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京郊大营的夜色仿佛还萦绕在鼻尖,带着炭火与铁锈的气息。叶明回到格物院,便立刻投入了更为繁杂的筹备之中。

军改可不像研发火器那样简单,它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就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其中的脉络繁多且复杂,远非仅仅依靠几张图纸和几轮试验就能概括得了的。

就在这一天的午后时分,叶明终于迎来了难得的片刻清闲时光。

他静静地坐在院子里那棵古老的槐树下,悠然自得地翻阅着墨恒刚刚送来的《新式军粮储存与携行方案初稿》。

正当叶明沉浸在阅读之中时,石柱端着一壶刚刚沏好的热茶和一碟新做的桂花糕走了过来。

“三少爷,您先歇息一下眼睛,吃点茶点吧。这是厨房新尝试做的桂花糕,用的是南边新送来的蜜糖,味道特别好,您快尝尝看。”

石柱小心翼翼地将茶点放在石桌上,然后关切地看着叶明那略显疲惫的神色,忍不住又唠叨起来,“您自从从北境回来以后,就没有一刻能真正闲下来,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经不住这样操劳啊。”

叶明闻言,缓缓放下手中的文稿,然后轻轻地揉了揉眉心,似乎想要缓解一下眼部的疲劳。

接着,他顺手拿起一块桂花糕,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品味着其中的香甜滋味,不禁点头称赞道:“嗯,这桂花糕确实做得不错,甜而不腻,口感很好。只是如今格物院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顾及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我就算想偷懒也根本不可能啊。”

他微笑着,用手指轻轻点了点桌上的文稿,然后对石柱说道:“你看,墨恒这小子,竟然连军粮该如何装袋、用什么材质才能更好地防潮防腐都仔细琢磨过了,这心思真是越来越细腻了啊。”

石柱听后,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回应道:“墨恒那小子确实是个肯钻研的人。”

“不过,三少爷,咱们练新军,难道真的要从这些琐碎的事情,比如粮袋、被服等等开始做起吗?这样会不会太慢了点呢?毕竟朝中的那些老大人们,恐怕都希望看到咱们能迅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吧。”

叶明微微一笑,端起茶杯,轻抿了一口。那茶水入口,茶香清冽,让他的精神为之一振。

他缓缓放下茶杯,看着石柱,认真地解释道:“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仅仅体现在刀锋和铳口上,更体现在平日里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就拿军粮来说,如果粮袋不具备良好的防潮性能,那么在行军途中,粮食就很容易发生霉变,到时候士卒们饿着肚子,又怎么能有精力去打仗呢?再看被服,如果不保暖,士兵们在寒冷的冬日里就会被冻伤,这样一来,还没开战就已经损失了不少兵力,又谈何胜算呢?”

“所以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实正是新军与旧军之间的重要区别啊。”

正说着,赵青川拿着一卷新绘制的图表匆匆走来,脸上带着几分兴奋:“院判,您看!这是根据北境送回的第一批新军候选兵士数据,做的初步分析。果然如您所料,臂力过人者,未必适合持铳,反倒是那些目力好、手稳、耐得住性子的,在模拟装填测试中表现更佳!”

叶明接过图表仔细看着,上面用清晰的“格物数字”和柱状图标示着不同兵源在各项测试中的表现。“很好,数据化、标准化,这才是科学选兵的基础。有了这个,咱们跟兵部那些只会看膀大腰圆的老爷们,就有得说道了。”

赵青川得到肯定,脸上光彩更盛,但随即又露出一丝忧色:“院判,只是……咱们这边紧锣密鼓,我听闻兵部那边,对咱们这‘新军饷章’和单独编练之事,异议不小。尤其是以武库司刘侍郎为首的一干人,说什么‘恐引旧军怨怼’,‘有违祖制兵略’,阻力怕是不小。”

叶明冷哼一声,将茶杯轻轻放下,发出清脆的磕碰声:“祖制?祖制若能保边关永固,又何来今日北狄之患?他们不过是怕动了他们的奶酪罢了。刘侍郎?他那个侄子,去年还想塞人进格物院混资历,被我驳了回去,这是记恨上了。”

石柱闻言,愤愤道:“就知道是这帮蠹虫在背后使绊子!三少爷,咱们要不要让冷佥事……”

叶明摆了摆手,打断了他:“冷锋有他的事要忙,盯着靖王和北狄才是正理。兵部这边,是阳谋对阳谋。”

“他们讲祖制,我们就讲实效;他们怕生乱,我们就拿出能让边关少死人的法子!”他看向赵青川,“青川,你这数据图表再多备几份,要做得更直观,下次朝会,我亲自去跟那些老大人‘说道说道’。”

“是,院判!”赵青川领命,干劲十足地去了。

叶明又对石柱吩咐:“你去趟格物商社,让他们加紧生产一批新式的牛皮水囊和标准干粮袋,要轻便、耐用。第一批就先紧着大哥在北境编练的那一千新军试用。记住,账目一定要清晰,用料、工钱,一分一毫都不能差,咱们自己先把屁股擦干净,别让人抓了把柄。”

“明白,三少爷放心,我亲自去盯着!”石柱拍着胸脯保证,也匆匆离去。

老槐树下又恢复了宁静,只余叶明一人。他慢慢品着茶,目光投向院墙之外,仿佛能穿透重重屋宇,看到那波谲云诡的朝堂,看到北境风雪中即将开始脱胎换骨的军营。

他知道,新军的初啼,注定不会顺畅。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那些习惯了旧有模式的将领,乃至那些可能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勋贵,都会成为路上的绊脚石。

但他更相信,当那一千新军在北境,用更少的伤亡、更高的效率证明自己的价值时,所有的非议与阻力,都将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土崩瓦解。

路,总要一步步走。饭,也要一口口吃。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一饮而尽。茶味的苦涩过后,是喉间回甘的清甜。

正如这改革之路,纵有千难万阻,其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更加强盛、更能护卫黎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