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此事还有商量的余地,胤礽打算到时候查到证据,跟叔父碰碰面,再商议看看怎么办。
自断一臂,总好过带着一大家子人一起走向毁灭的要好。
这并非是他凉薄,而是在如此残酷的皇权斗争中,为了自保,也是为了给母家赫舍里氏留下一线生机。
借此机会,胤礽明面上也要跟叔父不再有牵扯。
按照皇阿玛的性子,自己如果继续与索额图有牵连,那么毫无疑问会慢慢被坐实梦境里的那些“结党营私”、“图谋大事”的罪名,这可是灭顶之灾。
在梦中,皇阿玛痛心疾首地斥责索额图是“本朝第一罪人”,这个罪名绝对不能沾染上。
切割?胤礽眉头紧紧皱起,他的脸上写满了痛苦和挣扎。
“谈何容易,叔公对我而言,情意深重……”他的内心挣扎,那份对索额图的依赖和感情,是如此难以割舍。
切割,并不是要背弃叔公,而只是明面上要划清界限。
这也是向皇阿玛表明自己的态度,让他知道,他胤礽首先是君父的忠臣孝子,其次才是索额图的外甥孙。
胤礽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孤必须要这么做,而且要做得漂亮。”
有几个点,一个是,如果局势不妙,自己就需要主动派人上书,弹劾索额图家族子弟的不法行为。
这份弹劾书的措辞一定要严厉,立场一定要鲜明,毫不含糊地表明绝对不会对此姑息。
第二个是,接下来,在朝堂之上,如果自己再遇到与索相旧部或党羽相关的事情,一定要懂得避嫌。
只有这样,才能让皇阿玛看到对他的忠诚,以及自己对公正的坚持。
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皇阿玛感受到孤的恭顺和对他的依赖。
要让他明白,自己永远都是他庇护下的那只雏鹰,而绝非一只急于展翅高飞、脱离他掌控的猛禽。
只有通过这样的行动,才能够化解皇阿玛对自己的猜忌。
因为皇阿玛的疑心,唯有以恭顺来应对。
胤礽思索半天,得出了这些结论。
就在几天之后,胤礽收到了他手下人搜查到的证据。
这些证据确凿地表明,赫舍里家族确实有不少人犯了错。
只是由于索额图势力庞大,许多事情都被硬生生地压了下来。
正所谓积少成多,如果皇阿玛有意要对赫舍里家进行清算,那么恐怕都是难以幸免的。
胤礽特意找了个时间,与索额图在宫外的一家背后是赫舍里家开的酒楼里碰了面。
在那里,胤礽将自己想说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索额图,并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计划和想法。
当然,他可不会愚蠢到将自己的梦境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而是巧妙地将自己查到的这些证据透露给了索额图,并暗示他说皇阿玛有意进行清算。
索额图绝非等闲之辈,他能够与明珠一党斗得难解难分,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他的头脑异常聪慧,心思百转千回。
在听到太子的话语后,索额图的脑子转动起来,他很快就洞悉了太子此番召见他的真正意图。
于是,他没有犹豫的表达出自己的忠心,提议可以借此事,直接将族中那些犯事的人借机剪除、舍弃。
家族规模越是庞大,管理起来的难度就越大。
趁着这个机会,清理掉一些惹是生非的族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胤礽对索额图的言下之意也明白了,两人随即一拍即合,就一些细节问题展开了讨论。
索额图建议太子可以安排人对这些事情进行上书弹劾,这样一来,也可以让那些人受到应有的惩处,家族也及时止损。
近年来,索额图也清楚地意识到,自从他与太子走得近后,康熙心中对他是不满的。
如今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在表面上与太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对他和太子来说,也并非坏事一桩。
两人就如此这般的说好了细节。
…………
几天后,乾清宫内,气氛异常肃穆。
群臣分列两旁,身着朝服,头戴官帽,在议完几件重要的国事之后,都察院的一位御史出列,他手持奏折,声音洪亮地奏报:“启禀皇上,臣有本奏。”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宫殿中响起,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索大人的远房侄子强占民田百亩,纵奴行凶,致人死伤,引起民怨,恳请皇上严查此事。”
这种事情,以往大多被索额图的党羽压下去,或者轻描淡写地带过,无人敢深究。
今天这位御史却毫不畏惧地将此事揭露出来,显然是有备而来。
康熙高坐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眼神落在太子胤礽的脸上时,停留了片刻,似乎在观察他的反应。
众人面面相觑,彼此之间用眼神传递着信息,而这些目光最终都不约而同地或明或暗地集中在了太子身上。
每个人心中都暗自揣测着太子的态度,毕竟索额图与太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家都认为,太子很有可能会站出来为索额图说几句好话,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不一般。
然而,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太子竟然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
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众人的目光的样子。
虽然太子的脸色也绝对称不上好看就是了。
还是康熙点了他,胤礽才开口:“儿臣闻此奏报,自是痛心万分。”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挣扎:“索额图身为朝廷重臣,深受皇恩浩荡,却约束族人不严,致此大祸。
此等行径,目无王法,伤天害理,儿臣以为,必须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胤礽知道,为了自己的计划,他必须摆出公正无私的姿态。
“国法大于私情。”他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更加有力,一句话表明了他的立场。
“儿臣在此恳请皇阿玛,下旨按律法对其进行严惩,以此来警示他人,公正处理,不让百姓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