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然格致》启蒙的编纂工作,在叶明的引导和宋应文、林文博的通力合作下,悄然启动。

然而,正如宋应文所担忧的,涉及天地自然的“格致”之学,远比纯粹的算学更容易触动某些敏感的神经。

这日午后,天色骤变,乌云翻墨,疾风呼啸,眼看一场雷雨将至。格物院蒙学堂刚刚散学,孩子们被家人或院役匆匆接回。

叶明正与宋、林二人在书房核对“日月星辰”篇的初稿,豆大的雨点便噼里啪啦地砸在窗纸上,紧接着,一道刺目的闪电撕裂昏暗的天幕,片刻后,滚滚雷声震撼大地。

“哎呀,好大的雷!”林文博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旋即又自嘲地笑了笑,“读圣贤书数十年,每逢惊雷,仍不免心生敬畏,看来古人云‘君子畏天命’,诚不我欺。”

宋应文望着窗外被风吹得剧烈摇摆的树枝,语气沉稳:“天地之威,确非人力可及。故而圣人制礼作乐,以敬天法祖。”

就在这时,书房门被猛地推开,一个小小的身影带着湿气和凉风冲了进来,是叶瑾。

她的小脸有些发白,显然被刚才那声炸雷惊到,但大眼睛里却闪烁着强烈的好奇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三哥!宋先生!林先生!”叶瑾扑到叶明身边,抓住他的衣袖,仰头急切地问,“刚才那雷!好亮!好响!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先看到光,后听到声音?真的是雷公爷爷在敲鼓,电母娘娘在照镜子吗?”

她一连串的问题,如同窗外急促的雨点,砸在三位“大人”的心上。

林文博张了张嘴,那句“自然是雷公电母行云布雨”在喉咙里转了一圈,看着叶瑾那双纯粹求知的眼眸,竟有些说不出口。

宋应文也是捻须不语,将目光投向了叶明。

叶明心中一动,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蹲下身,平视着妹妹的眼睛,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瑾儿觉得呢?你相信是先有光,还是先有声音?”

叶瑾歪着头,认真想了想:“我……我觉得是先有光!我明明先看到窗户外头亮得刺眼,然后才听到‘轰’的一声!”

“那为什么我们先看到光,后听到声音呢?”叶明继续引导。

叶瑾皱着小眉头,努力思考:“是不是……因为光跑得比声音快?”

“瑾儿真聪明!”叶明赞许地摸了摸她的头,“我们可以这样想,光和声音,就像两个赛跑的人,光跑得非常非常快,一瞬间就到了我们眼睛里;而声音跑得慢一些,所以它要晚一点点才能到我们耳朵里。”

这个比喻浅显易懂,叶瑾立刻明白了,眼睛亮了起来:“原来是这样!那……那雷和电,是不是也是这个跑得快的‘光’和跑得慢的‘声音’?它们其实是一起的?”

“可以这么理解。”叶明谨慎地选择着词语,避免直接否定神话,而是引导她观察和推理。

“我们看到的那道亮光,我们称之为‘闪电’;听到的轰隆声,我们称之为‘雷声’。它们通常是一起产生的,就像你拍手,同时有动作和声音一样。只是因为它们‘跑’的速度不同,所以我们先看到,后听到。”

叶瑾恍然大悟,小脸上的恐惧被兴奋取代:“我明白了!所以没有什么雷公电母,是……是天上云和云撞在一起,或者云和地撞在一起,发出了好亮的光和好响的声音,对不对?”

她结合了自己观察到的碰撞火花和声音的现象。

叶明微笑着点了点头,没有深入解释电荷云层等复杂概念,对于蒙童而言,能建立起“自然现象-可观察-可推理”的初步观念,已是巨大的进步。

一旁的林文博听得目瞪口呆,他从未想过,那令人敬畏的雷霆,竟可以被如此“祛魅”,用这般朴素的道理来解释。

他喃喃道:“光速迅捷,声速迟缓……先见后闻,乃因其速不同……此理虽简,却直指本质啊!”

宋应文眼中也异彩连连,抚掌道:“三少爷以此童稚之问,阐释天地至理,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真乃教育家之手段!若将此例编入《自然格致》‘雷电’篇,必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叶明看着兴奋的妹妹和两位激动不已的老先生,心中豁然开朗。

他知道,编写《自然格致》最大的难点,或许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如何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呈现和引导。

叶瑾的提问,为他指明了方向——从孩童最纯真的好奇心出发,用观察和比喻,一步步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

然而,他也深知,这种“祛魅”的解读,一旦流传出去,必将引起比算学更大的风波。

那些将自然现象与天人感应、鬼神之说紧密捆绑的势力,绝不会坐视不理。

“将此番关于雷电先光后声的观察与推理,作为《自然格致》‘气象’篇的一个引子,着重引导观察与思考,暂不做出绝对结论。”

叶明对宋、林二人叮嘱道,“我们编纂此书的宗旨,是启发思考,而非提供唯一答案。要留给读者自行探索的空间。”

窗外,雷雨渐歇,阳光重新穿透云层。叶瑾心满意足地跑出去看天边的彩虹了。

书房内,叶明与两位先生就《自然格致》的编纂原则和表述策略,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他们决定,全书将采用“观察-提问-猜想-验证(或提供多种古人解释对比)”的结构,极力避免武断的结论,从而减少授人以柄的机会。

叶明知道,他正在做的,是在一块坚硬的冻土上,小心翼翼地植入一颗名为“理性”与“实证”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