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乐和乔装成一名商人,趁着夜色,从潞水的一处浅滩潜入城中。
他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在一家茶馆内见到了萧干和几名主张和谈的官员。
“乐先生,您可算来了!”萧干见到乐和,激动得差点站起来,“如今城中形势危急,还请先生想想办法,劝说太后早日和谈。”
乐和坐下,喝了一口茶,缓缓说道:“诸位大人不必着急。我家郎君已有之意,只要萧太后愿意投降,梁山军定会遵守承诺,善待城中军民。如今关键是要让萧太后知道,和谈是唯一的出路。”
“可太后固执己见,我们劝说了多次,都没有效果。”一名官员无奈地说道。
乐和微微一笑:“诸位大人可以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向太后陈明利害。如今城中粮食短缺,百姓们早已怨声载道,若再继续抵抗,恐怕会引发民变。到时候,不仅太后的位置保不住,怕是还会有性命之忧!”
众人纷纷点头,觉得乐和说得有理。
萧干说道:“明日上朝,我们会再次劝说太后。若太后还是不肯松口,我们就联名上书,恳请她以天下为重,早日和谈。”
乐和点头:“如此甚好。若有任何消息,诸位大人可通过这个暗号与我联系。”
他从怀中掏出一枚刻有特殊花纹的玉佩,递给萧干,“只要拿着这枚玉佩,就能在城外的梁山军营地见到我。”
次日清晨,辽军的朝会上,耶律慎行和几名官员再次劝说萧普贤女投降。
“太后,如今城中粮食已尽,百姓们无粮可食,若再继续抵抗,恐会引发民变。”耶律慎行跪在地上,声音哽咽,“臣恳请太后以百姓为重,早日与梁山军和谈,保全城中军民的性命。”
其他官员也纷纷跪倒在地,恳请萧普贤女投降。
萧普贤女看着眼前的官员们,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她知道,这些官员都是为了城中的百姓,可她却始终无法放下心中的执念。
“你们都起来吧。”萧普贤女叹了口气,“朕知道你们的心意,可此事事关重大,朕还需再考虑几日。”
官员们见萧普贤女依旧不肯松口,心中虽失望,却也无可奈何。
他们知道,想要让萧普贤女彻底放弃抵抗,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契机。
此时,城外的梁山军大营内,姜齐收到了乐和传回的消息。
“看来城中主张和谈的官员不在少数,只要咱们再加把劲,萧普贤女迟早会答应和谈。”姜齐对云天彪说道。
云天彪点头:“咱们可以再派一支小队,在城外举行阅兵仪式,展示咱们的实力,让萧普贤女知道,咱们有足够的能力攻克析津府,只是不愿伤及百姓,才愿意和谈。”
姜齐赞同:“好!就这么办!明日一早,咱们就在城南举行阅兵仪式,让萧普贤女看看咱们的实力!”
十月二十日清晨,城南的旷野上,梁山军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
五万步兵排成整齐的方阵,手持长枪和盾牌,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脚步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两万骑兵骑着战马,在场地内往来驰骋,展示着精湛的马术,运河上的二十艘战船也一字排开,火炮对准了天空,发射出空弹,轰鸣声传遍了整个析津府。
萧普贤女站在皇宫的城楼上,望着城外梁山军的阅兵仪式,心中充满了震撼。
她没想到,梁山军的实力竟如此强大,无论是步兵的方阵,还是骑兵的马术,亦或是战船的火炮,都远超辽军。
析津府皇宫的紫宸殿内,烛火在微凉的晨风里摇曳,映得殿中百官的脸色忽明忽暗。
萧普贤女身着暗紫色龙纹朝服,端坐在御座上,眼下的青黑难掩连日的焦虑。
殿外传来的风声裹挟着城外梁山军的号角声,隐约飘进殿内,让本就压抑的气氛更添几分凝重。
“如今梁山军三面包围,粮道断绝,诸卿有何良策,可解析津府之困?”萧普贤女的声音打破沉寂,虽刻意拔高,却仍难掩疲惫。
她的目光扫过殿下文武,落在武将列首的耶律大石身上,这位辽军名将向来主战,或许能给出不一样的思路。
耶律大石果然应声出列,他单膝跪地,声如洪钟:“太后!臣愿率麾下两万禁军,死守析津府!梁山军虽势大,却不善攻城,只要我军坚守不出,待其粮草耗尽,自会退兵!臣愿立军令状,若城破,臣以死谢罪!”
话音刚落,几名武将纷纷出列附和:“末将愿随耶律将军死守!”
“与析津府共存亡!”一时间,殿内主战之声此起彼伏,甲胄摩擦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倒有几分战前的激昂。
可文官列中,却响起一阵低低的摇头叹息。
萧干越众而出,手持笏板,语气恳切,“太后,耶律将军忠勇可嘉,然现实难违。城中存粮仅够月余,昨日已开始削减士兵口粮,百姓更是以野菜充饥;禁军虽有两万,却连日逃亡,如今实有兵力不足一万五,且多是老弱残兵,如何抵挡梁山军五万精锐?若强行死守,恐不等梁山军攻城,城内先自乱矣!”
“萧大人此言差矣!”耶律大石怒声反驳,“我大辽将士岂能不战而降?就算只剩一兵一卒,也要与梁山军拼到底!”
“拼到最后,满城百姓皆成枯骨,这便是将军想要的结果?”萧干毫不退让,“如今梁山军已放出话,愿善待降兵,若能和谈,方是保全百姓与皇室的唯一出路!”
双方各执一词,殿内顿时吵作一团。萧普贤女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心中更是纠结,主战,恐难敌梁山军;主和,又无颜面对辽国列祖列宗。
感受到萧普贤女的目光,耶律得重深吸一口气,缓步出列。
他先是对着御座躬身行礼,再转向殿中百官,声音沉稳:“诸位同僚,战与和皆有道理,然一味主战,恐力不从心;一味主和,又恐梁山军轻视,难获有利条件。依臣之见,能战才能和,咱们需先打一场小胜仗,握有谈判筹码,方能在和谈中争取更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