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佛缘盛世耀明章 > 第192章 残阳如雪,治水名臣入长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2章 残阳如雪,治水名臣入长安

残阳如血,熔金般的光流泼洒在长安城巍峨的城堞上,将这座巨兽般的城池镀上一层不祥而瑰丽的赤金。

箭楼之上,朔风如刀,猎猎撕扯着子墨身上的玄色蟒袍。他扶剑而立,身后十二面司隶旌旗在风中狂舞,旗面上金线绣就的狴犴图腾在血色霞光中若隐若现,仿佛下一刻便要挣脱束缚,咆哮而出。

“来了!”亲卫的低喝穿透风声。

子墨瞳孔骤然收缩。地平线尽头,一团翻涌的金色尘雾刺破沉沉暮色,三辆青帷马车如同离弦之箭,疾驰而来。

当先车辕上,一枚青铜辟邪铃铛震荡出龙吟般的清越声响,惊起归巢的宿鸟,四散纷飞。

蹄声踏碎残阳,扬起的砂砾在余晖中折射出细碎金光,竟与为首马车中,那位治水能臣王景腰间隐约透出的幽蓝光芒隐隐呼应。

车马停驻城下。子墨领着众官员疾步而下,步履间带着难以掩饰的急切。

车帘掀开,王景现身。传闻中的治水神匠不过五旬,蓑衣下竟罩着一副前朝形制的鱼鳞铁甲,腰间悬着的并非官印,而是一枚古意盎然的河图玉佩。

玉佩边缘缠着褪色的红绳,绳结处,几粒赤金色的流沙异常醒目——那是唯有黄河九曲湾底才能淘出的沉积物。

王景见司隶大人竟亲自出迎,脸上掠过一丝真切的惊讶与动容,急忙抢步上前,袍角翻飞间便要行大礼:

“老臣王景,一介河工,得蒙司隶大人差人接引已是万幸,何敢劳大人亲迎?惶恐之至!”

子墨眼疾手快,一把托住王景手臂,笑意真诚:

“王大人言重!司隶七郡水患频仍,民不聊生,本司隶日夜悬心。大人乃治水圣手,此来如久旱甘霖,乃七郡苍生之福!日后推行治水革新,全赖大人鼎力相助!”

他手掌沉稳有力,传递着不容置疑的信任与重托。

王景身躯挺直,目光灼灼如炬:

“司隶大人威名,如雷贯耳。治水安民,关乎国运,老臣既受重托,定当竭尽心力,万死不辞!”

子墨抚掌大笑:

“好!有王大人此言,本司隶心中大石落地!”

他亲自搀扶王景登上自己的马车。

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单调的咯吱声。

方才王景伏拜的刹那,子墨锐利的目光已捕捉到他甲胄缝隙间渗出的泥沙,与腰间玉佩上的赤金流沙如出一辙。

指尖相触时,对方掌心那厚如磐石的老茧,纹路竟隐隐勾勒出黄河支流的蜿蜒走向!

甫一坐定,王景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一卷泛黄舆图,图上墨迹斑驳,尽是沿途勘测的痕迹。

“大人,此行老夫特意绕道黄河泾流。”

他枯瘦的手指划过密密麻麻的标记,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褐色泥垢,

“上游之水尚清,一入中原,浊浪滔天,泥沙沉积,河床日高!自元光三年瓠子决口,黄河六度改道。

仅陈留至梁国段,河床已淤高五丈三尺!去岁酸枣洪灾,便是因旧堤弯道处水势骤急,生生冲垮了三丈夯土!”

子墨凝神细听,心中暗赞:句句切中要害,务实精干,难怪青史留名,功在千秋。

见子墨面露赞许,王景眼中精光一闪,忽地掀开舆图夹层,露出半卷残破竹简,声音压得更低:

“然则,三河之患,恐非天灾一端!”

竹简上,朱砂绘制的河脉图在晃动的车影中诡谲流淌。他又从袖中滑出半块龟甲,其上天然纹路竟与竹简图案严丝合缝!

“建武年间,河阴县祈雨后突涌黑水,百余村民暴毙,幸存者所述,与近年渭河畔‘河妖’传闻如出一辙!

大人可知,河图洛书本为一体?大禹持洛书定九州,而河图……方是镇河之密钥!”

子墨心头剧震,面上不动声色:

“依大人之见,当如何应对?”

狭小的车厢内,王景忽地翻身拜倒,动作迅捷得让子墨猝不及防!只听他声音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决绝:

“司隶大人!老臣幼承道门真传,今日得见天颜,方知大人乃天命所归,道法通玄!老臣愿追随左右,斩妖除魔,镇守江河,救黎民于水火!”

道门中人?能看破自己元神?子墨心中豁然开朗,原来那千古流芳的功绩背后,竟有如此渊源!他连忙扶起王景:

“王大人言重了!得遇大才,实乃天助我也!你我同心,必能成就一番伟业!”

灯火璀璨的兰台水榭,宛如夜色中浮起的仙阙。当王景家眷与随从落座,大王妃邓星彩袅袅步入厅堂。

一袭华服流光溢彩,珠翠映衬着绝色容颜,瞬间成为焦点。她盈盈一礼,声音温婉:“妾身代夫君,恭迎王大人及夫人。愿大人此来,涤荡三河,福泽苍生!”

言罢,她轻移莲步至古筝前。一曲《幽兰操》如清泉流淌,忽而转急,琴弦之上竟凝出七彩冰晶!子墨余光瞥见王景袖口隐现的鳞片状反光,与他所述“三河龙神”传说悄然呼应。

王景夫人代氏,约三十许人,端庄娴雅,亦是才女。

她听得如痴如醉,曲终方如梦初醒,快步上前拉住邓星彩的手,由衷赞叹:

“王妃琴艺通神,意境高远,妾身叹服!还望日后多多指教。”

两人相视而笑,气氛融融。

主位之上,子墨端坐。摇曳的烛火在他年轻的脸上投下坚毅的轮廓,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满堂宾客:

王景、京兆尹林枫、左冯翊朱中迟、右扶风吕凯、属官南中英、功曹刘平贵……一张张面孔在光影中明暗不定。

杯中酒影晃动,映出他眼底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深沉算计。

“司隶大人,王大人远道劳顿,这接风酒,该敬!”

朱中迟生性豪迈,拍案而起,举杯大笑。笑声惊飞檐下寒鸦,却让林枫眉间的阴郁更深。

王景缓缓起身,鬓角银丝在月光下闪烁。他端起酒盏,手指几不可察地微颤——踏入长安那一刻,他便嗅到了空气中无形的硝烟。

他微微倾身,向子墨低语:

“大人,林大人神色忧虑,莫非已知‘河汴同治’之策,恐损其利?”

子墨唇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将酒盏推向林枫:

“林大人,听闻当年治渭水,‘十里一水门’之法颇见成效?何不与王大人切磋一二?”

林枫脸色瞬间煞白,手中酒盏猛地一倾,酒液险些泼出!他干笑几声,重重落盏:

“大人说笑了!今时不同往日,黄河水患频仍,朝廷用度艰难。若大人执意请王大人主持治水……”

他话锋一转,阴鸷目光刺向王景,

“所需钱粮何止巨万?大人总不会……强取豪夺吧?”

“嚯!”朱中迟拍案而起,须发戟张,

“林大人!莫非你要坐视黄河决堤,十万洛阳百姓成鱼鳖不成?!”

林枫毫不示弱,疾声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此浩大工程,耗资之巨,朱大人难道不知?前朝旧事,皆因财力不继而功败垂成,殷鉴不远!”

吕凯冷笑插言:

“司隶七郡世家豪强,坐拥膏腴万顷,河道疏通,他们受益最巨!出些钱粮,难道不是天经地义?”

子墨指尖摩挲着杯沿,目光如冷电扫过全场。喧嚣立止。

“钱粮乃治水命脉。朝廷所拨有限,诸位可有良策?”

他展开一卷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列着数据,

“司隶七郡,豪强三百二十户,占田七百万亩!元狩年间募民治河,捐百金者赐爵五大夫,当年便筹得粮草百万石!”

他声音渐沉,字字铿锵,

“今日本司隶承诺:按受益田亩分等,首等户年可增粮千斛!凡出资出力者,可优先参与工程监管,河道疏通后,享有灌溉渠十年优先使用权!捐粮千石者,免三年赋税!捐银万两者,家中男丁免五年徭役!”

他指尖点向竹简末尾:

“此乃王大人在庐江所用‘水牌制’账目,施行后灌溉纠纷锐减七成!足可为凭!”

席间顿时响起一片低语。王景、朱中迟、吕凯等人眼中放光;林枫脸色变幻不定,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

王景抚须,低声赞道:

“大人深谙‘以利驱人’之道。”

子墨微露苦笑:

“非是取巧。游历所见,官民对立者,多因利不均。唯有互利,方能众志成城。”

他目光陡然锐利如刀,刺向林枫青白交加的脸,

“然,若有人胆敢从中渔利,中饱私囊……”

“啪!”案上茶盏毫无征兆地炸裂!瓷片四溅,酒水横流!

“这黄河之水,与我手中之刀,可不管他是皇亲国戚,还是累世豪强!”

声音如九幽寒冰,冻彻全场。

王景击掌高赞:

“妙!恩威并施,甜枣与大棒,何愁大事不成!”

子墨重又落座,端起新斟的酒盏:

“细则明日便拟,请王大人与诸位共议。治河如治国,需权衡各方。

本司隶虽年轻,此中关窍,却也略知一二。”

言罢一饮而尽。酒影摇曳,映出他眼底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冰冷算计。

林枫却忽地冷笑出声:

“大人所提条件,只怕还不足以让那些貔貅心甘情愿地吐出钱粮。”

“哦?林大人有何高见?”

子墨直视他,眼神警惕。

“若再加上一条——辟雍太学院的入学资格呢?”

林枫嘴角勾起一丝得意的弧度。

“放肆!”

子墨霍然起身,一掌拍在案上!杯盘震跳!他目光如剑,直刺林枫:

“永元年间,富商捐钱千万求入学,先帝严词拒绝!太学乃国之储才重地,岂容铜臭玷污?

林大人,你这是在替他们试探本司隶的底线?胃口倒是不小!”

他转身望向窗外沉沉夜色,声音铿锵如铁,

“今日之局,非但要治水患,更要治这贪得无厌的人心!”

林枫面皮抽动,犹自不甘,强辩道:

“大人!三河之患,非仅天灾!实乃上古河妖作祟!若无大能震慑,恐徒劳无功啊!”他脸上竟挤出一丝心有余悸的真诚。

子墨冷眼看他,已知此人被所谓“河妖”吓破了胆。他转向王景:

“王大人,对林大人所言‘河妖’,有何高见?”

王景不答,手腕一翻,杯中酒液泼洒而出!

奇异的一幕发生了——那琼浆竟在半空凝而不散,瞬间化作一条奔腾的微型黄河!

三条狰狞的黑气在其中疯狂冲撞堤坝,发出无声的尖啸!

王景五指虚握,凌空一抓!三条黑气被他生生摄入手心,化作三条痛苦扭动的蛟魂虚影,凄厉的哭嚎仿佛直接响在众人神魂深处!

“此乃三条被斩的渭水旧蛟残魂,怨气郁结河道,已成水患之引!”

王景声音苍劲,如洪钟大吕。

满堂皆惊!看向王景的目光瞬间充满了敬畏。林枫更是面无人色。

王景这才缓缓起身,展开一幅描绘黄河千年故道变迁的绢画,声音压过所有惊疑:

“诸位且看!自周定王五年起,黄河决口一千五百余次,十之七八,皆在河道迂曲之处!症结在于泥沙淤积,河道不畅!

治本之策,在于‘裁弯取直’,以疏代堵!”

他枯瘦的手指重重戳在绢画一处红圈,

“此处铜瓦厢,去岁冰凌壅塞,险象环生!若不裁直,今冬必成大患!若能于泾、渭交汇处修‘分水门’,引水灌田,减主河道之压——此乃‘河汴分流’之核心!”

南中英适时开口,眼中精光闪烁:

“王大人高见!然调集十万民夫,朝廷所拨仅十万石粮,杯水车薪!不若效仿‘以工代赈’,招募流民修堤,以田亩代工酬!既可解钱粮之困,又可安流民之心,一举两得!”

林枫脸色惨白如纸——这正是当年他贪墨工程款的关键漏洞!

子墨已霍然起身,向王景郑重一揖:

“王大人,明日即随钦天监亲勘河道!至于粮草……”他目光转向朱中迟,“朱大人,左冯翊军粮,可否暂借一用?”

朱中迟豪迈大笑:

“哈哈哈!大人年纪虽轻,这‘借兵’之道,倒比老夫还熟稔三分!”

王景刚饮下第三杯酒,林枫却猛地站起,将杯中酒狠狠泼在地上,酒渍蜿蜒如蛇:

“王大人!您可知当年黄河决口前夕,百姓皆传‘地龙翻身’?那龙脊翻腾之处,用的正是您这‘裁弯取直’之法!触怒地脉,方招致滔天大祸!”

满堂哗然。朱中迟拍案怒笑:

“林大人!你可是被那‘河妖’吓破了胆?方才王大人的手段,你是眼瞎没看见吗?!”

林枫冷哼一声,语带讥讽:

“当年大禹治水,尚需布设神阵,请动天兵!王大人再能,比之禹王如何?”

王景不再理会他,径直转向子墨,取出古朴罗盘,铺开三河舆图。

“此地势北高南低,强行裁弯,必致水流湍急,冲刷堤岸。需依‘九曲回龙’之法,以八卦阵图疏导水势,沉淀泥沙……”

他手指在图上勾画玄奥轨迹。

吕凯惊疑:

“王大人,此乃……风水堪舆之术?”

王景颔首,又展开一幅气息更为古老的卷轴:

“治水之道,既循‘水往低处’之常理,亦需顺‘龙脉地气’之玄机。林大人若存疑,请看此图——”

卷轴展开,赫然是一幅繁复玄奥的阵图,

“此乃大禹镇河之‘青龙锁江阵’!依此阵势修筑堤防,可保河道百年安澜!老夫治理汴渠二十载,河道未淤一尺,便得益于此阵推演!”

烛火跳跃,映照着古卷上斑驳的朱砂纹路,那玄奥的卦象在王景眼中仿佛活了过来。

林枫脸色骤变,失声道:

“‘青龙锁江阵’?!此乃禹王秘传!王大人……莫非掘了禹王陵寝?!”

他声音尖利,慌乱中打翻身旁烛台,火苗“腾”地窜起,又被仆役慌忙扑灭。

子墨冷笑,声音冰寒:

“林大人,你这是指控王大人……盗墓?”他晃动着杯中琥珀酒液,目光如刀,“

本司隶倒记得,三年前修缮渭水,账目不清,那凭空消失的三千万贯铜钱,至今……”

“下官绝非此意!”

林枫急忙打断,额角青筋暴跳,

“下官是忧心!贸然动土,恐惊动‘泾河巨龟’!那可是鲁班祖师留下的镇河神物!一旦出土,必引滔天大祸!”

王景淡然抚须,从袖中又取出一卷泛黄图纸:

“林大人所指‘巨龟’,可是此物?”图纸上清晰绘着一尊石像,“此乃‘泾阳白龙’,实为鲁班造桥时所留镇石,刻有‘水涨一尺,石沉一丈’之铭文。老夫亲测,此石深埋九丈,正合河道承重所需。若以此为新桥墩基,既可稳固河床,又可解林大人所谓‘神龟之患’。”

朱中迟放声大笑,声震屋瓦,梁上灰尘簌簌而落:

“哈哈哈!好一个‘石沉一丈’!林大人,你怕的‘河妖’,原来连块石头都怕啊!”

他抓起酒坛痛饮,酒水顺着虬髯滴落,“依俺老朱看,这‘妖’,怕是藏在某些人自个儿心里头吧?!”

子墨起身,将杯中残酒泼向案上地图。暗红的酒液在黄河河道处晕开,触目惊心。

“流言如洪水,不疏则溃。”

他转身,衣袂带风,烛火狂舞,

“明日钦天监随王大人勘察河道。若‘青龙锁江阵’确有其效……”

话音未落,“哐当”一声巨响!林枫的座椅竟向后猛然倾倒!他狼狈地扶住桌子,却带翻了案上沉重的青铜鼎!

朱中迟笑得几乎岔气:

“林大人!您这‘河妖’作祟的本事,可比黄河水厉害多啦!”

喧嚣散尽,兰台水榭重归寂静。月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上投下纵横交错的棋格光影。

王景负手立于窗前,佝偻的背影在清冷月色下显得格外单薄:

“大人,治水乃经年之功。然朝廷风云……恐时不我待。”

子墨凝视着杯中酒液,倒映着他年轻的面容与王景苍老的轮廓,恍如两个时代的对视。他忽然轻笑:

“王大人,我忽想起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日你我,能否……共书这‘千载安澜’的新篇?”

王景默然良久,沧桑的声音带着金石之质:“若以‘水门’为眼,‘裁弯’为刃,再佐以河图秘术……”

他缓缓转身,袖口鳞纹在月光下流转,腰间那枚河图玉佩骤然泛起幽幽蓝光,

“或可……令三河之水,重归正道!”

子墨步至窗边,遥望黄河方向隐约的轮廓,夜风鼓荡起他的袍袖:

“王大人,黄河决堤,首当其冲的,是万千黎庶。若有人敢阻这治水大业……”

他手按剑柄,眼中寒芒如星,

“休怪本司隶剑下无情!”

窗外,东方已泛起鱼肚白。第一缕晨曦刺破云层,洒在长安城巍峨的箭楼上。风中,隐隐传来黄河沉闷的呜咽,与晨钟暮鼓交织。

水榭地板上,未干的酒渍与打翻的烛油混杂交融,在晨光中反射出诡异的光泽,宛如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博弈留下的烙印——一场关乎苍生福祉、社稷安危,交织着权谋、人心与未知神秘的宏大棋局,才刚刚拉开序幕。

而那枚河图玉佩的幽蓝光芒,仍在渐褪的夜色中若隐若现,无声诉说着前路的凶险与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