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二三八章 处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作为“大清国”的当家人,多尔衮即位至今不满一年,却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想当初黄台吉活着时面临的各种难处。

他当然清楚,以阿济格在辽阳城被围之后抢先出城的做法应当予以严厉惩治,否则今后他就没有办法因为同样的行为而严厉惩治其他人。

尤其在大敌当前,最该鼓励各地驻防八旗严防死守的,与城池共存亡的时候,他这边开了不予严惩的口子,将来后患无穷,必定会有不少胆大妄为的效仿者。

可是他眼下面临的形势,又确实不允许他对阿济格进行严惩,此情此景一如当年黄台吉在对待多尔衮本人时的两难处境。

而他最终采取的措施,也跟当年黄台吉在处置他本人的时候差不太多,除了下旨申斥一番,命他思过悔罪,外加罚银之外,也只能是眼不见心不烦,让阿济格继续带兵将功赎罪了。

就在四月二十四日,已经反反复复纠结多日的多尔衮,根据阿济格的“悔过书”,对于在辽南防线溃败之中负有责任的有关人等,一一做出了“处理”。

虽然在盛京城内,仍有不少人希望借机处理阿济格,可多尔衮最终还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除了申斥、罚银以及部分田庄充公之外,既未夺其爵位,也没降其爵位,更没有剥夺其旗下牛录。

但是为了令其思过悔罪,同时也是让其暂时避避风头,多尔衮命其统率镶白旗本旗兵马,前往兴京坐镇,总管兴京后方防务:

其一,由其以和硕亲王之尊亲自巡视后方,遏制后方八旗庄屯中愈演愈烈的“逃人”风潮。

其二,按照每户“二丁征一”的新规,从后方补充两白旗在辽南战败中的巨大损失。

其三,由其负责整合兴京后方防务,统筹应对来自宽奠方向、通远堡、董鄂河方向明军的不断挤压。

没错,就是不断挤压。

今年开春以来,在安东西路总兵仇震海、安东东路总兵徐昌永,以及征东军中后军总兵李禄等人的推动下,宽奠方向、通远堡、玄菟城、西盖马堡等地的明军,不仅敞开了接收来自清虏境内的逃人,而且不断派遣人马北上巡哨。

他们避开主路,不打主城,也不攻击清虏后方要害之地,但是专门避实击虚,在清虏驻军力所不及的地方,不断开辟新的据点。

截至四月中旬,不仅佟佳江上游的富尔江、董鄂河一带出现了明军哨探的身影,就连更加偏僻遥远的后方土门江一带,也发现了明军的行踪。

根据当地一些庄头人提供给征粮官的报告,有一支明军队伍,甚至堂而皇之地在土门江的入海口的南侧伐木筑城,打算常驻。

这些情报,伴随着后方各地逃人不断增多的消息,一起被送到了多尔衮的面前,既令他焦躁不安,又令他无从下手。

辽南防线溃败后,盛京城防守压力骤增,他也不敢轻易将驻守盛京的主力人马调往大后方去。

就此而言,虽然阿济格罪过不小,搁在黄台吉时期,大概率会被夺爵,但是其毕竟保存和收拢了小两万人马回来。

既然盛京城内,尤其是两黄旗的王公大臣们,对阿济格的失败相当不满,那就安排他去兴京后方坐镇好了,正好多尔衮也需要靠得住的人统领了后方的防御。

至于辽河以西的广宁城,其实多尔衮在处理了阿济格与辽南防线溃败善后事宜的当天晚上,就已经接到了吴拜、罗洛浑联署的紧急军报,也知道了洪承畴、祖大寿已经统率辽西大军,兵分两路拿下了闾阳驿城和西平堡的消息。

这两处地方,是广宁城伸向辽西的两个军事前哨。

如今这两前哨已经失去,那么下一步必然是辽西两路大军会师,然后围攻广宁城。

而广宁城的地位非同小可,其在辽河以西的军事地位,犹如辽阳城之于辽南大地。

一旦洪承畴、祖大寿的十几万人马拿下了广宁城,他们在通往盛京城的道路上将不再有坚城阻隔。

届时,洪承畴、祖大寿的大军从广宁向东,杨振的金海镇大军从辽阳向北,盛京城就将陷入被南朝二十万大军的包围之中,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广宁城的确该救,就如同一个多月前辽阳城该救一样。

以多尔衮的军事才干,这一点根本不用别人提醒,更不用罗洛浑一再派人求救。

但是,他却迟迟没有从盛京派出援军。

不是他不想从盛京往外派,而是他经过了一番权衡之后赫然发现,若是将剩下的八旗汉军排除在外,他已经没有多少富余的兵力,去给广宁城解围了。

现在的盛京城内,除了两黄旗、正蓝旗的主力仍在之外,剩下的就是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以及其他八旗留守盛京的人丁,这些人通常也可以称之为盛京八旗。

而那些在外地轮戍驻扎的所谓驻防八旗,实质上都是从盛京八旗各个牛录下面抽调出去的主力,他们在盛京也留有户籍和人口,只是较少而已,并且是以老弱妇孺为主。

以黄台吉死前留下的驻防格局来说,两白旗主力以辽阳为主驻防辽南一线,两红旗主力以广宁为主驻防辽西一线,两蓝旗主力以为凤凰城和兴京地方主驻防大后方,而两黄旗主力则主要驻防盛京。

等到多尔衮夺位登基之后,黄台吉留下的这个八旗驻防的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但也有一些小的调整。

首先一个,两白旗的大批主力满洲牛录,被他调入盛京城内驻防,用于确保他即位后盛京皇宫的安全。

不过,其中镶白旗的主力满洲牛录和正白旗的部分满洲牛录,在三月里跟随阿济格前去增援辽阳城,已蒙受巨大损失。

而今已被多尔衮下令,前往兴京方向补充休整,准备防御后方了。

这也就意味着,眼下在盛京城中,值得多尔衮充分信任的人马,只有正白旗的主力,以及一批留守盛京的正蓝旗主力了。

另一个,原来驻防凤凰城方向的镶蓝旗主力和部分正蓝旗人马,在去年的战事中损失巨大,尤其镶蓝旗,除了留守盛京的人马之外,主力几乎全部丧失。

所以从天眷元年年初以来,有不少隶属正蓝旗的人马,被陆续调出盛京城,补充到了连山关、草河城、撒马吉堡、叆阳堡等处去了。

当时,这几个地方,正处于大清国在东线与金海镇明军对峙的前沿地带。

镶蓝旗在东线惨败之后,这几个地方兵力相对空虚,若不大力增派驻防八旗数量,很难防得住金海镇明军及其随军移民的不断渗透。

辽南防线崩溃之后,连山关、草河城、撒马吉堡、叆阳堡几个地方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增加。

而它们之所以挺到现在还没有被当面的明军拿下,就是得益于来自盛京的正蓝旗主力的增援入驻。

但是正蓝旗的人马也是有数的,排除掉旗下汉军之后,主力总共不过六七十个满、蒙牛录而已。

年初以来,正蓝旗下人马陆续派出去了一半之后,剩下的一半还需要留守盛京,一开始是要用来防着两黄旗生事,到了辽南防线崩溃后,还要用于防范随时可能到来的杨振大军的进攻,所以不可能再往广宁安插。

再一个就是两黄旗。

在多尔衮登基前后,两黄旗的宗室王公与贵戚大臣们,虽然与多尔衮兄弟暂时达成了一致,而多尔衮为了安抚他们,也做出了许多让步,但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与嫌隙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

多尔衮之所以做出巨大让步,原本是希望借此先稳住内部局势,然后与南朝,或者至少是与杨振方面达成停战议和这个目标,最后再回头清理和收拾内部的反对者的。

但是后,其与南朝的谈判无疾而终,与杨振的几次谈判也没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这样一来,在来自外部的战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之下,不仅其清理反对者,然后理顺内部的计划,迟迟无法实施,而且因为与南朝、与杨振议和的失败,也让他在盛京城内的威望受到了冲击。

许多本就不服他的两黄旗的宗室王公、亲贵大臣们,私下里拿他跟当年初即位时的黄台吉对比,对其继位以来不仅一无所成,而且在议和过程中不断退让各种嘲讽。

有的甚至在私下里嘲笑他受到了南朝的蒙骗。

风声传到皇宫里,多尔衮气得要死,但是在大敌当前,大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他都选择了隐忍。

然后在辽南防线上投入了重兵,下了本钱,希望可以在海州城或者辽阳城取得一场重大的胜利。

他不仅派去了英亲王阿济格,及其麾下主力,而且还派去了恭顺王孔有德,以及这两年来盛京铸炮厂几乎倾尽全力铸造出来的几乎全部天眷神威大将军重炮,希望通过一场胜利一举挽回他有所下跌的声望,同时也为清理内部的反对者创造条件。

但是结果却大失所望。

幸亏他最后顶住了两黄旗宗室王公和亲贵大臣们的压力,没有将阿济格夺爵下狱,或者从重处理,否则他在盛京城内的处境将更加微妙。

不过阿济格在悔过书里报告的一些情况,却也为多尔衮排除异己提供了理由。

比如佐理镶黄旗的总管大臣扬善,因为其子罗硕在海州城开门投降金海镇,这次被多尔衮趁机拿下了。

多尔衮将更加忠于自己的何洛会安插到了镶黄旗里,取代了扬善的位置。

还有南褚的妻儿、南褚的弟弟索尔和一家,也在阿济格的悔过书被送入盛京城后不久,被直接抓捕下狱。

南褚及其弟弟索尔和名下的世管牛录,则转到了他们的叔叔布尔杭古的名下。

此外,毕力克图、白尔赫图、全节、线国安、孙大堂等人留在盛京的家眷,也被抓捕下狱,所有家产、庄田更被直接抄没充公,做了萨穆什喀、准塔、阿宁哈、额和内等两白旗战死旗人将领的抚恤与补偿。

好在有不少两黄旗的大臣为扬善开脱,认为阿济格的悔过书里提到的有关罗硕等人投降的事情,都是道听途说,未经证实,不足为凭,劝多尔衮慎重。

所以,最后不仅扬善保住了性命,没有被多尔衮直接处死,甚至其他那些传言中已经投降了杨振的将领家眷也没有被立刻处死。

但是经此一事,盛京城内,尤其八旗上层权贵圈子各种暗流涌动,相互对立的两股势力不断在朝堂之上彼此攻讦。

甚至在多尔衮的盛京后宫之中,这种派系分裂都有所体现,各种枕边风吹得多尔衮心烦意乱,不得安生。

有的认为,对阿济格的处置太轻了。

也有的认为对扬善、罗硕父子的处置轻了。

还有的认为,该处置的没处置,不该处置的反倒背了锅。

比如一些出身两黄旗的大臣就认为,既然其他传言投降杨振的将领的亲属都受到了处置,那么苏克萨哈也应该被拿下,他可是白尔赫图的族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