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再厌恶良嫔,这时候,德妃也只能放下大阿哥,然后起身匆匆赶往慈宁宫去为良嫔求情。
“你,先带着大阿哥回去吧!”临出暖阁的时候,德妃撂下这么一句。
十四福晋长舒一口气儿,忙不迭福身道:“是,妾身遵命。”
……
就像慧嬷嬷说的那样,四爷这个时候为庶母求情,那是应当的,就像德妃再不情愿,这个时候也要为了后宫姐妹情谊为良嫔求情不是?
四爷先前就觉得情况不大对劲儿,所以当时还吩咐苏培盛留意钦天监的动静,可事实上苏培盛压根儿来不及行动,钦天监那边就有动静传来了,而且还是四爷无论如何都料想不到的大动静。
是啊,名副其实的大动静。
万岁爷竟然要送良嫔娘娘出宫。
听上去好像没什么,但是究竟什么才叫送娘娘出宫?
后宫那是什么地方?
一旦成为万岁爷的妃嫔,哪里还有出宫的道理?便就是死,那也要规规矩矩埋在圣上指定的地儿。
说起来娘娘们也有出宫的机会,就像宜妃娘娘先前伴驾南巡,或者是得万岁爷恩典出宫省亲,这些都是天家恩典,这明显跟万岁爷的旨意送良嫔娘娘出宫的情况都不同。
要不然的话,良嫔也不会甫一得了旨意便就受惊过度昏了过去,八爷也不会第一时间闻讯入宫为额娘求情,惠妃宜妃她们也不会齐刷刷地去慈宁宫了。
所以万岁爷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说白了,万岁爷是要撵良嫔出宫,十有八九是打算要把良嫔赏赐给臣子,总之从此以后,良嫔就再不是妃嫔的身份。
这旨意听起来就很骇人听闻了,难怪一众人莫不是震惊无比,但是说起来,万岁爷的旨意也算是符合满清传统的。
满清早期的婚嫁习俗,有别于汉人,风气更加开放,女子二嫁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就连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第二任大福晋富察衮代,也就是衮代皇后,就是二嫁之身。
备受太宗皇帝皇太极宠爱、以至于在她死后太宗皇帝比丧父更恸的\"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也是二嫁之身,除此之外,皇太极还有两位二嫁之身的妃嫔。
不同于汉人的婚嫁观念,在满清,女子二嫁不是什么稀罕事儿,所以满清的婚姻制度更进步?女性的婚姻自主权更高?
那倒不是。
这里面不存在什么女性婚姻自主权,女子二嫁其实是一种保护家族利益不外流的方式,就比如衮代皇后。
在二婚嫁给努尔哈赤之前,她是努尔哈赤堂兄怒准的妻子,两人十分恩爱,还育有一子,但在努准战死沙场之后,在习俗的压力之下,她只能带着儿子嫁给了怒准的堂弟努尔哈赤。
说白了,寡妇也是家族财产的一部分,寡妇本人压根儿就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有被继承的份儿。
不止如此,就算你为人妻为人母,也有可能物件一样的被夫君赠予他人,就比如太宗皇帝的侧妃叶赫那拉氏。
当时已经嫁人并且育有子女的叶赫那拉氏,丈夫作为俘虏被杀,而她则作为战争中的战利品,被太祖皇帝努尔哈赤赐予皇太极作为侧室,在与皇太极的婚姻中,叶赫那拉氏生下了他的第五个儿子硕塞。
虽为育有子嗣,然而在产后不久,叶赫那拉氏即遭强制改嫁,由此成为内大臣詹土谢图的第三任妻子。
在从前,主子将自己的妾室赏赐给奴才是常有的事儿,跟赏匹马儿赏头牛没什么区别,主仆之间的关系自然因此变得更加紧密,至于女人会是个什么想法……
那很重要吗?
后来随着满清入关,方方面面都受到汉人观念影响,婚嫁之事自然也是如此,在对待后宫嫔妃上,自然也不好再像从前一般随意赏赐奴才了。
到了康熙皇帝这里,自然就更是如此了,康熙皇帝对儒家思想十分推崇,还几次亲自前往曲阜祭孔,更加不可能如先辈一般随意对待嫔妃了。
时间长了,众人似乎都忙了满清从前还有这样的风俗传统,直到冷不防听到万岁爷竟然下旨要送良嫔娘娘出宫。
只不过比起从前直接粗暴地下旨赏于他人,康熙皇帝到底要脸,旨意上话说得含糊。
自然也有可能是鉴于八爷的脸面。
不过话又说回来,万岁爷但凡顾及八爷的脸面,又怎么可能会下这样一道旨意?
难道就因为钦天监的三言两语,万岁爷竟彻底不顾跟八爷的父子情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