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晓兕的初中时光,这天晚自习,她又被班长夏林煜气得胃疼——历史公开课上,他故意把她的回答抢白得支离破碎。
晚上回家,她又再楼上的露台上,自己用融合了萨满的八卦阵,灌下一盅野山参炖鸭汤,惯例启动“鸿胪寺主簿”穿越通道,目的地:开元二年深秋的陇右。
714 年,十月的陇山已飘雪。
吐蕃大将坌达延号称十万(战兵约三至五万)压至临洮大来谷;唐军主帅薛讷驻军武街,相距二十里。
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相当于国家西部军马总局局长兼西北牧场总司令)王晙麾下只有两千兵,却决定先动手。
夜袭方案是选七百锐卒,换上缴获的吐蕃袍、皮帽——“认知混淆”第一步。
突击队后方五里,再设一支“疑兵”——人衔枚、马摘铃,只带鼓角号角。
三更,七百“假吐蕃”先摸入敌营放火;鼓角齐鸣,山谷回声被放大,吐蕃大脑瞬间信息过载。
贞晓兕看到了一种现代军事心理学只称之为“stimulus overload”的信息过载现象。
黑暗中,视觉线索被剥夺,听觉刺激被放大,指挥链断裂,个体出现“敌我标签翻转”,于是——
“友军”变“敌军”,自相砍杀,死者史载“万计”,唐军几乎零伤亡。
薛讷趁机合兵,一路追到洮水,再在长城堡连破吐蕃残部。
捷报:斩首一万七千级,获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四十余万头,“洮水为之塞道”。
贞晓兕在图书馆里查阅整理了薛大人的资料,整理成她个人的小档案:
薛讷就是“白袍将军”薛仁贵的大儿子,一辈子替大唐守大门:东北打突厥、北方揍契丹、西北砍吐蕃,72岁死在岗位上,谥号“昭定”。
下面按时间线拆成六段,每段都能当故事看——
薛大人少年入仕:城门郎→蓝田令
起点 649年生在山西河津,将门长子。
第一份工作 长安城门保安队长(城门郎),管钥匙、查夜禁。
第一次出名 外放蓝田县令。酷吏来俊臣想调县里义仓粮去“孝敬”自己,小薛直接回怼:“救灾粮一颗也不能动!”当场把来俊臣手下轰出县衙。——这一年他20岁出头,“刚正”标签第一次出圈。
698年,后突厥可汗默啜率骑兵横扫河北,武则天急需“懂战场又懂治理”的复合型将领。
升官路径清晰:左武威卫将军 → 安东道经略使 → 幽州都督 + 安东都护。
战绩更是三年里三战三捷,把突厥推回长城以北;同时修烽燧、开屯田,东北边境十年不敢大规模南下。
人设被贞晓兕定义成——白天巡边寡言少语,晚上回帐接着写防务报告,送他外号“薛冷面”。
713年玄宗登基后第一次大阅兵,地点在新丰(今西安临潼)。
名场面 十万大军淋雨,队伍乱成“大型踩踏现场”,只有薛讷和解琬两部纹丝不动,旗角不湿。
皇帝原话 “此真亚夫之风!”——直接把薛讷比作西汉名将周亚夫(细柳营那位)。
结果薛讷一战封“信”,成为玄宗朝最放心的“王牌救火队长”。
起因 714年夏天,契丹、奚、突厥三路犯边,薛讷主动请缨。
过程 孤军深入、友军迟到,夏月酷暑+暴雨,唐军弓弦俱解,在滦河(今河北唐山一带)被契丹合围。
结果六万唐军只剩几千,薛讷换小兵衣服才突围。所以被问责被一撸到底,贬为庶人。
但是有贞晓兕参与的彩蛋很重要——败仗后他写检讨,结尾一句“若使臣得举国之兵,必一举振国威!”——皇帝读完又气又服,把折子留中不发,为后面“重新启用”埋了伏笔。
机会来了, 714年八月,吐蕃十万大军突袭临洮(今甘肃岷县),长安震动。
薛讷复出,玄宗亲自下诏“特起薛讷于白衣”,先当代理左羽林将军,再拜陇右防御使。
连战连捷:武阶驿首战,夜袭吐蕃粮道,斩首五千;长城堡决战,用“重甲步+弩车”把吐蕃骑兵挤进峡谷,一口气砍两万级。
收获不小,收复七百里疆土,吐蕃赞普急遣使请和。
封赏晋平阳郡公,拜朔方行军大总管——从贬官到郡公,只用四个月。
薛讷的历史评价与郭虔瓘、王晙并称“开元中兴三大将”,旧唐书总结八个字:“沉勇寡言,临敌益壮”。
贞晓兕最后做了个小总结,只记住这几句就行了——
薛讷一生三件事:
东北挡突厥,让河北农民安心种地;
新丰阅兵一站封神,成为皇帝心里“定海神针”;
滦河惨败后四个月翻盘吐蕃,证明“大唐还能打”。
一句话收束:“白袍将军”薛仁贵给儿子起名“慎言”,结果薛讷用一辈子行动兑现——话不多,事都办成了。
然而,杂音出现。
先锋王海宾率部冲在最前,被吐蕃反包围。
诸将因妒其功,按兵不救——贞晓兕在图书馆里查到,史家原话如此。
用现代社会心理学视角,这是“责任分散+嫉妒情绪”叠加出的恶性旁观者效应。
王海宾力战阵亡,死于同袍沉默,而非敌人刀下。
玄宗闻讯取消原定御驾亲征计划,又追赠王海宾左金吾大将军,将其九岁幼子王训召入宫中,赐名“忠嗣”——日后横扫朔方的一代名将。
战后,吐蕃遣使请和,要求“敌国礼”。玄宗拒绝,边境战事连年。
为固边防,唐廷于同年正式设置陇右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节度防御体系由此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