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平凡人生之金钱系统 > 第393章 村里的订婚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订婚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沈伊沐村这个不大的村落里,迅速荡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消息是清晨随着第一缕炊烟一起飘散开的,起初只是零星的几户人家知道,但不到一个上午的功夫,整个村子都知道了——红旗村那边,有人家要办订婚宴,请了全村的人去。

红旗村是邻村,隔着一片金黄的稻田和一条清澈的小河,平日里里两村的人走动得也勤,亲连着亲,故带着故。这样的喜事,自然是要去凑个热闹,沾点喜气的。

午后的阳光,褪去了正午的灼热,变得温和而慵懒。沈伊沐村的人们,三三两两地从自家院子里走了出来。他们换上了平日里舍不得穿的新衣,脸上带着一种由衷的、轻松的笑意。这个时节,田里的农活告一段落,秋收的忙碌尚未开始,正是一年中最难得的闲暇时光。一场订婚宴,恰好成了这闲暇时光里最好的调味剂。

通往红旗村的田埂小路上,人流渐渐汇成了一条彩色的河。走在最前面的,是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者。他们拄着拐杖,步履虽慢,却异常稳健。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但此刻,那些沟壑里都盛满了笑意。他们一边走,一边用沙哑而洪亮的声音交谈着。

“红旗村那家,我看着那小子长大的,老实本分,有出息。”一位穿着深蓝色对襟褂子的老者说。

“是啊,姑娘家我也见过,水灵灵的,手脚勤快,是个会过日子的好手。”另一位戴着瓜皮帽的老者接话道,“两家结亲,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他们的谈话里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有“那小子”、“姑娘家”、“那家人”,但彼此都心知肚明说的是谁。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透明的,谁家的孩子几岁,谁家的庄稼长得好,都是公开的秘密。他们谈论的,不仅仅是两个年轻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是血脉与亲情的延续,是乡村生活最朴素的期盼。

跟在老者身后的,是村里的中年人。他们是村子的中坚力量,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不像老者那样走得悠闲,也不像年轻人那样走得轻快。他们的步伐里带着一种沉稳的节奏,一边走,一边讨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打算。

“这酒席,怕是要花不少钱吧?”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壮实的汉子低声对旁边的人说。

“花就花了,一辈子就这么一回大事。”旁边的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一丝羡慕,“等咱家小子,也得这么风风光光地办。”

他们的话题,从订婚宴的排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自家孩子的婚事。这是他们肩上最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他们心中最甜蜜的负担。他们看着前方老者们的背影,又回头望望身后嬉笑打闹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生命的轮回。他们也曾是那个在田埂上追逐的少年,如今,他们正努力为自己的下一代铺就一条同样充满希望的路。

队伍中最热闹的,莫过于那些年轻姑娘和小伙子们。他们三五成群,笑声像银铃一样在田野上空回荡。姑娘们穿着鲜艳的碎花裙子,悄悄地打量着人群中的某个身影,又和身边的闺蜜咬着耳朵,发出一阵阵压抑的、咯咯的笑声。她们谈论着新娘子的首饰,猜测着酒席上会有什么好吃的,眼神里闪烁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向往。

小伙子们则显得大大方方一些。他们推搡着,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目光却不时地飘向姑娘们那一群。他们的笑声爽朗而直接,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对他们来说,这场订婚宴不仅是一场热闹,更是一个难得的社交场合。或许,就在今天,他们也能遇到那个让自己心动的身影。

还有一些人,是抱着孩子、牵着孙子的妇女们。她们是村子里最热心肠的一群人,消息最灵通,嘴巴也最甜。她们一边走,一边交换着彼此知道的“内幕消息”。

“听说了吗?彩礼是十八万八,图个吉利。”一个抱着孙子的胖大婶神秘兮兮地说。

“哎哟,不少呢!那姑娘家陪送了什么?”另一个立刻凑了过来。

“陪送了一辆小汽车,还有城里的房子首付呢!”胖大婶的语气里充满了赞叹,“你看,这才是门当户对。”

她们的话题围绕着金钱、嫁妆和物质,但这并非是市侩,而是一种最现实的考量。在她们看来,这些都是幸福生活的保障,是父母对子女最实在的爱。孩子们在一旁听着,似懂非懂,但也被这热闹的气氛感染,咿咿呀呀地跟着笑。

小河上的石桥,是通往红旗村的必经之路。当人们走上石桥时,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桥下,河水潺潺流淌,映照着蓝天白云和岸边金黄的稻穗。微风拂过,送来一阵阵稻香和泥土的芬芳。有人停下脚步,凭栏远眺。红旗村已经近在眼前,村口处张灯结彩,红色的灯笼和喜庆的横幅在风中飘扬,隐约还能听到那边传来的喧闹声和音乐声。

“听,多热闹。”有人感叹道。

“是啊,人这一辈子,图个啥?不就图个这样的人间烟火气吗?”另一个人回应道。

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他们或许没有读过多少书,不懂什么高深的道理,但他们懂得生活的真谛。那就是在辛勤的劳作之后,能有这样一场热闹可以参与;在平淡的日子里,能有这样一份喜悦可以分享;在漫长的人生中,能有这样一份亲情和乡情可以依靠。

走过石桥,就是红旗村的地界了。村口,红旗村的人们早已等在那里,热情地招呼着远道而来的乡亲。两村的人混杂在一起,原本就热闹的队伍变得更加拥挤和喧闹。熟悉的,不熟悉的,此刻都打着招呼,说着祝福的话。

“来了啊,快里边请!”

“恭喜恭喜啊,大喜的日子!”

“哎哟,你老也来了,快请坐,快请坐!”

声音此起彼伏,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没有人再关心田里的庄稼,没有人再计较生活中的琐碎。此刻,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来喝喜酒的客人。他们被这股巨大的、温暖的喜悦洪流裹挟着,涌向那座张灯结彩的院落。

院落里,早已摆好了一桌桌的宴席。红色的桌布,白色的瓷碗,晶莹的酒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菜肴的香气交织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孩子们在桌椅间追逐嬉戏,大人们则找着熟悉的位置坐下,继续着未尽的话题。

那位穿着深蓝色对襟褂子的老者被请到了上席,他端着茶杯,看着眼前这番热闹景象,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身边,那位壮实的汉子正和红旗村的亲戚划拳喝酒,声音响亮,脸膛通红。不远处,那群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正悄悄地传递着眼神,空气中弥漫着甜蜜而又青涩的气息。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了整个院落,给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人们的脸颊都泛起了红晕,话也变得更多了。他们聊着过去,聊着现在,也聊着未来。聊着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聊着谁家的老人身体硬朗,聊着来年的雨水和收成。

这些话语,琐碎而平常,却像一条条无形的丝线,将每个人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一场订婚宴,更是一次村庄的集体狂欢,一次情感的集中释放。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亲情、友情和乡情的温暖,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和价值。

夜幕降临,院里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将这片天地照得如同白昼。欢声笑语,在沈伊沐村和红旗村的上空,久久回荡,仿佛在向这片古老而宁静的土地,诉说着一个关于幸福、关于团圆、关于人间烟火的,永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