸臣皆垂首凝神,细细推敲着每一步的可行之策。

尽管国策的方向已明,诸葛亮心中却清明如镜:定策容易行策难。

他深知,唯有将这些细微之处一一斟酌妥当,方能使新政如春雨落地,润物无声。

刘禅看着他们一个个低头沉思的模样,不由得精神振奋。

有这些贤良方正之臣在,何愁汉室不能复兴?

正思量间,忽觉腹中空空。

原来已是饭点。

来到这个时代后,许多旧习惯不得不改,唯有两件事他始终坚守:一是按时吃饭,一是勤奋刷牙。

虽然席间糕点用了不少,茶水也饮了许多,却终究不顶饿,到底还是正经饭食实在些。

刘禅搁下茶盏,不由在心中无奈一笑。

说来也是讽刺,前世哪怕工作再忙,他也从未耽误过按时吃饭;没想到如今贵为天子,日理万机,反倒险些忘了这最根本的养生之道。

他一度想将“一日三餐”定为宫中与朝堂的规矩,可念头刚起,便自己摇了摇头。

如今这世道,民生多艰,多少人连温饱尚且难求,即便是低阶官员也未必能顿顿吃饱。

“一日三餐”看似寻常,实则是太平盛世才能企及的景象。

想到这里,他收起心绪,朝侍立在侧的老太监递去一个眼神。

对方立刻会意,悄无声息地躬身退下。

正当殿内讨论愈发激烈之时,约摸半个时辰后,老太监带着几个小太监捧上来一个个食盒。

刘禅这时开口说道:“相父,公琰、文伟、休昭,国事繁忙,然,身体也要紧,今日就陪朕一起用膳吧!”

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人连忙起身,躬身作揖:“臣等谢陛下恩典!”

刘禅连忙示意他们坐下,不必多礼。

老太监令人麻利地将饭食摆好。

每人案几上,都摆着熟悉的一荤一素一汤。

荤菜是干菌炒腊肉,腊肉煎得金黄油亮,菌菇黑褐醇厚,烟熏的咸香与椒麻的辛气扑鼻交织。

素菜是一碟清炒时蔬,青翠鲜嫩。

汤是奶白色的鱼汤,汤面点缀着翠绿的葱花,清香四溢。

四人仔细看去,发现各自案上的菜肴规格,竟与皇帝刘禅面前的几乎完全相同,而且分量颇多。

刘禅年纪尚轻,正值长身体之时,主管御膳的太官令为他准备的饭菜本就颇为充足。

因此,在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看来,自己案上虽只是一荤一素一汤,分量却着实不少,心中不由感念。

他们虽不常在宫中用膳,但皇帝这一荤一素一汤的惯例早已传为美谈,更听闻其味道极为可口。

此刻饭菜浓郁的香气扑鼻,早已空乏的肠胃更是被引得食指大动。

只是因皇帝在场,须顾及礼仪,才显得有些束手束脚。

董允更是只小心地夹取面前的素菜,咀嚼时几乎不发出一点声响。

刘禅见他们这般模样,不由得暗自好笑,便温言道:“昔年光武皇帝于南宫驰道旁,与诸将共食麦饭,手持箸匙,言笑无忌。”

“彼时君臣一心,终克艰难,复兴汉祚。”

“今朕与诸卿共商国是,亦当体此赤诚。膳饮之间,不必过于拘礼,但请自便便是。”

众人闻此,皆想起光武中兴时那段君臣同心的佳话,心下顿感释然,殿内气氛随之松快。

费祎闻言,不禁接口道:“光武皇帝与将士推心置腹,同甘共苦,故能上下用命,克定天下。陛下今以赤诚相待,臣等敢不竭股肱之力?”

诸葛亮率先举箸,微笑应道:“陛下既引光武故事,臣等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众人这才放松下来,无拘无束地用起了这顿御赐的晚膳。

费祎尝了一口腊肉,眼中微不可察地一亮,下箸的速度明显快了几分。

诸葛亮虽吃得从容,但夹菜的频率也悄然增加。

或许大家真的是饿了,这一顿饭,一放开拘束,简直就像风卷残云。

大家都吃得极快,那么多的分量,就算是年纪最大、食量最少的诸葛亮,竟然也剩下的不多!

一时间,密殿中唯有咀嚼与低声赞叹之声。

烛火映照下,几人额间因连日操劳而紧锁的皱纹,都似被这食物的暖意与融洽的气氛熨帖得舒展开了几分。

吃完后,等众人漱口净手毕,刘禅问道:“相父,公琰、文伟、休昭,朕这饭菜如何?”

董允率先说道:“陛下这饭菜甚好!可是那铁锅炒菜的功劳?”

刘禅哈哈大笑:“休昭此言不错,正是如此。朕用来炒菜的铁锅,可是朕让浦元特意打造的!难道你们没让浦元给你们打造一个吗?”

费祎说道:“回陛下,打造是打造了,但家中厨子没学过炒菜的手艺,所以炒出来的东西,显然远远不如陛下赏赐的饭菜可口。”

刘禅闻言点头。

要知道宫里面的厨子,可是他一把手一把手教的。

并且他前世做饭相当不错,这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但这时代的厨子以炖煮为主,偶尔会烤食物,所以脑海中压根就没有炒菜的概念。

如果一点基础都没有,或者说基础不牢靠,那么炒出来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

他突然想到,或许卖铁锅也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普通百姓不一定买得起,但豪族大姓、富商之流肯定买得起。

还可以卖炒菜的技术……

啧啧啧,越想越偏了。

如今铁的用量,军事农事都不够,暂时就别想铁锅的事情了。

他微微摇头,收回思绪,说道:“既然如此,那么你们各家派一个最信任的厨子,来朕的宫里学学炒菜,你们看如何?”

蒋琬、费祎、董允闻言,连连点头:“谢陛下恩典!”

刘禅含笑看着这一切,目光与诸葛亮悄然一触。

君臣相视,会心一笑。

密殿之中,气氛和谐而融洽。

待太监们撤下食案,为众人奉上清茶漱口,殿内烛火因新添了灯油而愈发明亮,映照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远处隐约传来三更的鼓声,悠长而宁静。

诸葛亮目光掠过光洁如新的案上,见诸臣神色松弛,眉目间暖意未散,嘴角不由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

他轻摇羽扇,不着痕迹地将话题引回正轨,声音温和而沉稳:

“陛下,公琰、文伟、休昭皆已茶足饭饱,我等也该继续商议国事了。”

“今日,务必要拿出个章程来。”

刘禅神色一肃,颔首道:“相父所言极是。”

诸葛亮微微点头,目光转向众臣:“公琰、文伟、休昭既已认同设立商务司与盈利机构之策,想必心中尚有未尽之疑。今日不妨畅所欲言,尽抒己见。”

他随即转向刘禅,语气沉稳:“陛下,大略虽定,细则犹待完善。商务司之事,千头万绪,当先立其纲目,再填其血肉。首要之务,便是厘清权责边界,制定运作章程,以防日后权责不清,滋生弊端。”

刘禅闻言颔首,郑重回应:“相父考虑周全。诸卿皆是股肱之臣,精通实务,若有见解,但说无妨。今日务求将此策完善周全。”

蒋琬率先开口,他素来虑事深远,直指核心:“陛下、丞相,臣仍有一虑。商务司既以营利为要,经营范畴势必涉及蜀锦、茶叶、白糖等诸多货殖。”

“若其权柄无限扩张,是否会挤压民间商贾生计,甚至侵扰地方官府的常平、市易之职?”

“此举恐非但与民争利,更可能扰乱地方秩序,动摇国本。”

费祎闻言,颔首附和。

他身为财政司司正,心思更为缜密,立刻将忧虑指向了具体的执行层面:“蒋公所虑,乃大局之危。”

“然臣执掌财政,所忧更在其后。首当其冲者,便是这以钱粮土地折算‘利券’之法;其中估价若稍有偏颇,则公平尽失。这不仅是技术之难,更是人心之患。”

“若处置不当,既寒了尽心出力者之心,又可能滋生徇私舞弊。”

“若有人以劣田充良田,虚报钱粮,又当如何甄别?”

“再者,商务司初立,经营必有风险。”

“若初期亏损,致使本金受损,恐动摇参与者信心,甚至引发朝局动荡。”

他话音落下,董允在一旁微微颔首,蒋琬亦面露深以为然之色。

显然此虑并非费祎一人所有。

刘禅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明了:文伟此问,直指人心与制度之隙。

若不能在此处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平,今日在座之心腹,明日便可能因利益纠葛而离心离德。

殿中一时间,再次陷入沉寂,构想往往是美好的,但是一到具体层面,往往困难重重,需要克服的东西实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