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划地与安置。”
袁可立话锋一转,
“当时我给永明镇划的商屯范围,西至甘井子滩涂,东至大利湾沿岸,南抵柳树屯,北达南关岭,整整三万亩荒田,给了十年垦种期限。”
“永明镇承诺三年安置一万辽民,每户分三亩熟地,最难得的是,他们不用朝廷出一粒种子、一头耕牛,全从永乐大帝湾的本部调拨。”
“那会儿永明镇在永乐大帝湾已有十几万人口的底子,还有土豆、玉米的粮种,耕牛也多,这点比官府省心太多。”
“我这边则给屯民办了‘流民备案牒’,算大明编户,还豁免三年赋税,就是为了让辽民敢去、愿去。”
“再说防务,这才是我最看重的。”
他话音一沉,语气添了几分郑重,
“永明镇当时在永乐大帝湾本部有一万正规军、三万民团,装备的燧发枪世所罕见,红夷炮比澳门的还好,不过那些兵力只守本部,不掺和辽南的事;”
“专门给大利湾商屯派了傅春所部三千人。”
“这支人马不一般,之前在朝鲜铁山屯田,跟建奴野战就没输过,手里有三千支燧发枪、十五门3磅团炮,全是永明镇枪炮厂造的,不用登莱出一件武器。”
“傅春带部守大利湾的屯堡和补给栈,主要防建奴和海盗;”
“还从屯民里抽了两百人组了民团,管日常巡逻预警,白天燃烟、夜里点火传信;”
“登莱水师每月跟傅春部搞一次联合演练,保他们的补给通道安全。”
“若是建奴大举犯境,超五百骑,傅春部先顶着,再报我调水师驰援。”
“战后按斩杀数给他们赏金,毕竟永明镇从不领朝廷的粮饷,这点最合我意。”
“最后是盐引,这是商屯能撑起来的根本。”
袁可立抚了抚胡须,
“我授权永明镇发五千引‘大利湾土豆盐引’,一引抵十石土豆三年的收益权。”
“商人认购的银子,三成缴来充登莱的海防捐,七成归永明镇。”
“他们用这钱给傅春部发粮饷、修屯堡,还能买辽南的铁矿送回永乐大帝湾的枪炮厂。”
“持引的商人,要么去登州盐场按低价兑盐,要么在交易所转卖,还能抵永明镇柞绸、毛皮、药材的出口关税,所以当年晋商、鲁商愿认,也帮傅春解了最初屯里冷清的困局。”
“说到底,这商屯不是寻常的民间垦荒,而是官方备案、民间运作。”
“永明镇不占大明的编制,不耗朝廷的粮饷,还帮我填了辽南防务的窟窿,安置了流离失所的辽民。”
“子先兄如今该明白,为何当年我一接到申请,便爽快应下了吧?”
“傅春这两年守在那儿,棱堡修得结实,盐引也推得顺当,商屯能有今日的规模,他功不可没。”
“原来如此!”
徐光启听罢,抚着胡须点头,
“这般看来,这商屯从一开始便是为补辽南防务、安辽民而生,倒不是凭空起的贸易之念,也难怪当年礼卿兄会这般痛快应允。”
袁可立点了点头:“既然子先兄都明白了,对这第二个议题可有什么想法?”
徐光启闻言,略一思忖,开口语气诚恳谦和:
“礼卿兄与诸位的谋划,已将防务绑定、利益勾连、文书周全之事想得透彻,我听着便觉稳妥。”
“只是我常年埋首农桑,倒觉得商屯西扩要立得长久,还需在农事根基上再添一层保障。”
“毕竟屯民愿不愿扎根,看的是地里能不能出粮;”
“商屯能不能扛住风险,也得靠粮草自给,才不至于在粮价上受制于人。”
他顿了顿,续道,
“我这两年在永明镇引种土豆、玉米、甜菜,琢磨出一套错季播种法,”
“同一片熟地分三批下种,第一批春播、第二批夏栽、第三批秋播,”
“如此既能避开辽南春寒、夏涝的风险,又能让地块全年有收成,就算其中一批受灾,另外两批也能兜底。”
“如今要往南关岭迁辽民,可派永明镇的农师过去,手把手教新屯民这法子,再给他们发我改良的双齿耘锄。”
“这锄比寻常锄头多了一排铁齿,除草松土快三成,能省出不少力气多垦荒地。”
“再者,”
徐光启话锋一转,又提仓储之事,
“我之前在天津营田时,改良过竹篾通风粮囤,用粗竹篾编囤,囤底垫高三尺,囤身留两指宽的透气缝,再盖一层涂了桐油的草席挡雨,能把粮食损耗从三成降到一成五。”
“南关岭建粮仓时,若按这法子修粮囤,一来能多存粮,二来能少耗粮,商屯的粮食储备便稳了。”
“武之望那边不是愁运河工地粮耗高吗?咱们不妨在递疏时提一句,南关岭商屯用新法储粮,余粮可优先供运河工地调用。”
“他见咱们能帮他省粮耗、补粮源,定会更觉得这西扩是桩能帮他解困的好事,而非单纯的民间拓地。”
他抬手抚了抚胡须,语气带着几分谦逊,
“这只是我从农务上的浅见,比不得诸位在防务、商路的深谋远虑,却也是商屯的根本。”
“若能让屯民种得好、收得多,让商屯粮足仓实,便是给西扩添了道最稳的根基。”
“礼卿兄与诸位若觉得可行,我便拟份《南关岭农法推广册》,随傅春的疏文一同递去。”
“子先兄这农务双策,真是说到了商屯的根子上!”
袁可立听罢,抚掌轻笑,眼中满是赞许,
“屯民有粮则安,商屯有储则稳,错季播种能保收成,通风粮囤能减损耗,既解了屯民生计之忧,还能借‘余粮助运河’的由头再顺武之望的心。”
“这册子务必随傅春的疏文递上,算得大利湾商屯西扩的稳基之笔。”
他话音稍顿,目光扫过厅中众人,话锋转向议题,
“方才说好议第二个议题,如今子先兄补了农务的缺,这西扩的盘算也算周全了。”
“接下来本当议第三个议题,如何以大利湾商屯援毛文龙,保东江镇不垮。”
“只是诸位细想便知,前两个议题的谋划里,早已藏了这桩事的解法,倒不用再另起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