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堂的顺利扩班和“瑾车”技术的有限度推广,让叶明更加坚定了“知识普及”与“技术引领”双线并进的策略。
然而,他深知,算学与识字只是基础,要真正开启民智,改变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还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于是,编写一本浅显《自然格致》启蒙的想法,在他心中日益清晰。
这日晚间,叶明再次来到宋应文书房,与他和林文博商议此事。
炭盆依旧,茶香袅袅,但讨论的话题已从具体的算学题目,转向了更为宏大的天地万物。
“三少爷欲编《自然格致》?”林文博闻言,眼中爆发出比当初见到《算学启蒙》时更炽热的光芒,“妙极!妙极!《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然古来格物,多流于空谈,或陷于玄虚。”
“若能以浅显言语,阐述这风雨雷电、草木枯荣之理,令蒙童亦能窥见天地运行之一斑,实乃功德无量之举!”
宋应文则显得更为审慎,他捻须沉吟道:“三少爷立意高远,老夫佩服。然则,此举恐比推广算学更为艰难。算学尚有《九章》等古籍为基,且其‘实用’之效显而易见。”
“而这天地万物之理,往往涉及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玄奥学说,若阐释不当,极易被斥为‘离经叛道’,甚至引来‘亵渎天道’之攻讦。”
叶明点点头,宋应文的担忧不无道理。在这个时代,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权,很大程度上垄断在特定的学术和宗教体系中。他斟酌着语句,说道:
“二位先生所虑,正是关键。故而我们编纂此书,需把握几个原则:其一,只述现象,探寻其背后可观察、可验证的常理性联系,暂不涉及玄学思辨。”
“例如,我们讲雷电,可先描述其光、声先后之现象,引导思考其传播速度不同,暂不讨论‘雷公电母’或‘天罚示警’。”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二,多用比喻,贴近生活。比如,解释虹吸现象,可用茶壶倒水类比;解释杠杆省力,可用跷跷板举例。其三,鼓励观察与验证。书中可设置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让孩子们亲手去做,去看,去思考。”
林文博听得连连点头,激动地拍案道:“好!只述现象,引导思考,重观察验证!此乃真正格物之精神!叶公子,此书若成,其意义恐不在《算学启蒙》之下!老夫愿竭尽所能,与宋兄一同负责此书编纂!”
宋应文见叶明思路清晰,并非鲁莽行事,也放下了大半顾虑,颔首道:“既如此,老夫亦当尽力。老夫于古籍中涉猎颇广,或可负责整理前人关于自然现象之客观记录,去其荒诞附会之词,留其现象描述之本。”
三人就《自然格致》启蒙的框架和首批选题(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四季轮回、风雨雷电、水火特性、常见动植物等)讨论了近一个时辰,直至夜深。
叶明心情振奋地回到自己的院子,却发现墨痕已在书房外等候,脸色凝重。
“少爷,工坊那边,昨夜遭了贼。”墨痕低声道。
叶明目光一凝:“丢了什么?可有伤亡?”
“人没事。贼人目标明确,直奔存放飞梭织机核心图纸和二代‘瑾车’改进模型的工棚。守卫发现得早,贼人未能得手,打斗中留下了这个。”
墨痕递上一块被利刃划下的黑色布角,布料质地颇佳,绝非普通毛贼所用。
“看来,有人是等不及,想直接动手抢了。”叶明冷笑,接过布角摩挲着,“王家?”
“八九不离十。他们仿制的‘瑾车’质量低劣,市场反应不佳,怕是急了。”墨痕分析道,“另外,我们安排在永昌绸缎庄外的眼线回报,近日王家与卢家的人接触频繁。”
叶明走到窗边,看着沉沉的夜色。商业竞争、技术窃密、学术诋毁,如今又加上了直接的偷盗。对手的手段层出不穷,且越来越没有底线。
“加强格物院和工坊的守卫,尤其是核心区域,可设置一些不起眼的警示机关。”
“另外,将最重要的图纸和模型,分多处隐秘存放。”叶明冷静吩咐,“至于王家与卢家勾结……看来,他们是觉得漕运和织造这两块肥肉,动不得了。”
他转过身,眼中没有丝毫畏惧,反而燃起斗志:“他们越是这样,越是证明我们做对了,触到了他们的根本。告诉下面的人,提高警惕,但不必恐慌。”
“该做的事,一样不能停。《自然格致》的编纂要加快,蒙学堂的教学要抓好,二代‘瑾车’和新织机的研制更不能放松。”
“是,少爷。”墨痕领命,又道,“还有一事,北疆大少爷又来信了,除了例行问安,还提及边关将士对那便携暖炉和炭饼反馈极佳,希望能再多提供一些,尤其是炭饼。另外,大少爷对《算学启蒙》在军中的应用给了更多具体建议,说若能编一册更侧重军旅核算、地形测量的补充教材,更好。”
叶明接过信,就着灯光仔细阅读大哥刚劲的字迹,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边关的认可和需求,是他最大的动力,也是回击所有质疑最有力的武器。
“回复大哥,炭饼和新一批暖炉会尽快筹措送去。军旅版算学补充教材,我会让林先生着手准备。”叶明吩咐道。
墨痕退下后,书房内重归宁静。叶明摩挲着那块来自贼人的黑布,又看了看桌上刚刚讨论《自然格致》时随手写下的提纲。
一边是来自旧势力的明枪暗箭,步步紧逼;一边是知识启蒙的星火,亟待燎原;一边是边关将士的殷切期盼,保家卫国。
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但内心却异常坚定。这条变革之路,注定布满荆棘。但他相信,手中掌握的知识、技术,以及正在培养的新一代人才,是穿透一切黑暗的最锐利的光芒。
他铺开纸张,提笔蘸墨,开始勾勒《自然格致》启蒙第一课——“我们头顶的天空”的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