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色如墨,扬州古刹的残垣在斜阳下投出长长的影子,断壁上爬满青苔,依稀可见隋代飞檐的痕迹。

古刹无名,地方志里只模糊记为“隋氏遗寺”,却因大兴善寺遗址的发掘而重见天日。

钟楼半塌,青铜大钟蒙尘,风过时发出低沉的嗡鸣,仿佛在诉说千年前的梵音。

团队从密室撤回地面,帐篷里灯光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和淡淡的檀香。

董文翊盘腿坐在折叠桌前,面前摊开那卷密宗经卷,羊皮纸泛黄,边缘卷曲,墨迹却依旧乌黑,隐隐透出荧光。

他眯着眼,粗糙的指尖摩挲着经文,试图从繁复的梵文与汉字夹杂中找出线索。

林瑶站在一旁,手中握着放大镜,细察经卷上的微雕咒符,眉头紧锁,像是嗅到了什么危险的气息。

帐篷外,运河水声潺潺,偶有夜鸟低鸣,衬得古刹愈发幽静。

“这些咒文……是密宗护法咒的变体,”林瑶低声说,声音在帐篷里回荡,“但比密室里的更复杂,像是封印了什么东西。”

她顿了顿,指着经卷一角,“这里提到‘舍利光华,镇水龙脉’,你觉得呢?”

董文翊没抬头,目光依旧锁在经文上。“隋文帝兴佛,建寺译经,密宗初传入中原。炀帝继承父志,崇佛更甚,扬州是他巡游重地。舍利若真藏于炀帝陵,定与龙脉有关。”

他抬起头,眼神如刀,“但《隋书》记载语焉不详,炀帝的佛教政策被唐史刻意淡化,我们得靠这经卷和考古线索拼凑真相。”

帐篷里,赵子昂正调试碳-14断代仪,屏幕上数据跳跃,发出轻微的蜂鸣。

苏婉抱着一摞地方志,坐在角落,手指翻动纸页,嘴里念叨着扬州老人口述的佛教传说。

徐小宁守在电脑旁,整理无人机拍摄的古刹全景,试图找出更多地标线索。

李铁站在帐篷门口,背靠木桩,手里的军刀轻轻转动,目光扫视着夜色中的古刹,仿佛在防备什么。

“老王退出后,咱们得更小心,”李铁低声说,打破沉默,“昨晚密室的护法神差点要了我的命,这地方邪得很。”

他指的是前夜的惊魂一战,青面獠牙的护法神从经卷中跃出,险些撕裂帐篷,幸亏董文翊的龙气和林瑶的禁咒联手压制。

“邪归邪,线索不能断。”董文翊的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经卷提到舍利,扬州又是炀帝丧命之地,龙脉节点多半在主墓。咱们得赶在开发商和黑市贩子之前找到它。”

苏婉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我查了地方志,隋文帝581年设五众宣讲,扬州是大兴善寺的延伸点,炀帝巡游时常驻寺院祈福。民间还有个说法,炀帝在扬州藏了佛骨舍利,镇压运河水脉的‘泄地气’。”

她顿了顿,声音低下去,“但也有人说,舍利被怨灵守护,凡是靠近的,都会被迷魂船拖进水底。”

“迷魂船……”林瑶喃喃,目光扫向帐篷外黑漆漆的运河。

暮色中,水面平静得诡异,像是藏着无数双眼睛。她想起前几日的潜水,露筋娘娘的虚影在水下低语,至今让她背脊发凉。

赵子昂插话,语气带点兴奋,“碳-14结果出来了,经卷是隋初的,误差不超过50年。跟曹庄那边的早期发掘吻合,墓志上也提过‘舍利镇脉’。”

他敲了敲屏幕,显示出一张模糊的拓片,字迹隐约可见“光华永镇”。

董文翊点点头,目光回到经卷,“曹庄墓……2013年才正式发掘,但咱们的线索指向那里,可能是炀帝陵的入口。舍利若在主墓,龙脉节点就在眼前。”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但护法神的出现说明,舍利不是随便能拿的。”

夜色渐深,古刹的青铜大钟突然发出一声低鸣,悠长而沉重,震得帐篷里的灯光晃了晃。

众人一愣,李铁握紧军刀,猛地冲到门口。运河水面泛起涟漪,远处似有白雾升腾,隐约勾勒出一艘古船的轮廓,桅杆上挂着破烂的帆,像是从千年前漂来。

“又来了……”徐小宁低声咒骂,手指飞快敲击键盘,试图用无人机捕捉画面,但屏幕一片雪花。

苏婉脸色发白,抱紧地方志,嘴里念叨着护法咒。

林瑶迅速上前,取出经卷,掌心贴住咒符,低声念诵禁咒。

白雾中的船影晃动了几下,缓缓退回水面,钟声却再次响起,接连三声,越来越急。

董文翊站起身,走到帐篷外,双手结印,风水术法引动四周气场。

空气中隐约传来龙吟般的低吼,运河水面平静下来,但钟楼方向却亮起一抹金光,柔和而刺目,像是从地底透出。

金光中,隐约浮现一颗舍利的轮廓,悬浮在半空,周围环绕着密宗咒文的虚影。

“舍利……”林瑶屏住呼吸,目光锁在金光上,“它在指引我们。”

她迅速翻开经卷,对照咒文,发现一行小字:“光华入墓,水龙护魂。”她皱眉,“水龙……难道是运河的守护灵?”

董文翊盯着金光,语气沉重,“水龙是龙脉的化身,舍利是它的核心。炀帝陵的主墓,藏着比护法神更强的力量。”

他转头看向团队,“今晚整理线索,明天我们进主墓。”

帐篷外,钟声渐弱,金光缓缓消散,但空气中仍残留着一股檀香味,混合着运河的潮气,久久不散。

团队迅速分工:赵子昂备份数据,徐小宁整理无人机故障报告,苏婉继续挖掘地方志,李铁检查装备,林瑶则埋头研究咒文。

董文翊站在古刹前,眺望运河,脑海中浮现炀帝巡游的画面——花船如云,笙歌不绝,却掩不住亡国的悲凉。

次日清晨,扬州文化中心,团队受邀参加公益讲座。

会场挤满市民,墙上投影着大兴善寺遗址的照片,气氛热烈。

董文翊走上讲台,声音洪亮:“隋代佛教奠定了大运河的文化根基,舍利不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龙脉的守护。”

林瑶展示经卷拓片,补充炀帝崇佛的史实,引发台下掌声。

苏婉分享扬州民间传说,提到舍利与水龙的联系,台下市民热议,纷纷表示要参与运河保护。

讲座结束,团队回到古刹,准备下一阶段的挖掘。

夜色中,运河水面平静如镜,但每个人都知道,更大的危机正在逼近。

那抹舍利的光芒,仿佛在召唤,也仿佛在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