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君泽“偶然”现身蒙学堂并表达赞赏的消息,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迅速扩散开来。
那些原本依附王家、对“新学”大加挞伐的保守言论,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声势顿时弱了下去。
至少,在公开场合,鲜少再有人敢直接抨击格物数字和《算学启蒙》为“异端邪说”。
然而,暗流并未平息,只是转变了方向。王家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刁钻。
几日后的朝会上,一位素来与王家走得近的户部郎中,出列奏报去岁漕粮转运损耗核查事宜。
他先是照例歌功颂德,随即话锋一转,提及如今各转运码头已开始推广使用一种名为“瑾车”的省力器械,效果显着。
“……据各码头禀报,使用此车后,人力节省近半,搬运效率提升,洒落亏空亦有所减少。此物巧思妙想,实乃惠民利国之器。”
那郎中语气诚恳,仿佛真心推崇,但紧接着便道,“然,此车造价不菲,若全面推广,所费甚巨。且听闻此物乃格物院所出,格物院乃叶侍郎(指叶明)为陛下分忧所设,专司奇巧之物研发。”
“臣以为,既有此利国利民之器,当由工部统一督造,规范标准,分发各地,方可令天下百姓普惠皇恩,亦显朝廷重视工技、嘉奖贤才之心。”
这番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处处为朝廷、为百姓着想,实则包藏祸心。其核心目的,是要将“瑾车”的制造和推广权从格物院、从叶明手中夺走,纳入传统衙门体系。
一旦由工部接手,先不说那繁琐的流程和可能存在的贪腐,单是那些与世家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吏,就足以让这项技术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反过来成为攻讦叶明“劳民伤财”的把柄。
这便是一招“捧杀”与“釜底抽薪”的结合。
端坐龙椅的李云轩目光微动,并未立刻表态,而是扫向叶明:“叶爱卿,此物既出自格物院,你意下如何?”
叶明出列,神色平静,躬身道:“回陛下,郎中大人心系黎民,欲令‘瑾车’惠及天下,其心可嘉。然,臣有几点浅见,望陛下圣裁。”
“讲。”
“其一,‘瑾车’结构虽不复杂,然其核心在于齿轮传动之精巧与构件之坚固。格物院因有标准化齿轮制作之法,方能保证其省力效果与耐用性。若骤然交由工部大规模督造,恐各地工匠水准不一,造出的‘瑾车’良莠不齐,反失其效,浪费国帑。”
他顿了顿,继续道,语气不卑不亢:“其二,格物院设立之初,便旨在研习格物致知之理,改进工技,利国利民。‘瑾车’乃其中一成果。”
“若每出一物,便移交其他衙门,则格物院存续之意义何在?且格物院仍在不断改进此车,力求更省力、更耐用、成本更低。若固定于某一制式,反不利于推陈出新。”
叶明没有直接反对由朝廷推广,而是点出了技术和持续创新的关键。他接着抛出了自己的方案:
“其三,臣以为,推广之道,在于引导而非包办。格物院可向工部提供‘瑾车’标准图样与核心齿轮部件,由工部行文天下,鼓励各地官营作坊及信誉良好的民间匠坊依样制作,格物院可派员指导。”
“如此,既可统一标准,保证效果,又可借助民间之力,快速铺开,朝廷所费无几,而百姓能尽早得惠。同时,格物院可专注研制下一代更优之器械。此所谓‘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叶明的回应,有理有据,既肯定了推广的必要性,又守住了格物院的核心利益和创新能力,更提出了一个更具操作性、成本更低的方案。他将“技术主导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牢牢抓在手中,只肯放出“生产许可”和“标准”。
那位户部郎中还想再争辩,言及“工部乃朝廷正衙,统管天下工役,岂能不如一院署”云云。
这时,一向寡言但地位尊崇的英国公忽然出列,声若洪钟:“老夫听闻,北疆将士用那‘瑾车’搬运守城器械,省时省力,赞不绝口。”
“兵者,国之大事,能利军者便是好东西!叶侍郎所言在理,好东西就得保证好用!格物院既然能做得好,做得精,为何非要交给那些可能做砸了的衙门?难道为了些虚头巴脑的规矩,就要前线的将士们用次等货色吗?”
老将军的话粗鲁直接,却掷地有声,带着战场上磨砺出的煞气,顿时将那股文绉绉的官僚气息冲散了不少。几位务实派的将领也纷纷出声附和。
李云轩见状,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当即拍板:“叶爱卿所奏,老成谋国。便依此议。着格物院将‘瑾车’标准图样及核心部件制法移交工部,由工部行文推广,格物院协理。日后格物院若有其他利国利民之器,皆可比照此例。”
这一场朝堂交锋,叶明再次有惊无险地度过,并且为格物院未来的成果推广,树立了一个有利的先例。
消息传回格物院,众人皆松了一口气,对叶明更是敬佩。宋应文抚须叹道:“三少爷于朝堂之上,竟也能如此挥洒自如,真乃全才也!”
林文博则更关注另一方面:“经此一事,‘瑾车’与格物院之名,怕是更要传遍天下了。我们的蒙学堂,或许也会引来更多关注。”
果然,随着“瑾车”推广诏令的下达,以及朝堂风波细节的流传,自然是经过加工,突出了叶明的睿智和格物院的不可或缺,格物院和叶明的声望在务实的中下层官员和民间能工巧匠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连带着,那原本只在特定圈子内流传的《基础算学启蒙》和“格物数字”,也引起了更多人私下探究的兴趣。
甚至有一些家境尚可的商户,开始托关系打听,能否将子弟送入那传说中的格物院蒙学堂。
叶明站在格物院的小楼上,看着院内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听着隐约传来的蒙堂读书声,心中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