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 > 第4章 维系草原之魂,营州新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章 维系草原之魂,营州新生

思泰等部逃回突厥后,给新立的毗伽可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诱惑。面对内部逐渐凝聚的人心,以及唐朝边境的动荡,“毗伽可汗想趁机南下,对唐朝发起反攻”。

然而,老谋深算的暾欲谷再次展现了其卓越的战略智慧和心理洞察力。

他劝阻道:“唐主英武、人民和洽,庄稼丰收,不可轻举妄动。我们的部众才刚刚聚集,力量还很弱小,应当休养生息几年后,才可伺机而动。” 这是一次清醒的“社会比较”。

他准确地评估了敌我双方的综合实力和心理状态,指出唐朝正处于上升期(“英武”、“和洽”、“丰收”),而突厥则处于“心理恢复期”,亟需休养,避免再次遭受重大挫折,导致刚刚凝聚的“集体效能感”再次崩溃。

更有趣的是接下来的对话。“毗伽可汗又打算修筑城池,建造寺庙”。

这个想法,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唐朝文明模式的向往,是一种“文化自卑”与“模仿心理”的体现。

他希望通过模仿强大的对手,来获得同样的力量。

但暾欲谷坚决反对,他的理由深刻而精辟:

“不可。我们突厥人众稀少,不足唐朝的百分之一,我们之所以能够与其匹敌,就是我们追逐水草,居住无常,以射猎为生,人人都习武,我们力量强大的时候,就可以进军抢掠,弱小时又可逃窜,躲进山林,唐军人数虽多,也无能为力。如今假如我们修筑城池,变更旧俗,一旦失利,必定会被歼灭。”

这段话,堪称游牧民族的“生存心理学”总纲。

暾欲谷深刻地认识到,突厥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机动性带来的“心理不确定性”和“控制感”,以及全民尚武精神所维系的“集体自尊”。

筑城定居,意味着放弃这种心理和战术优势,与唐朝进行对方擅长的堡垒攻防战,这无异于自杀。

他更进一步指出:“佛教、道教,只会把人们教育得仁义、柔弱,不是暴力争胜之术,不可推崇它们。” 这虽然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化形态与民族性格塑造之间的关系。

他担心温和的宗教会消解突厥人的尚武精神和攻击性,而这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心理资本”。

“毗伽可汗这才停止了。” 暾欲谷的谏言,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认知重构”,让毗伽可汗认识到,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心理特质,才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在唐朝这边,面对奚人和契丹人的归顺,一项重要的战略重建工程也被提上日程。

“贝州刺史宋庆礼建议恢复营州建制”。

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正月,唐玄宗正式下诏,“在柳城重新设立营州都督,兼平卢军使”,并任命“太子詹事姜师度为营田、支度使,与宋庆礼等人修筑城池”。

史载“仅用三十天就建成了”,效率惊人。

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发展:“宋庆礼清廉勤勉,组织人力开荒屯田,招抚流民,数年之间,营州仓库充实,城市也繁荣起来了。”

营州的复兴,是“环境心理学”一次成功的积极实践。

它通过创造稳定、繁荣的物质环境(城池、屯田、仓库),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人的心理与行为。流民被招抚,有了固定的居所和生计,其心理状态会逐渐从“漂泊不安”转向“安定归属”。

繁荣的商业和充实的仓库,则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安全感”。这种由外而内的心理建设,与王晙提出的内迁降众进行文化同化的思路,在内核上是相通的。

贞小兕明白,这都是希望通过改变环境来最终改变人心,构建起对大唐帝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