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 第485章 验收小组到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林江已经绕着坝体仔细巡查了第三圈。晶莹的露水浸透了他的工鞋,裤脚边缘沾满了草屑和泥土,裤腿上还残留着昨夜雨水的痕迹,但他对此毫不在意,目光始终紧盯着坝体的每一处细节。当第一缕金色的阳光越过坝顶,温柔地照亮坝体正面“新坝”两个鲜红醒目的大字时,远处的土路上传来了汽车引擎的轰鸣声——三辆黑色越野车卷起阵阵尘土,稳稳地停在了工地临时停车场。

走在验收组最前面的是组长陈教授。老人虽已头发花白,却依旧脊背挺直,精神矍铄,手里拎着一个边缘磨得发亮的皮质卷尺,那是常年奔波在工程一线留下的印记。他没有急于和迎上来的工作人员寒暄,径直走到坝体前,先是绕着周边观察片刻,随后蹲下身,伸出手指轻轻敲了敲混凝土表面。沉闷而厚实的“咚咚”声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他忽然抬头看向林江,目光锐利如鹰:“这是几号配比的混凝土?”

“回陈教授,是c30p8抗渗混凝土,水泥选用的是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林江几乎脱口而出,对工程数据烂熟于心。他随即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检测报告,双手递了过去,“这是最近三次混凝土试块的检测报告,龄期28天的抗压强度都稳定在38mpa以上,远超设计标准值。”

陈教授接过报告,指尖在纸页上缓缓滑动,翻页的动作突然停在了某一页。他眉头微蹙,指着其中一项记录问道:“5月20日的抗渗试验,为什么连续做了三次?按照规范,一次合格即可。”

林江的喉头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那段紧绷的记忆再次浮现。那天第三次试验时,他紧盯着渗水高度超过标准0.5mm的试块,尽管实验室人员解释可能是偶然误差,但他坚持要求重做两组。“陈教授,第一次的试块养护环境湿度未达到标准要求,可能影响试验结果。”他如实禀报,同时从口袋里掏出一本泛黄的温湿度记录表,“这是修正养护方案后的完整日志,后面两次试验结果均符合抗渗标准。”

实地检查从坝基开始。陈教授手持皮尺,在昏暗的基础廊道里拉出长长的一道线,卷尺末端悬着的铅锤在应急灯的照射下微微晃动,划出一道稳定的弧线。“这里的沉降观测点数据,是每天都记录吗?”他忽然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廊道壁上的观测标识上。

“陈教授,我们实行的是每两小时记录一次,24小时不间断监测。”林江立刻打开手机,调出加密的沉降监测系统App。屏幕上跳动的蓝色曲线平稳有序,数据显示坝体最大沉降量仅为0.3mm,远低于规范要求的1mm限值。他忽然想起那些在观测房熬过的通宵,监控屏幕的冷蓝光映着他和助手小李布满血丝的眼睛,两人轮流盯着数据变化,生怕错过任何一丝异常。

一行人走到坝体中部的伸缩缝处,一位年轻的验收专家忽然指着接缝处的止水带,语气带着几分疑惑:“这里的橡胶止水带,好像有点歪。”林江立刻凑上前仔细查看,果然发现止水带边缘有大约2mm的偏移痕迹。他瞬间想起铺设止水带那天的暴雨,当时工人老张为了赶在大雨来临前完成作业,接缝处没有严格按照规程压实固定。后来他发现问题后,带着老张跪在泥泞的工地上,用特制的夹紧工具一点点将止水带归位校正,冰冷的雨水混着额头的汗水流进眼睛里,涩得让人睁不开眼,却丝毫不敢松懈。

“陈教授,各位专家,这是后期修补后的痕迹。”林江蹲下身,指着接缝两侧均匀清晰的压痕解释道,“发现问题后,我们用专用夹具将止水带固定了整整72小时,确保位置精准、贴合紧密。这是当时的旁站监理记录,上面不仅有详细的时间节点,还有夹具压力的实时读数。”他翻开随身携带的旁站日志,密密麻麻的记录清晰地呈现着整改全过程。

中午在工地食堂用餐时,简单的两荤一素摆在桌上,陈教授忽然放下筷子,看向林江问道:“我来之前听说,你们这工程中途停过工?”

林江扒着米饭的手猛地一顿,筷子停在半空。那段艰难的经历再次涌上心头——那是六月中旬,他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某批次钢筋的力学性能检测不合格,尽管投资商多次施压,警告停工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他还是毅然下令全面停工。当时施工队的老王红着眼眶冲他怒吼:“林江!你知道停工一天我们要损失多少钱吗?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他没有争辩,只是默默守在钢筋堆场,寸步不离,直到所有不合格的钢筋被全部清运出场,才允许工程重新开工。

“是的,停了七天。”林江放下筷子,神情坚定地从包里掏出一份《停工整改报告》,附件里不仅有详细的整改方案,甚至还附有不合格钢筋的现场销毁视频,“后来重新进场的这批钢筋,经过严格检测,屈服强度比设计值高出了15%,完全符合工程要求。”

下午的资料审核在临时会议室里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当陈教授翻到《监理通知单》第37号时,紧绷的脸上忽然露出了一丝笑容,打趣道:“这张整改通知单上,你一天之内签了三次字?倒是少见。”林江看着那张熟悉的单子,记忆瞬间回到那天——那是关于模板垂直度的整改,第一次检查时偏差达到1.2cm,不符合要求;第二次复查,偏差缩小到0.8cm,他依旧不满意;直到第三次检查,偏差控制在0.3cm的允许范围内,才最终签字通过。他记得那天自己在烈日下站了六个小时,顶着近四十度的高温,看着工人用千斤顶一点点仔细调校模板,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不断往下滴,在脚下的地面上积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水洼。

资料审核结束时,夕阳的余晖正斜照在坝体的导流孔上,金色的光斑在会议室的地板上缓缓移动。陈教授合上最后一份文件,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忽然抬头问林江:“林工,以你的经验和对这个工程的了解,你觉得这坝能挺多少年?”

林江望向窗外,暮色渐浓,坝体在夕阳的余晖中泛着沉稳的青灰色光芒。无数个在工地上度过的日夜涌上心头:暴雨中,他举着手电筒检查防渗体时晃动的光柱;寒夜里,他裹着厚重的大衣守在温度计旁监测混凝土温度的身影;整改会上,为了坚守质量标准,与施工队拍着桌子争执的场景……

“至少五十年。”他说这话时,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眼神里满是对工程的自信与责任,“如果后续维护得当,做好定期检修和保养,它挺立更久的时间也完全有可能。”

陈教授没有立刻回应,只是将那份被翻得起毛边的《监理规划》小心翼翼地放进文件袋里。走出会议室时,他忽然停下脚步,拍了拍林江的肩膀,语气里带着一丝认可:“明天的实地检查,我想重点看看你们的混凝土试块养护室,细节里见真章。”

夜空渐渐暗了下来,星星一颗颗点亮了黑色的天幕。林江独自站在坝顶,晚风拂过脸颊,带来阵阵清凉。手机忽然震动起来——是资料员小王发来的消息:“林监理,验收组的车还没走呢,我刚路过临时会议室,看到陈教授正带着几位专家在看我们的整改影像资料!”他抬头望去,临时会议室的灯还亮着,温暖的灯光透过窗户,在漆黑的坝体上投下一道长长的光带,宛如一条流淌的银色河流,照亮了夜色,也照亮了这座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