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三月春季,风和日丽,鲜花似锦。
话说祝英台与银心出远门前往尼山书院求学,祝英台骑着父亲给她备的枣红色的马,而银心则是挑了一担挑子,在后面跟着。
她们上走过了青松岭,祝英台在马上骑着,便问丫鬟银心,说道:“银心,你那副挑子,挑得动呢还是挑不动呢?”
银心回答说道:“我可是有挑四十斤的气力,你是知道的,现在只是有一半重,能挑得动的。”
祝英台骑在马上,悠哉悠哉地沿路看着花团锦簇,绿草茵茵的景色,欣然地笑了笑,说道:“以前在家里的时候,真是一点都不敢乱动,现在好了,打开鸟笼窗,天空任鸟飞了。我想我们不必太忙,一天只走个三四十里好了。当此暮暮三月,百花齐放,正是当头好风景,我们应当缓缓的经过,以观赏风景,你的意见怎么样?”
银心闻言,回道:“那正合我意了。走个好玩的地方,卸下这十斤重的挑子,我们在树荫底下一坐,谈谈说说,不知有多好呢。”
祝英台道:“我正是这个意思,就慢慢走好了。”
祝英台和银心谈话,走了上大路,约莫大半个下午时光,去家约有二十多里的路。
祝英台说道:“今天我们初走远路,不宜走得太累,前面就有家客店,我们安歇了吧。”
银心点了点头说了声好。
当天晚上的时候,祝英台和银心便投宿在这家旅店了。次日早上的时候,主仆二人就早早起来,收拾行李,依然慢慢地走着,却也还不算太累。
在路上行走,非止一日。这日下午的时候,忽然东南风猛起,天色慢慢的变动,黑云骤然升起,当头已经看不见太阳。
银心惊讶道:“哎哟!风暴来了,我们应当找个地方避雨才好。”
祝英台骑在马上,在四周一看,这里望北,天脚全是黑云遮起,望南方向虽然天脚好一些,但也是黑云团团移动,不久,恐也会被黑云挡起的。
于是她们来到了旁边的草桥亭内歇足一会儿。祝英台和银心主仆二人刚歇下不久,试才碧蓝的晴空转瞬之间便乌云骤布,电光将黑云撕得四分五裂,“轰”的一声,闷雷响起,豆子大的雨降落了下来。
祝英台蛾眉紧锁,看着亭外之雨,一股忧伤之感飘然而至,她幽幽地吟起诗来:“江南天易变,晴空布阴云,忧愁满心中,奈何皓凝人。雨念梦中人,风起悲鸣音。”
银心问道:“小姐,这天色下雨,怎何心情也悲伤起来。”
祝英台道:“银心,我说了几遍了,叫公子,你怎么总是记不住啊?”
“是公子,”银心用手指指了一下,说道:“公子你看,外面有人朝我们这边跑过来了”。
这个时候,刚好梁山伯和四九为了避雨,也匆匆忙忙地跑到草桥亭里了。
梁山伯在上台阶时,不小心脚一滑扑倒在英台身上,二人不小心跌落于地,四目相交之下,一股似曾相识之感油然而生。
梁山伯只是隐隐约约从那个少年的身上嗅到一股淡香,相对一怔后,然后赶忙站起身,向祝英台鞠躬表示道:“兄台,在下会稽梁山伯,真是对不住了,得罪得罪了。”
祝英台也自然起身拍了拍身上的一些尘灰,打开手里的象骨折扇,故意轻咳了一下,好像若无其事地说道:“无事无事,兄台行色匆匆,莫不是去拜师读书。”
梁山伯回答道:“正是,请问小兄弟呢?尊姓大名,府居何处。’
祝英台回答道:“小弟姓祝,名英台,乃是上虞县玉河滨边祝家庄人氏,即是前往尼山书院拜周士章山长求学的。”
梁山伯闻言,回道:“甚巧甚巧,在下梁山伯,会稽人氏,也是前往尼山书院求学的学子。”
梁山伯看见眼前这青衣的少年,模样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身上的富贵之气质却飘然然也掩盖不住,与出身贫寒出身的梁山伯交谈起来,却也毫无嫌弃之色,于是提议说道:“有缘千里来相会,得遇贤弟心欢喜。不如草桥亭结拜,不知仁兄可愿意?”
祝英台目光一闪,又看了看眼前这个年轻的后生,粗黑的八字分开眉,一身的蓝色衣衫,头戴儒巾,长圆形的脸,看起来明朗秀气,斯斯文文的。想了想应该是个明朗儒雅的文人。于是回答道:“梁仁兄若不见弃,我们结拜作兄弟,只是旅途之中没带什么香烛,也不知如何是好?”
而梁山伯也是骑马过来的,但是两匹马拴的太近,只各拴在一棵柳树上,不知道两匹马在说什么,一时间嘶吼了起来。
四九在一旁插嘴道:“公子,那江边有处桃源庙,我听人说有好多人效仿刘张关结拜,不如我们一会也去那里,你和祝相公结拜。”
银心在旁边说道:“你真是多事。”
银心抬着下巴,白了四九一眼。
四九问道:“你冲我翻白眼干嘛。”
银心回答道:“你粗俗,没礼貌,目不识丁,插什么话”。
祝英台劝道:“银心,出门在外,不要随便与人争执。”
银心回答说道:“银心知道了。”
四九听了,笑了笑,说:“又不是姑娘家的,取这么一个名字,叫银心。”
银心听了四九的话,脸上登时露出不悦之色。
梁山伯道:“四九,不得对他人无理。”
银心也似笑非笑起来,说道:“四九四九,你的名字真是毫无内涵。”
四九解释道:“因为我是四月初九出生,所以才取了这个名字的。你叫银心,难道你的心是银子做的呀?”
梁山伯,乃是会稽人氏,字处仁。幼时,梁山伯的父亲梁适,乃是一方县令,在高桥镇带领百姓治水,积劳成疾,为帮助当地的黎民百姓,不顾孝武帝的禁令,命人打开粮仓赈灾,当时的皇帝误信佞臣谗言,将梁适贬官,并且把他关进监狱。梁适在监狱被人殴打致死,可怜留下了孤儿寡母二人。当时梁适之妻倪氏时年二十九,带着刚满两岁的两山伯逃离家乡,不畏寒冬酷暑将儿子山伯抚养成人。梁山伯这个时候,刚好十八青春年华。
在谈天说地间,雨渐渐便停了下来,天空阴云散,而露阳光,现出太阳梁山伯同祝英台主仆四人,一路同行偕伴。他们走过了永兴县,来到了钱塘县,此时已经是夕阳将落,残霞于空。
冥冥之中,不知道是也不是随着这个缘字引动着。
梁山伯和祝英台来到了桃源庙里,就在刘备,关羽,张飞三尊塑像面前,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四九、银心,四人于这座颇为残破的庙宇之内休息。
梁山伯问道:“敢问祝仁兄今年贵庚,小弟今年一十有六。”
梁山伯回答道:“我今年十八岁了。”
祝英台欣然说道:“有道是长者为兄,幼者为弟兮。”
梁山伯又道:“如此我同祝贤弟对三尊神像一拜。”
说罢,梁山伯便一甩长衫,跪于神像前念念有词:“今会稽梁山伯愿与上虞祝英台结拜为异姓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天长地久,此心不变。”
祝英台也学梁山伯拜了起来,眼睛看向梁山伯,眼里盈盈内动,说道:上虞祝英台与梁山伯今日结拜为异姓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天长地久,此心变不了。”
他们来到钱塘县。
诗云:
江南春色四月天,杨柳轻风百花开。遍地可看万红紫,随处欣皆可入画。人潮人海钱塘闹,争奇斗艳似天堂。
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来到了尼山书院。尼山书院位于钱塘门近郊之区,书院的山长周士章,同时也是夫子,乃是贤士良正出身,曾为地方官员。周士章博古通今,才华满溢,告老还乡,于此处开书院授学子传播知识。周士章原名叫邹佟,为了避曾为官作福之嫌,于是改了姓名叫周士章,妻子乃是何氏,名叫婉云,字红罗,有一个女儿,叫周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