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夫回到京市后,就住在之前的四合院里,离学校不算远。
宋嘉第二天一早找过去,却发现院门落了锁。
她拿出叶老给的备用钥匙开门进去,只见堂屋桌上放着封信。
字迹龙飞凤舞:“丫头,老夫回奉池县瞧瞧,林冬生那小子毛躁,周红卫又太老实,别把我的医馆折腾黄了。开学前准回,勿念。”
宋嘉捏着信纸失笑,只能转身回去。
下午,沈望川收拾好东西,带着宋嘉和两小只往军校赶。
他这几个月被宋嘉的考研冲刺 “冷落” 得厉害。
一个月能见上一面都不错。
好不容易考完了,她又回了趟沈阳,现在趁着暑假宋嘉没事,他只想把她圈在身边。
宋嘉原本也想暑假带着两个娃好好玩一玩,顺便练习一下异能。
军校后面那片后山环境不错,正合适,便欣然跟着去了。
到了军校宿舍,沈望川又让人弄了一张一米二的小床放在房间里,给安安和岁岁睡。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平静又充实。
宋嘉每天教两小只一些简单的算术和拼音,认几个字。
小家伙们学得认真,尤其是安安,总能举一反三。
岁岁虽然调皮些,但在哥哥的带动下,也学得有模有样。
学累了,就带他们去后山放松。
两小只在小溪边练习异能,宋嘉就在旁边放风。
偶尔抓只野兔或野鸡,架起火堆烤着吃,香味能飘出老远,引得两小只围着她转个不停。
到了蔺志洋要复诊的时间,宋嘉便带着两小只回槐花胡同。
经过这段时间的治疗,蔺志洋的病情虽然没有彻底好转,但也稳定住了,不再恶化,发热和疼痛的症状减轻了不少,脸上也有了点血色。
蔺老和陈默看在眼里,对宋嘉越发感激。
趁着这段时间有空,宋嘉还让沈望川想办法搞到了洗衣机、电冰箱和彩电的指标。
当这几个大件被搬回家时,安安和岁岁兴奋得围着转了好几圈。
“妈妈,这个大箱子是什么呀?” 岁岁指着电冰箱,好奇地问。
“这是电冰箱,可以把东西冰起来,夏天就能吃到凉丝丝的西瓜了。” 宋嘉笑着解释。
洗衣机宋嘉也没要半自动的那种,嫌麻烦。
直接一步到位,搞了个批条,去友谊商店买了西门子的全自动洗衣机。
还挺贵,一台就要二千六,不过也不是消费不起。
家里还装了电话。
宋嘉特意给宋父宋母、大伯、秦素芝他们都挨个打了个电话,告诉他们电话号码,让她们想自己了就打电话过来。
在跟宋思柏通话时,还收获了一个喜讯:大伯即将调任羊城军区,是往上升了,估计就在这个月内完成调动。
沈望川虽然仍是正团级,但最近也获得了职级晋升,月薪从146元涨到了161元。
8月上旬,研究生录取名单如期公布。
宋嘉毫无悬念地位列其中,紧跟其后的还有二十五个名字。
与她一同录取的还有二十五名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优秀医生。
这些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医学精英,个个都带着扎实的临床经验和专业功底。
名单上明确标注了导师分配。
宋嘉被分到了陆老教授门下,叶大夫也带了五个研究生。
陆教授门下这届带了五个学生,他本人除了教学,还在研究所主持重要项目,平时忙得不得了。
但即便如此,他仍坚持亲自带教。
用他的话说:“个人成果再突出,也不如为国家培养出十个、百个能挑大梁的人才实在。”
开学报到那天,宋嘉拎着档案袋直接去了陆老教授的办公室。
陆老教授刚从研究所回来,见她进来,头也不抬地指了指办公桌前的椅子:“先坐,等人齐。”
宋嘉点头,没坐,只是站在一旁等着。
没多久,其他四个人陆续到了。
“陆教授好!”
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男人率先敬礼,嗓门洪亮,“我叫赵磊,来自解放军 301 医院,之前在骨科待了六年。”
其他几个学生见状,也纷纷跟着做起了自我介绍。
“老师好,我叫关晓曼,来自川省医学院附属医院,之前跟着我们院长做肿瘤药理研究,发表过两篇相关论文。”
说话的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女生,梳着齐耳短发,戴一副细框眼镜,气质温婉又干练。
“我叫焦天成,从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来的,主攻心血管内科。” 第三个男生推了推眼镜。
最后是个小个子女生,脸颊还有点婴儿肥,“老师好,我叫林薇薇,来自粤省第一人民医院。我爷爷是当地的老中医,我跟着他学了十二年,这次想系统学一下中西医结合治疗。”
等所有人说完,宋嘉才开口:“我叫宋嘉,是本校升上来的,之前在军区医院待过两年。”
陆老教授点点头,把一摞课程表分到每个人手里:“你们五个背景不同,正好能互补。这学期以基础课为主,《医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临床流行病学》是必修课。”
他顿了顿,“英语和政治是全校统考,必须过线。剩下的选修课你们自己选,但我建议至少选一门科研方法课。”
“你们不光是医生,将来还要做研究,得学会把临床问题变成科研课题。”
赵磊忍不住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上临床?”
“这学期不用。” 陆老教授摆摆手,“研究所那边有个关于心肌梗死的攻关项目,我得盯到下个月。每周四下午我会过来,你们把一周的学习心得整理好,到时候来汇报。”
他看了眼手表,起身拿起白大褂,“我那边还有会,先走了。你们几个互相熟悉下,下午去教务处领教材。”
老教授走得干脆,留下五人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