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长大的经历让贞小兕对地缘政治有着敏锐的直觉。她理解的“平衡术”,正是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均势理论”。这种认知源于她在多民族混居的边境地区,亲眼所见的部落间微妙的力量平衡。
众人震惊的目光中,宋璟从屏风后转出:“小娘子如何得知?”
“我们屯子两姓打架,里正就这么调停的呀!”她指着地图画圈,“把张家牧场划给李家当通道,李家就得帮张家防马贼——”
贞小兕心中没有复杂的战略理论,只有活生生的乡村调解经验。她本能地将草原部落视为更大的村庄,将国际关系理解为放大的邻里纠纷。这种简化思维反而让她抓住了复杂问题的本质。
开元七年的除夕,麟德殿宴席上烛火通明。贞小兕看着各部落使节共饮蒲桃酒,忽然想起长白山的猎人们。她悄悄把甜糕掰给脚边的波斯猫时,听见宋璟对苏颋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就在这些童言里。”
宋璟对贞小兕的认可,体现了一位成熟政治家的智慧——他懂得从简单事物中领悟深刻道理,明白真理往往以最朴素的方式呈现。
次年春分,贞小兕在曲江池畔放纸鸢。忽见几个书生对着新刻的《通禁私铸恶钱诏》争论,她扯着风筝线插话:“就像蒸饼!官钱是白面,恶钱是麸皮——”
书生们哄笑中,她瞧见柳荫下青袍闪动。宋璟正将刚写好的《请定百官俸料疏》收进笏匣,抬头时眼底有浅淡笑意。东风吹起纸鸢,掠过太府寺新铸的开元通宝,那些锃亮的钱币在春光里翻滚,仿佛盛唐的铮铮骨骼。
暮春时节,长安城柳絮纷飞。贞小兕蹲在尚书省院的海棠树下,看蚂蚁搬运糕饼碎屑。忽然一片阴影罩下来,宋璟的声音在头顶响起:“小娘子近日怎么不去中书省了?”
贞小兕抬头,被阳光晃得眯起眼:“俺娘说相爷日理万机,不能总去捣乱。”
宋璟在她身旁的石凳坐下,官袍下摆拂过青砖:“今日倒有闲,可否听听东北的‘项目管理’之道?”
少女顿时眉开眼笑,从荷包里掏出一把松子:“我们那儿的工长啊,最重要是三件事!一是让所有人都明白要盖啥样的房子,二是材料分配清清楚楚,三是谁干得好当场表扬!”她掰着手指,“相爷恢复公开奏事就像第一件,改革俸禄就像第二件,禁绝立碑就是第三件——不让拍马屁的人占便宜!”
贞小兕的“项目管理三原则”实际上概括了良好治理的核心要素:目标明确、资源公平、激励公正。她凭直觉提出的建议,与现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
晚风送来太液池的荷香,宋璟望着天边初升的星子,忽然问道:“若要让全大唐的百姓都吃上肉,该当如何?”
贞小兕认真想了想:“就像我们屯养猪,光建猪圈不行,得有好猪崽、足饲料,还要防瘟疫。相爷现在做的这些,不就是建最好的猪圈吗?”
次日朝会,玄宗问及民生,宋璟竟原封不动引用了“建猪圈”的比喻。满朝文武憋笑憋得辛苦,唯有皇帝抚须沉吟:“话糙理不糙。宋爱卿,这猪崽与饲料,该当如何准备?”
从此,贞小兕成了中书省编外的“小参谋”。她告诉户部官员东北如何储存越冬蔬菜,建议工部参考靺鞨人的井渠法,甚至拉着宫女们用契丹毛线织出更保暖的袜子。
开元八年的元日大朝会,各国使节云集。契丹使者献上貂皮时忽然用汉语说:“固安公主教会我们种大棚菜!”突厥使者捧出精铁马镫:“这是按宋相爷给的图纸打的!”广州商贾代表献上珊瑚树:“托禁立碑的福,今年省下的立碑钱修了三条水渠!”
贞小兕站在廊柱后,看阳光透过棂窗洒在宋璟的官袍上。他依旧站得笔直,依旧声音清朗地念着奏疏,只是鬓边悄然生了几撮白发。
目睹这一切的贞小兕忽然理解了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治理。宋璟的各项政策就像精心调制的肥料,慢慢滋养着大唐这棵大树的根系。她不再觉得朝政是遥不可及的大事,而是由无数接地气的小决策组成的。
夜深宴散,她捧着热腾腾的饺子等在宫道旁:“相爷,今天除夕,尝尝我们东北的酸菜馅饺子!”
宋璟接过粗瓷碗,忽然轻声问:“小娘子,盛世该是什么模样?”
贞小兕指着远处万家灯火:“就是小娃娃敢在夜里出门给敬重的人送饺子,不怕被抢,不怕走丢。”
贞小兕对“盛世”的定义,聚焦于最基本的安全感。这反映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础的两层——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满足,才是普通人判断时代好坏的真正标准。
雪落长安,爆竹声声。御史台的值房里,新任御史正在烛光下整理明日要当众宣读的弹劾奏章。太府寺的工匠打着哈欠,将新铸的开元通宝装箱待发。岭南来的驿使在客栈油灯下写家书:“广州今岁无立碑之费,多修水渠三条...”
贞小兕蹦蹦跳跳走在积雪的宫道上,发间的红缎带像两簇火苗。
她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又会是充满新故事的一天。而这些故事里,有精密的制度设计,也有人心的微妙变化;有宏大的治国方略,也有柴米油盐的琐碎烦恼。
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活生生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