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还未完全褪去潮气,田垄间的花生叶已泛起微黄。清晨五点,九月被窗棂外的露水滴答声唤醒,推开木窗,冷冽的晨风裹着泥土的腥气扑面而来。院角的老槐树上,夜枭扑棱着翅膀飞向远方,惊落满枝碎银般的露珠,在熹微的天光里划出细密的弧线。
她披着薄外套走到院子里,远处田埂上已亮起几盏昏黄的头灯,像散落人间的寒星。大姨和大嫂佝偻的身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她们脚边的蛇皮袋被晨风鼓起,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动。九月望着那两团模糊的轮廓,心口泛起熟悉的温热,尽管大姨再三叮嘱她在家照顾孩子,双脚还是不由自主地往田边走去。
穿过村后的竹林时,晨雾在竹叶间凝成细密的水珠,沾湿了她的发梢。空气里浮动着泥土混合着花生茎叶的清香,那是种带着青涩的甜腥气,仿佛大地正在苏醒时的呼吸。拨开最后一丛荆棘,大片的花生地豁然出现在眼前,墨绿的叶片上缀满晶莹的露珠,在初升的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宛如铺在大地上的翡翠锦缎。
大姨和村里的妇女们已劳作许久,她们的解放鞋陷在湿润的泥土里,裤脚沾满褐色的泥浆。每个人都弯着腰,双手紧紧攥住花生藤根部,手臂上青筋暴起。随着一声整齐的“起——”,“唰”的一声,带着湿润泥土的花生破土而出,根须上还沾着几粒圆润的小土块,在阳光下闪烁着湿润的光泽。泥土翻涌的气息混着花生特有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
“哎哟,九月来了!”隔壁的王大娘直起腰,用手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围裙上沾满了褐色的泥土,发梢还滴着汗珠,“这孩子,不是让你在家歇着吗?当心把新衣裳弄脏咯!”
九月笑着走到田埂边,蹲下身捡起一株刚拔起的花生。花生藤上挂着十几颗饱满的花生,外壳裹着一层细密的泥土,摸起来冰凉又粗糙。大姨这时也抬起头,她的鬓角被汗水浸湿,几缕白发黏在脸上,脖颈处还留着被草叶划伤的红痕:“快回去,这活又脏又累,别把衣服弄脏了。”
“我就看看,大姨。”九月仔细观察着大姨的动作。只见大姨熟练地抖了抖花生藤,泥土簌簌掉落,随后将花生整齐地码放在田埂上。不一会儿,田埂就堆起了整齐的花生堆,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阳光逐渐毒辣起来,照在花生叶上泛着油亮的光泽,妇女们的草帽在田间连成一片晃动的波浪,此起彼伏的拔花生的声音与偶尔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秋收乐章。
“去年这时候,雨下得凶,好多人家的花生都烂在地里了。”张婶一边拔着花生,一边叹气,“今年老天爷开眼,咱们可得抓紧收。”
“可不是嘛!”大姨直起腰捶了捶背,“要是能赶在寒露前榨出油,过年走亲戚就能带上几壶,比啥都实在。”
正午的太阳像火球般高悬,空气里蒸腾着灼人的热浪。花生叶被晒得蜷曲起来,散发出焦香。妇女们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结出白色的盐渍。
九月看着大姨不断用袖口擦汗,却连喝口水的工夫都舍不得,心里泛起一阵酸涩。她悄悄跑回村里的小卖部,买了几瓶冰镇汽水,抱着沉甸甸的瓶子往回跑时,玻璃瓶上的水珠浸湿了她的衣袖。
“哎哟,九月!”大姨接过汽水,眼里泛起泪光,“这得多破费啊!”
“就当我请大家喝的!”九月拧开瓶盖,气泡“呲”地窜出来,“大姨您嗓子都哑了,快喝点润润。”
笑声和汽水的咕咚声回荡在田间,惊起几只觅食的白鹭,扑棱棱地飞向远方。
拔花生的工作持续了整整两天。傍晚时分,九月站在院子里,看着大姨和大嫂拉回满满一车花生。夕阳的余晖洒在花生藤上,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花生堆里还夹杂着几只小虫子,在暮色中仓皇逃窜。大姨擦了擦汗,指着花生堆说:“得赶紧摊开晒,明后天要是下雨,可就麻烦了。”
月光爬上屋檐时,九月仍在帮忙。竹席上铺满了花生,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褐色绒毯。她蹲在席子旁,借着昏黄的灯泡检查有没有遗漏的泥土。微凉的夜风拂过,带着淡淡的花生香气,混着远处稻田里若有若无的稻香,编织成乡村特有的梦境。
雄鸡嘹亮的打鸣声撕破晨雾,九月揉着惺忪睡眼推开木窗。刹那间,绚烂的朝霞如泼洒的胭脂,将整片天空染成醉人的橘红色,几缕金色的晨光斜斜地洒进院子,给竹席上的花生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晨露未散的花生壳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仿佛无数沉睡的小灯笼在晨光中渐渐苏醒。
九月披上薄外套,踩着微凉的石板路走进院子,木耙握在手中还带着昨夜的余温。随着木耙轻轻划动,沉睡的花生们发出\"沙沙\"的低语,像被唤醒的精灵般舒展开来。
九月小心翼翼地翻动着,让每一颗花生都能尽情沐浴阳光。渐渐升高的太阳将暖意倾洒而下,空气中的花生香气愈发浓郁醇厚,引得隔壁家的大黄狗晃着尾巴凑到院墙边,趴在矮墙上眼巴巴地张望,时不时伸出舌头舔舔嘴唇,模样憨态可掬。
等到日上三竿,花生褪去了最后一丝潮气。大姨搬出自家编的大竹筐,三个人围坐在树荫下,开始了摘花生的细致活计。竹筐里堆满带着翠绿茎叶的花生,九月随手拿起一株,指尖触到粗糙的外壳,能清晰感受到上面细密的纹路。轻轻一拽,饱满的花生便\"啪嗒\"一声落入掌心,还带着淡淡的温热。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十足的耐心。每株花生藤上都密密麻麻结着数十颗果实,既要控制好力度防止花生壳破裂,又得仔细查看每一处枝桠,确保不遗漏任何一颗。
大姨的动作娴熟利落,指尖翻飞间花生簌簌落入筐中;大嫂一边摘着花生,一边逗弄怀中牙牙学语的小侄子。欢声笑语中,竹筐里的花生渐渐堆成小山,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草木清香,将这个平凡的秋日早晨,酿成了最温暖的记忆。
“九月还记得不?你小时候在这儿玩,把刚晒好的花生当石子扔,追着隔壁家的小狗满院子跑。”大姨一边摘着花生,一边笑着回忆。她的指甲缝里嵌满泥土,指尖被花生壳磨得发红。
九月脸一红:“那时候不懂事,大姨您还骂我浪费粮食呢。”
“哪舍得真骂哟!”大姨轻轻戳了戳她的额头,“就怕你摔着碰着。记得有次你追狗追到田埂上,摔了个嘴啃泥,哭着鼻子回来,脸上全是泥巴,就剩俩眼睛滴溜溜转……”
大嫂也跟着笑起来,她怀里抱着小侄子,小男孩正好奇地盯着竹筐里的花生,肉乎乎的小手总想伸过去抓。“小九月现在可是大学生了,哪还会干这种傻事。对了,小宇昨天还问我,姑姑什么时候教他认字。”
说起两个孩子,院子里的气氛更加温馨。大姨讲起九月小时候在村里闯的祸,比如把奶奶腌咸菜的坛子当鼓敲,结果整坛咸菜都糟蹋了;大嫂分享着两个小侄子成长中的趣事,小宇学说话时把“花生”说成“发森”,闹了不少笑话。
小侄子时不时伸手去抓竹筐里的花生,胖乎乎的小手抓得满是泥土,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屋檐下的麻雀被笑声惊动,扑棱棱地飞起来,又落在远处的电线上,歪着头打量着院子里热闹的景象。
不知不觉,日头偏西。竹筐里的花生渐渐堆成了小山,而地上的花生藤也摞得高高的,散发出淡淡的草木清香。九月的手指被花生壳磨得发红,虎口处隐隐作痛,但看着劳动成果,心里满是成就感。
接下来的日子,花生还要继续晾晒。每天清晨,九月都会早早起床,用木耙将花生翻动,确保每一颗都能充分接受阳光的照耀。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花生在地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傍晚时分,又要及时将花生收拢,防止露水打湿。有时突降阵雨,全家人便手忙脚乱地抢收,雨水混着汗水,浇不灭脸上的笑意。
经过八天的晾晒,花生终于完全干透。大姨用麻布口袋将花生装好,每一袋都沉甸甸的。“走,九月,带你去镇上榨油!”大姨兴奋地说,“咱们自家的花生,榨出的油可比超市里的香多了。”
走进镇上的花生油作坊,一股混杂着机械油与谷物焦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老旧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声震得墙面簌簌落灰,传送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无数个丰收的故事。九月踮着脚,紧紧跟在大姨身后,看着她将装满花生的麻袋用力倾倒在进料口。
金黄饱满的花生粒顺着斜坡滚落,在传送带上排成整齐的队列,随着机器的运转缓缓消失在金属管道深处。九月目不转睛地盯着,仿佛能看见花生在管道中翻滚、挤压的模样。突然,一股浓郁醇厚的香气从出油口喷涌而出,那是混合着阳光、泥土与汗水的独特味道,瞬间弥漫了整个作坊。
深褐色的出油口泛起金黄的涟漪,浓稠的花生油如金色溪流般缓缓流淌。大姨急忙拿起接油的塑料桶,布满老茧的手微微颤抖着。随着油面在桶中不断升高,九月感觉自己的喉咙也跟着发紧,那诱人的香气直往鼻腔里钻,勾得人忍不住直咽口水。
大姨用木勺舀起一小勺新榨的花生油,油滴在阳光下折射出琥珀色的光芒。她放在鼻尖轻轻一嗅,眼角的皱纹里立刻盛满了笑意:\"就是这个味儿!和去年一样香!用这油炒青菜,都能多吃两碗饭。\"说着,她将木勺递给九月,\"丫头,你也闻闻。\"
九月凑近木勺,深吸一口气,浓郁的花生香瞬间充满整个胸腔,记忆中那些在院子里摘花生、晒花生的日子,伴着这熟悉的香气一一浮现。她望着大姨脸上幸福的笑容,突然明白,这醇厚的花生油香里,藏着的是丰收的喜悦,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回到家,大姨立刻用新榨的花生油炒了几个菜。锅里的油刚烧热,“刺啦”一声,浓郁的香气便炸开。青菜在油锅里翻炒几下,变得翠绿油亮;煎鸡蛋在花生油的浸润下,边缘泛起金黄的酥皮,滋滋冒着诱人的油花。九月夹起一筷子青菜放入口中,鲜嫩的菜叶混合着浓郁的花生香,瞬间征服了味蕾,记忆深处的童年味道被重新唤醒。
夜晚,月光洒在院子里,晒花生的地上还残留着淡淡的香气。九月坐在屋檐下,听着大姨和大嫂聊着今年的收成,计算着能榨多少油、留多少自家吃、送多少给亲戚。小侄子们在月光下追逐嬉戏,银铃般的笑声飘向远方。远处的稻田里,收割机的轰鸣声已经停止,整个村庄沉浸在宁静而又满足的氛围中。
月光如纱,轻柔地笼罩着宁静的村庄。九月坐在院子的老槐树下,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这段忙碌而充实的秋收时光。
田间地头,她与大姨、大嫂并肩劳作,汗水湿透衣衫,却浇不灭丰收的喜悦;院子里,大家围坐摘花生,欢声笑语伴着花生特有的清香,飘散在每一个角落;榨油坊里,机器的轰鸣声中,浓郁的花生油香四溢,大姨脸上满足的笑容至今历历在目。
此刻,九月终于懂得,秋收不只是谷物满仓的喜悦,更是亲情与温暖的汇聚。那些共同挥洒汗水的瞬间,那些闲话家常的温馨时刻,早已化作最珍贵的记忆,深深镌刻在她心底。这份来自乡土与亲人的眷恋,将成为她人生路上最温暖的慰藉,无论未来走向何方,都永远是她心灵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