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做事,可能没有黄台吉那么深谋远虑,但是他却一点也不傻,对所有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高度敏感,并且始终保持警惕。
但凡是站在原来两黄旗一边的王公大臣们,越是异口同声建议什么,多尔衮就越是起疑心,越是反着来。
辽阳城失守的消息传来,多尔衮原本有意再派两黄旗的人马前去虎皮驿,与阿济格会师后,再去夺回辽阳城的。
对此,两黄旗的王公大臣们虽然不敢明着反对出兵,但却异口同声的反对由阿济格继续担任主帅,他们希望多尔衮能够像黄台吉那样御驾亲征辽阳城。
多尔衮知道这其中可能“包藏祸心”,深知自己不能轻易离开盛京城,所以最终也没有答应。
于是盛京城内的“南征之议”,即重新夺回辽阳城的事情,渐渐也没人提了。
等到辽西各路人马分兵两路攻占闾阳驿城、西平堡城,然后进军广宁城的消息传来,盛京城内再次出现了两种声音。
其一,是将阿济格的人马派遣过去增援,让他们将功赎罪。
其二,则是抽调两黄旗主力过去增援,毕竟两黄旗的主力人马已经养精蓄锐很久了,——自从当年镇江堡之战失利后就再也没有出外征战过。
两种不同的声音,仍然是出自两个不同的阵营。
多尔衮当然倾向于第二个,但是这一次,不仅两黄旗的王公大臣们站出来力劝多尔衮不可轻动两黄旗主力人马,就连自己后宫内的后妃们也力劝多尔衮以盛京城为重。
当然,宫内宫外的劝谏者给出的理由也现实,那就是杨振的大军就在眼前,毕竟辽阳城距离盛京城不过一百多里,这个时候两黄旗主力外出增援广宁,盛京城的确危险。
多尔衮虽然早就有意将两黄旗调出盛京,至少是将其主力调出盛京,以便确保自己皇位稳固,但是他也知道眼下形势不对,不是排除异己或者削弱两黄旗的时候。
于是“两黄旗外出增援广宁”的方案,虽然是多尔衮自己的亲信抛出来的,但是最后多尔衮也没有采纳。
对他来说,虽然两黄旗的王公大臣们可以不顾大局,总是将两黄旗的利益至于整个大清国的利益之上,但是作为大清国的皇上,他却不能不顾全大局。
真把两黄旗的主力派出去增援广宁城了,万一盛京城在面对杨振大军的进犯时有个闪失怎么办?
到那时候,就算广宁城守住了又有什么用呢?
舍本逐末的事情不能干。
没错,多尔衮的确有在担心盛京城的防守问题。
因为阿济格通过阿达礼等人之口,把辽阳城失陷之前遭遇“空袭”的情况,原原本本传递给了多尔衮。
虽然阿济格在其公开的“悔过书”中对此只字未提,但是对于这种关乎整个大清国前途命运的事情,私下里他还是选择了对多尔衮派来的人实话实说。
多尔衮自然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是从来没有见过阿达礼等人转述的什么“明军飞天之物”,不过对于自己的同母兄长阿济格,他还是比较了解的。
在他看来,阿济格让人转述给他的话,有可能存在言过其实的地方,也有可能是为了给自己脱罪而故意夸大了明军攻城的力量,但是他很确信金海镇的军中一定有了某种可以飞越城墙的“飞天之物”。
因为他知道,阿济格是编不出这种瞎话来的。
若非亲眼所见,谁能描绘出“明军”的飞天之物?
哪怕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从未见过的东西,何况是并非绝顶聪明的阿济格呢?
那么盛京城的城墙,能够挡住阿济格所说的金海镇明军的“飞天之物”吗?
如果挡不住,那该怎么办?
多尔衮当然希望,广宁城能够挡住来自辽西的明军主力,正如他曾经满怀期待,希望增兵后的辽阳城能够遏制住金海镇明军北上的势头一样。
但他不敢再冒险,因为他已经没有多少退路可言了。
这天晚上,多尔衮对着被召来盛京皇宫前院崇政殿内谈话的几个亲信王公大臣说道:
“试想当年,朕八岁即为和硕贝勒,十六岁征察哈尔,为旗主,十七岁征明,十九岁掌吏部事,二十岁再征察哈尔,二十三岁尽收察哈尔部众,并得大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而归,其后又数征南朝,无往而不胜。哪一次不是孤军深入,以少胜多?
“再看现在,罗洛浑、满达海,皆贵为旗主,且已年过二十,不仅寸功未立,而今一遇大事,即惊慌失措,不考虑为朕分忧,靠自己力量击退来犯之敌,反倒一再求救,陷朕于两难之地。大敌当前,观其作为,哪有我太祖皇帝之遗风?真一辈不如一辈。”
多尔衮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语气沉痛,应该说,是发自肺腑的,并非只是为了刻意贬低非其亲信的两红旗年轻旗主。
进入天眷元年以来,多尔衮时不时的会盘点一下黄台吉在位时期,甚至是他老爹奴儿哈赤活着的时候,那些能征善战的八旗老将们的状况。
天命时期的那批跟着他老爹开创基业的从龙大臣们,已经寥寥无几了。
就是个别活着的,也基本七老八十,已经是风烛残年,不堪再用了。
甚至包括多尔衮比较熟悉的一些黄台吉时期得用的帅才与将才,也在前几年与金海镇的连番大战中折损得差不多了。
先前黄台吉在位的时候,多尔衮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等他夺位成功后才赫然发现,这个情况相当严重了。
眼下的八旗之中,除了多尔衮本人和英亲王阿济格之外,当年由他老爹奴儿哈赤亲封的其他宗室贝勒们,已经死光光了。
甚至黄台吉死前十几年内所封爵的那批宗室二代王爷、贝勒们,智谋与才干堪用的也已经屈指可数了。
除了多尔衮和阿济格兄弟,目前八旗的其他几个旗主,几乎都是娇生惯养、锦衣玉食的纨绔子弟。
他们当中有的虽已成年,但是少不更事,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洗礼,比如两红旗的旗主满达海与罗洛浑两人。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毕竟年过二十,已经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因为其他几个旗主,更是没法说。
比如镶蓝旗的继任旗主济尔哈朗的儿子富尔敦,才十一岁。
而两黄旗的旗主更加年幼,其中正黄旗的旗主和硕安亲王福临才五六岁,镶黄旗的旗主和硕康亲王博穆博果尔比福临还小,还在吃奶的孩子,根本没有用。
就这个情况,比起奴儿哈赤时期、黄台吉时代早期那些如狼似虎的八旗旗主来说,简直就跟个笑话一样。
至于情况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到这个局面的,多尔衮也理不清楚。
但是现实确实如此,他也又能怎么办呢?
他已经尽可能将宗室出身的与他同辈的人物,还能用的,安插到了六部、八旗下面担当重任了,比如巴布泰、巴布海二人。
先前被黄台吉罢免的巴布泰被再次起用,安排到了礼部,接替英亲王阿济格,掌管礼部事。
一直被黄台吉打压的巴布海也被起用,安排到了镶蓝旗,接替已经年老多病、屡次告退的觉罗篇古,当了镶蓝旗的总管大臣。
此外,宗室出身与其同辈的且正值壮年的人物,多尔衮挑来挑去,已经实在无可用之人了。
甚至包括一些才干尚可的侄子辈,有许多也已经早早死于疾病或者死在了战场上。
其中岳托、豪格之类的人物,就不用说了,都是当过旗主的人物,这一世早死了。
其他的,还有萨哈连、杜度、尼堪、博洛、博和托、岳乐、屯齐等人。
这些人里,有的是跟上一世一样,自己早早病死了,但大多数在原时空是活到了清虏入关之后的。
只不过在这一世,除了杜度死于张存仁的“广宁兵变”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死在了跟杨振麾下金海镇大军的历次作战之中。
至于罗洛浑,他是多尔衮的孙子辈了,属于多尔衮的侄孙,已经是矬子哩拔大个,堪用的了。
八旗人才凋零至此,以至于出现了断档,令多尔衮无限感慨。
只是,作为“大清国”皇上的他当然可以感慨,可以把心中的话拿出来说,但是在他面前跪着聆听的其他人,哪怕都是亲信大臣,对他说的“一辈不如一辈”之类的话也不敢妄加议论。
多尔衮感慨完毕,过了好一阵子,见跪着的几个人噤若寒蝉,谁也不说话,最后自己又叹了口气,问道:
“罗洛浑那边有急报送来,说二十四日明军两路前锋就已抵达广宁城外,已分别在城东城南安营扎寨,算算时间,此时此刻,洪承畴、祖大寿想必也已经亲率明军主力,抵达广宁城下了吧!罗洛浑一再求援求救,你们说说朕该怎么办?今晚必须要有个结论了。”
多尔衮才即位一年不到,但是整个人都憔悴了许多。
圆盘子脸上脸颊塌陷,两腮无肉,细长的眯缝眼眼窝深陷,眼袋突出,一副操劳过度或者酒色过度的样子,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整个人格外的阴郁。
“皇上英明神武,乃是上天眷顾之人,继任克勤郡王、继任礼亲王如何能与皇上天眷之人相提并论——”
“何洛会,这些话今后就不要再说了。朕再英明神武,也不能事必躬亲,军国大事千头万绪,总要有人去做才行。你们就说现在救还是不救,要救怎么救?”
何洛会一个马屁没拍好,反倒惹得多尔衮更加不耐烦了,话没说完,就被多尔衮打断了。
这个时候,另一边跪着的多罗颖郡王阿达礼,突然抬头说道:
“皇上,辽阳方向,杨振麾下兵马前锋哨探已多次接近虎皮驿,彼处距离盛京城不过数十里。现在已经不是盛京出不出兵去救广宁的时候了,反倒是要不要尽快从外地调兵回援盛京的问题了。”
“是啊皇上,盛京乃国家根本之所在,若是再计较外间一城一地之得失,广宁被兵分兵于广宁,铁岭被兵又分兵于铁岭,一旦盛京空虚,为杨振所乘,则悔之晚矣!”
因为崇德皇帝遗诏事件已彻底脱离黄台吉遗留势力圈子的内三院大学士刚林,在听了多尔衮心腹阿达礼的话后,敏锐地把握到了多尔衮的心意,于是壮着胆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扎哈纳,苏克萨哈,你们说说,怎么办。”
被点到名字的扎哈纳与苏克萨哈对视了一眼,扎哈纳先说道:
“奴才以为,刚大学士说的对,广宁城毕竟在河西,得失并非致命,所以不管两黄旗同不同意出兵,皇上都应当以盛京为重。”
听完扎哈纳的说辞,多尔衮轻轻点了点头,然后将目光转向了这段时间说话办事颇合他心意,被他直接提拔到正白旗大臣位置上的苏克萨哈。
这时就听后者说道:
“启禀皇上,广宁一地之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当借此机会,命两红旗人马凭借坚城里应外合,击退辽西来犯之明军,至少给予明军较大之杀伤,若能将其牵制在河西最好,若不能,也当挫其锐气,为我盛京八旗以逸待劳击退他们制造良机。”
“你的意思是?”
“奴才的意思是,皇上可下旨给继任礼亲王、多罗谦郡王,命他们带领正红旗主力与科尔沁各盟旗援军,从铁岭、开原一带南下,伺机进攻广宁城外之明军!”
苏克萨哈的确是有些想法的,在多尔衮的一再询问下,当即侃侃而言。
“一来,皇上先前调派科尔沁蒙古各盟旗骑兵来援的旨意,已经下达了一月有余,如今已有不少兵马抵达开原、铁岭一带,正好先用之于广宁城外。
“二来,两红旗原本共守西线,如今广宁紧急,调遣正红旗南下合情合理,虽说援军并非出自盛京,但只要广宁城上下知道外有援军,士气必然高涨。
“到那时,若能以两红旗之力,联合科尔沁各盟旗,给予来犯之西路明军主力以重大杀伤,那么广宁城最后是否易手——,奴才以为,就不那么重要了。”
终于,多尔衮听完了苏克萨哈的建言,当即重重点了点头,然后做出了决定:
“好。就这么办理。刚林依照此意拟旨,今夜就派人送往铁岭去!”
“奴才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