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的惊天霹雳,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整个京城。
崔家二房涉嫌通敌走私精铁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蔓延,引发了轩然大波。
街头巷尾,茶楼酒肆,无人不在议论此事。震惊、愤怒、难以置信、幸灾乐祸…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种诡异而亢奋的氛围中。
崔国公府大门紧闭,昔日车水马龙的景象荡然无存,只有身着禁军服饰的兵士严密把守,气氛肃杀凝重。
府内更是人心惶惶,尤其是二房一系,如坠冰窟。
崔阁老“病重”不出,据说吐血数升,是真的急火攻心还是韬光养晦,无人得知。
叶明没有片刻停歇。皇帝旨意一下,他立刻会同监察司、刑部、大理寺的三司官员,组成了专案组。
所有从津州押送来的俘虏、物证,都被严密看管在监察司的秘密大牢内。
审讯工作日夜不停地进行。在铁一般的人证物证面前,尤其是在那本记录着每次交易时间、地点、货物数量、经手人乃至分红数额的秘密账簿面前,大多数俘虏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那个崔家二房的管事,涕泪横流,供认不讳。
他详细交代了如何利用崔家商队做掩护,如何与鬼哭湾的走私船接头,如何将精铁矿石伪装成普通货物,如何通过贿赂沿途关卡,甚至如何与北狄方面的接应人秘密联系。
每一次交易的细节,都与账簿记录相互印证,严丝合缝。
更令人心惊的是,他供出一个关键信息:最初牵线搭桥、促成此事的,是一位经常往来于北狄与中原之间的“神秘行商”。
此人与崔家二爷崔琰过往甚密,且极可能持有北狄高层的信物。此次起获的那枚狼头金印信物,据他辨认,与那行商曾出示过的信物极为相似。
与此同时,对那枚“崔琰”印鉴的鉴定也出了结果。
由宫中翰林院多位资深学士及工部老匠人共同鉴别,一致认定,印鉴无论是材质、雕工、磨损痕迹还是印泥残留,均与以往官方文档中留存的崔琰用印样本高度吻合,确系真品无疑!
一条从崔家二房通往北狄王庭的走私链条,被完整地、清晰地勾勒出来,铁证如山,无可辩驳!
专案组将初步审讯结果和物证鉴定结论整理成厚厚的卷宗,呈报御前。
李云轩震怒之余,更是心寒。
他深知世家大族盘根错节,贪腐难免,但如此明目张胆、规模巨大地资敌叛国,简直骇人听闻,动摇国本!
御笔朱批:严查到底,无论涉及何人,绝不姑息!
这道旨意,如同最终的判决书,彻底为崔家二房的命运画上了句号。
崔健及其核心党羽被正式革去所有官职爵位,打入天牢,等候最终审判。
崔家其余各房虽未被立刻牵连,但也人人自危,遭受严密监控,势力一落千丈。
朝堂之上,风向骤变。
昔日与崔家往来密切的官员纷纷上疏撇清关系,甚至有人反戈一击,检举揭发崔家其他不法之事。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一场针对崔家及其党羽的政治清算,悄然展开。
然而,叶明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扳倒一个崔家二房,或许只是斩断了这条利益链条中最明显的一环。
那个神秘的“行商”是谁?朝中还有没有更高层的保护伞?北狄方面除了接收物资,还有没有更深入的勾结?
他向皇帝建议,此案不宜过度扩大化,以免引起朝局动荡,让真正的元凶趁乱隐匿或狗急跳墙。
当前应集中精力,深挖崔琰案余孽,顺藤摸瓜,查找那个神秘行商和朝中可能存在的保护伞,同时加强边境管控,严防北狄因此事而采取极端行动。
李云轩采纳了他的建议,一方面稳住朝局,一方面命令监察司继续暗中深挖。
就在朝堂上下因崔家倒台而风云激荡之际,叶明收到了来自北疆和东南水师关于“指南针”的反馈。
大哥叶秋的回信充满惊喜和赞赏:“…此‘指南针’真乃神器!于草原夜巡、风沙弥漫之时,功效奇佳!数次助哨探小队辨明方向,安然返回。弟之所赠,于边军实乃大助!…”
东南水师提督的回信也同样积极:“…针指南北,虽有微差,然于茫茫大海上,已足堪大用!尤其阴雨雾天,星月无光之时,凭此一针,心便不慌。已命工匠仿制,装配各主力战船…”
技术的微光,终于在艰苦的斗争中,开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力量,守护着边疆和海疆。
叶瑾得知自己的发明真的帮上了大忙,更是兴奋得几天都睡不着觉,整天缠着宋应文和工匠们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指南针的精度和耐用性,甚至开始琢磨能不能做一个“永远指着家”的罗盘给大哥。
国公府内,气氛却并非全然欢欣。崔家倒台固然大快人心,但叶凌云却显得更加沉默寡言。
一次晚饭后,他叫住叶明,在书房里语重心长地说:“明儿,崔家之事,你做得很好,于国于民,皆有大功。然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经此一事,我叶家已被推至风口浪尖。日后行事,更需如履薄冰,谨言慎行。朝中敌人,并未尽除。”
叶明肃然道:“父亲教诲,儿子谨记。此次虽胜,亦是惨胜,代价巨大。儿子定当收敛锋芒,巩固根本,继续推行有益之革新,但会更加注重方式方法。”
叶凌云点点头,眼中露出一丝欣慰:“你能如此想,为父便放心了。记住,治国如烹小鲜,既需猛火,也需文火。如今猛火已过,该用文火慢炖了。”
父亲的提醒让叶明冷静下来。的确,扳倒崔家二房是巨大的胜利,但也意味着叶家成为了剩余世家大族和保守势力眼中最明显的靶子。接下来的路,或许会更加艰难。
他调整策略,将更多精力放回兵部内部,继续深化“工分制”和驿传改革,推广活字印刷,优化军械制造流程。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绩,才是他立足朝堂的根本。
同时,他通过信鸽,与大哥叶秋保持着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