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州的初夏带着潮湿的暖意,一场将掀起全国风向的制度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李一凡刚从银监、财政、住建三厅夜谈中归来,疲惫未散,岭州省委的老大院却已经在黎明之前灯火通明。楼下值班员打着哈欠跑上来,递上一份盖着鲜红公章的电报——来自四九城大夏吏部的调令函,正式确认“中央公务员学院改革研学团”已于昨日傍晚乘专列抵达岭州,将就“地方金融治理创新机制”展开为期七日的集中调研和评估观摩。
这是一道硬任务,更是一道政治信号。
李一凡沉吟半晌,叫来秘书周启良,“告诉办公厅,今天省委不休整,上午九点,召开改革研学团欢迎座谈会,地点放在省行政中心第三会议厅。所有常委、厅级单位一把手,必须到场。”
周启良应声而去。李一凡披上中山装,立于窗前,目光投向城南老街方向,那里是恒达系几个重点项目所在地,如今已成债务泥潭的代名词。今日这场“欢迎会”,实则是一次高规格的工作审判,他必须让这些外来的年轻目光看到岭州的魄力和态度。
九点整,会议厅内座无虚席。
大夏吏部公务员学院派出的研学团成员以中青年干部为主,带队的是学院副院长刘承志,此人出身中财系统,近年专注于地方债务结构研究与干部治理模式创新,是政坛着名的“准编外巡视员”,其调研报告常直送中枢,很多干部仕途生死皆由此牵动。
座谈会伊始,李一凡亲自登台,开门见山地说道:“岭州是南方金融之窗,也是全国城镇化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我们既享受过地产红利,也亲历过融资断裂的剧痛。今天欢迎各位不远千里前来,希望你们看到的不是粉饰太平,而是我们解难题、敢试错、谋出路的真实努力。”
这番话没有铺垫、没有空话,却引来全场目光集中。
刘承志点头,答道:“岭州近年来确实在金融安全和治理效率上做了大量探索。此次研学团将重点走访几个与地产、金融、基建密切相关的系统和项目,比如恒达集团系债务平台、省属城投公司岭控集团、以及新设立的金融安全工作专班。”
他话锋一转,微笑道:“当然,我们也希望了解省委、省政府内部对于干部激励与容错机制改革的真实态度,特别是在高风险产业治理中,如何划清个人与集体责任的边界。”
这句话,落在会场一众市县书记厅长耳中,不啻一颗警醒的炸雷。
而后数位研学团成员逐一发言,问题直指深处——
“岭州在‘三保’机制中,如何调动基层财政积极性?”
“金融专班成员遴选有何标准?是否涉及系统外干部?”
“恒达地产债务拆解中是否涉及政策性金融引导?”
李一凡没有让秘书或分管常委代答,他一一回应,语气果断。
“金融专班由我直接统筹,不走程序化调配路线,谁敢担当、谁清白有力,就能进专班。”
“容错机制方面,省委已设立专项备忘录机制,对于推进改革中因情势变化导致的偏差,进行事前备案、事中跟踪、事后评估,不再动辄追责。”
“恒达集团的问题,本质是高杠杆催肥的畸形增长。我们不会为其埋单,但也不会让刚需、金融机构和民生链条成为受害者。”
座谈会持续近三个小时。
散会后,刘承志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径直走向李一凡,低声问道:“你准备好一份书面材料了吗?我们这次任务另有一层意思,要求从岭州总结一份‘南方金融治理试验区’的制度报告,供国务院办公厅改革司参考。”
李一凡目光一凝,点头:“有初稿,今晚你留在省委,我亲自与您对接。”
午后,研学团兵分三路,分别前往恒达地产在岭南的旧改项目、岭控集团总部,以及岭州政务服务大厅。李一凡则留在省政府小楼,紧锣密鼓召集住建厅、财政厅、银监岭州分局三家,连夜梳理制度报告内容。
他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岭州三保”。
——保金融:重点是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的数字化、实时化。
——保民生:确保棚改、保障房与基础设施建设链条不断裂。
——保转型:通过金融引导资金投向新能源、智造、现代物流等方向,打破土地财政依赖。
这套改革思路,既是岭州的破局之道,更是他李一凡进驻岭南后的第一份公开答卷。
当夜,灯火通明的大会议室里,打印机吐出一份份鲜活的改革文本,刻着岭州试验的起点。
而在另一边,岭州南站的安检口,一位穿灰色风衣的中年男子悄然进站,手中护照所示国籍是“尼泊尔”。没人知道,他正是恒达系幕后实际控制人——骆振东。
风暴的另一端,也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