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多少能人志士被埋没于尘埃之中?成就一个留名青史的人物,能力固然是基石,但机遇、运气、乃至时代的一丝垂青,都缺一不可。有多少王佐之才,因无人引荐而老死乡野?有多少治世能臣,因站错队伍而黯然退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聚者方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更多有能力者,则如同夜空的繁星,虽有其光,却因距离与尘嚣,未能被世人所见。
高要,以其超越时代的视角和身为统治者的务实,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的人才库,绝不能仅限于那些早已声名鹊起的功臣元勋。他需要有新鲜血液,有未被各大派系瓜分、未被固有思维禁锢的实干家。
陈明、郝集、胡基才等人,便是他在过去的征战与治理中,默默观察、暗中考察后发现的“遗珠”。他们或许不擅言辞,不通权谋,但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扎实的功底和卓越的办事能力。将他们置于侍郎之位,既是人尽其才,更是高要对整个官僚体系释放的强烈信号:在这个新朝,通往高位的阶梯,将为所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敞开。
宣布完六部及以上主要官员的任命后,高要做出了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决定:六部以下的官员任免,交由内阁商议定夺,他只需最终过目。这一步,是真正的帝王之术。它一方面将高要从繁琐的人事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军国大事;另一方面,则是赋予了内阁真正的行政权力,使其从一个咨询机构转变为实权机构,增强了其责任感和能动性。
同时,这也是一种考验,他将在幕后观察,萧何领导的内阁,能否秉持公心,延续他“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
在完成了文官体系的初步构建后,高要终于将目光投向了他赖以夺得天下的锋利长剑——武将集团。而其中最耀眼的两颗将星,无疑是曹参与韩信。
“曹参,加封内阁次辅,一品护国公,兵部侍郎,总领禁卫军,赏赐奴仆三百,三万黄金,宅邸一座!”
声落,曹参应声出列,跪地谢恩,声音沉稳而坚定。这份封赏,看似与萧何、韩信等人类似,但其中蕴含的信任与重托,却重如千钧。诸多头衔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便是那“总领禁卫军”一职。
禁卫军,乃王都之盾,君王之甲。它守护着帝国的心脏,保卫着高要自身的安全。这支最核心、最精锐的部队,其统帅的选择,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那些在外征伐的大将军。此人必须拥有绝对的忠诚、沉稳的性情以及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曹参,这位从微末时便追随高要,行事稳健、大局观极强的老将,无疑是这个位置的不二人选。
而且,高要此举,深意不止于此。如今的咸阳,地处四战之地,楚军虎视于东,魏军盘踞于内。将禁卫军交给曹参,绝非让他安享富贵。恰恰相反,一旦战事开启,禁卫军作为最锋利的王牌,必然要投入最关键的战局。
这意味着,曹参并未因留守中枢而被边缘化,他掌握的,是随时可以出击的帝国最强拳头。这等于高要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军队的核心攻击力量,一并托付给了曹参。这份信任,让任何对曹参“未能外出征战”的潜在非议都烟消云散。
紧接着,高要的声音再次响起,点燃了另一位天才将领的雄心:“韩信,加封内阁次辅,一品护国公,大将军,总领天下兵马,赏赐奴仆三百,三万黄金,宅邸一座!”
韩信趋步上前,朗声谢恩,眉宇间是压抑不住的飞扬神采。这个任命,同样在众人预料之中。“大将军,总领天下兵马”,这给了他无限的舞台去施展其惊世骇俗的军事才华。
高要的这番安排,堪称将帅分工的典范。曹参如磐石,坐镇中枢,掌禁军,协理兵部,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武官选拔与后勤保障,是帝国国防体系的“内掌柜”;韩信如利剑,锋芒毕露,总领征战,负责对外扩张、制定宏观战略并指挥大规模军团作战,是帝国开疆拓土的“急先锋”。二人一内一外,一稳一锐,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更妙的是,在高要的有意栽培和撮合下,曹参与韩信之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同僚关系,建立起一种“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曹参的稳健可以稍稍牵制韩信的跳脱,韩信的锐气也能激励曹参不断进取。这种将相和的局面,是高最乐意看到的,它确保了军事机器的和谐与高效运转。
在安排了其余将领的职务后,高要并未沉浸在封赏的祥和气氛中,他话锋一转,将朝堂的议题引向了更具挑战性的未来。
“好,在安排其余的将领之前,首先是要宣布一下各地武装的扩充情况。海军方面暂时维持原样发展,骑兵方面要尽可能扩充。三年内,我要求不低于十万的骑兵!这件事情就交给曹参你来负责。钱不是问题,但这十万骑兵必须要给我凑齐,而且整装待发!其余各部会全力配合你!”
“十万骑兵!”这个数字如同惊雷,在殿中炸响。所有人都清楚这个目标的艰巨性。此前南境军底子最薄的就是骑兵,满打满算不过五万之数,历经战火,能战者恐已不足三万。战马何来?驯养何地?装备何铸?兵员何选?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畜牧业、手工业、兵源素质及训练的庞大系统工程。三年之期,可谓紧之又紧。
曹参闻言,脸上瞬间泛起了苦色,内心叫苦不迭。“王上,这……”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想要陈情困难。这简直是一个“要命”的任务,成功的荣耀巨大,但失败的风险同样骇人。这绝非躺在功劳簿上就能完成的差事,而是需要呕心沥血、奔波劳碌的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