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云轩的金口玉言,如同给“瑾车”的推广盖上了最权威的印章,也间接肯定了格物院的地位与模式。

工部的行文很快下发至各州县,随文附上了由格物院精心绘制的标准图样以及核心齿轮的详细制作要求。

起初,各地反应不一。一些偏远或保守的地区,官吏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又是京城搞出的“劳什子”,束之高阁者不在少数。

但也有一些注重实务、或与叶家、太子一系关系较近的官员,以及消息灵通、嗅到商机的民间匠坊,立刻行动起来。

格物院迎来了新一波的忙碌。宋应文不得不抽调几名精通齿轮制作的工匠,组成一个小小的“技术指导组”,负责接待各地前来“取经”的工部吏员或民间匠人,讲解图纸要点,演示标准工具的使用。

一时间,格物院外围的接待处人来人往,充满了各地口音的讨论声。

“这位师傅,您看,这个齿形规必须卡准了,下凿子的时候手要稳……”

“原来如此!俺们在老家自己琢磨做的,老是卡壳,原来是齿距没弄均匀!”

“这标准尺真是好东西,比俺们那老木尺准多了!”

叶明偶尔会路过,看着那些风尘仆仆却眼神发亮的匠人,心中欣慰。技术的扩散,就是这样一点点开始的。

他吩咐下去,对所有前来学习的人,务必耐心指导,但核心的标准化工具制作工艺和更深入的齿轮传动原理,则暂时保留在格物院内部。这既是保持技术领先的必要,也是一种保护,避免技术被滥用或劣化。

与此同时,格物院蒙学堂的第二次招生也悄然启动。有了太子的“偶然”赞赏和“瑾车”带来的名声,这一次,报名的热情远超预期。

不仅格物院内部的工匠挤破了头想把孩子送进来,甚至连兵部一些低阶武官、京城一些消息灵通的小商户,也千方百计托关系打听。

这让宋应文和林文博既喜且忧。喜的是新学得到了认可,忧的是如何选拔,如何维持学堂的纯粹和教学质量。

“三少爷,此次报名者已逾五十人,远超学堂承受之力。”

宋应文拿着名册,眉头微蹙,“且其中不少乃官宦、商户子弟,若收录过多,恐失我等为寒门、工匠启蒙之初心,亦恐引来非议,言我等借机结党。”

林文博却有些不同看法:“宋兄,老夫以为,学问之传播,当有教无类。只要孩子资质尚可,有心向学,何必拘泥出身?况且,若能使官宦商户子弟亦接受新学,其未来或能成为推广之助力,影响其家族,岂非善事?”

叶明听着两位老先生的争论,沉吟片刻,道:“二位先生所言皆有道理。学堂初创,根基未稳,规模不宜过大,仍需以培养根基、做出成效为首要。我意,此次扩招至二十四人,分作两班。”

他拿起名册,继续说道:“选拔标准,首要看其心性是否沉静,是否有求知欲,其次略观其资质。出身不论,但需明确告知其家长,蒙学堂非为科举,所授乃实用之学,且需遵守学堂规矩,不得以身份骄人。若有仗势或不服管束者,立时清退,绝不姑息。”

他看向宋应文和林文博:“至于教学,宋先生负责识字与基础经典(选取侧重品德与务实精神的篇章),林先生专攻算学与初步格物常识。”

“我可偶尔前来,讲授一些天地万物运行的浅显道理。我们不仅要教他们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务实、探究的精神。”

叶明的方案,平衡了规模与质量,坚守了初心又适当开放,得到了两位先生的一致认同。

选拔过程由宋应文和林文博亲自把关,叶明偶尔旁观,最终选定了二十四名年龄在七至十二岁之间的孩童,其中工匠子弟仍占半数,其余则为小吏、低阶军官及诚信商户之子。

蒙学堂正式扩班的消息,以及其不分出身的选拔标准,再次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赞赏者有之,认为叶明有教无类,开启民智;诋毁者亦有之,暗讽其笼络人心,不分尊卑。

这一日,叶明正在兵部处理公务,一位与他关系尚可、同属年轻官员阵营的翰林院编修凑了过来,低声道:“叶兄,近日坊间和部分清流之中,对你那格物院蒙学堂,可是议论不少啊。”

叶明抬头,笑了笑:“哦?都说些什么?”

那编修左右看看,压低声音:“有人说你坏了读书人的规矩,将工匠之术与圣贤之学并列,混淆视听。更有人说你……借此培植私人势力,其心可议。”

叶明面色不变,淡然道:“读书明理,工技利民,皆是为国效力,何分高下?至于培植势力……”他轻轻放下手中的笔,“若让更多孩子识字明算,知晓万物之理,便是培植势力,那叶某,甘之如饴。”

那编修见他如此坦荡,反倒不好再说什么,讪讪一笑,转移了话题。

叶明知道,这些议论不会停止。但他更相信,当蒙学堂培养出的孩子逐渐长大,当他们将所学应用于各行各业,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能力和见识时,所有的非议都将烟消云散。

傍晚回到格物院,他信步走到蒙学堂窗外。只见夕阳余晖中,两间教室都坐满了孩童。

一班由宋应文领着,朗声诵读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朱子家训》选段;另一班则由林文博站在小板凳上,激动地比划着,讲解着简单的杠杆原理,孩子们仰着小脸,听得入神。

看着这充满生机的一幕,叶明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他点燃的已不仅仅是星火,而是一片正在缓慢却坚定蔓延的燎原之火。

这火种,孕育着未来的工匠、技师、甚至科学家,他们将是推动这个时代前行的新血。

他轻轻转身,没有打扰这片宁静的耕耘。前方的路还长,他需要为这些幼苗,准备更肥沃的土壤,更广阔的天空。

或许,是时候考虑,编写更深一些的教材了?比如,一本浅显的《自然格致》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