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白话三国志 > 第21章 三嗣主传(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永安七年(公元 264 年)春正月,孙休下令大赦天下。二月,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领部众围攻蜀国巴东守将罗宪。

夏四月,魏国新归附的将领王稚带领军队从海路攻入句章,抢掠当地官吏和百姓的财物,还掳走了二百多名男女。吴国将军孙越在半路截击,缴获了一艘船,抓获了三十人。

秋七月,一群海贼攻破海盐县,杀了司盐校尉骆秀。孙休派中书郎刘川从庐陵调兵平乱。豫章百姓张节等人趁机作乱,聚集了一万多人。魏国派将军胡烈率领二万步兵骑兵侵犯西陵,目的是救援罗宪,陆抗等人只好率军撤退。朝廷又从交州分出一部分地区设立广州。

壬午日,再次大赦天下。癸未日,孙休去世,年仅三十岁,谥号景皇帝。(《江表传》记载:孙休病重时,已经说不出话,就亲手写下诏书召丞相濮阳兴入宫,让儿子孙{雨单}出来拜见他。孙休拉着濮阳兴的手臂,指着孙{雨单}把他托付给濮阳兴。)

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吴景帝孙休时期,守将在广陵挖掘各家坟墓,取来棺材板用来修筑城墙,毁坏的坟墓非常多。后来又挖开一座大墓,里面有多层楼阁,门窗都能绕着轴转动开关,四周还有可供车马通行的小道,高度足够骑马。墓里还铸了几十个铜人,都有五尺高,戴着大帽子,穿着红衣服,手持宝剑排列在灵座两侧,铜人背后的石壁上都刻着字,有的写着殿中将军,有的写着侍郎、常侍,看起来像是公主的坟墓。打开棺材,里面有一具尸体,头发已经花白,衣帽却很鲜艳,脸色身体就像活人一样。棺材里铺着一尺多厚的云母,用三十枚白玉璧垫着尸体。士兵们一起把尸体抬出来,靠在墓壁上。有一块一尺多长的玉,形状像冬瓜,从死人怀里掉出来落在地上。尸体的两耳和鼻孔里,都有枣子大小的黄金,这就是用器物保护骸骨而使尸体不腐烂的效果。

孙皓,字元宗,是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还有一个名字叫彭祖,字皓宗。孙休即位后,封孙皓为乌程侯,让他去封国。西湖百姓景养给孙皓相面,说他将来会大富大贵,孙皓心里暗暗高兴,却不敢表露出来。

孙休去世后,当时蜀国刚刚灭亡,交址又发生叛乱,国内人心惶惶,大臣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年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以前担任乌程县令,和孙皓关系很好,他称赞孙皓有才能、有见识、做事果断,和长沙桓王孙策是同一类人,而且还很好学,遵守法度,多次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濮阳兴、张布劝说孙休的妃子朱太后,想立孙皓为继承人。朱太后说:“我一个寡妇,哪里懂得国家大事,只要对吴国有利,能保住宗庙就行了。” 于是就迎接孙皓即位,当时孙皓二十三岁。他改了年号,大赦天下。这一年,正是魏国的咸熙元年(公元 264 年)。

元兴元年(公元 264 年)八月,孙皓任命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授侍中,其他官员的升官和赏赐,都和以前一样。

九月,孙皓把朱太后贬为景皇后,追谥父亲孙和为文皇帝,尊奉母亲何为太后。

十月,封孙休的太子孙л为豫章王,次子为汝南王,三子为梁王,四子为陈王,立滕氏为皇后。(《江表传》记载:孙皓刚即位时,发布了宽厚的诏书,体恤士兵百姓,打开粮仓,救济贫困的人,放出宫女嫁给没有妻子的人,把苑囿里干扰百姓的禽兽都放了。当时人们都一致称赞他是贤明的君主。)

可孙皓一旦得势,就变得粗暴骄横,忌讳特别多,还好酒好色,让朝廷上下大失所望。濮阳兴、张布心里都很后悔。有人在孙皓面前诬陷濮阳兴、张布,十一月,孙皓就杀了他们。

十二月,孙休被安葬在定陵。孙皓封皇后的父亲滕牧为高密侯。(《吴历》记载:滕牧本来叫滕密,为了避丁密的讳,改名叫滕牧,丁密也为了避滕牧的讳,改名叫丁固。)孙皓的舅舅何洪等三人都被封为列侯。

这一年,魏国派太守到交址郡上任。晋文帝担任魏国相国时,派以前在吴国寿春城投降的将领徐绍、孙彧带着书信出使吴国,陈述局势的利害,来开导孙皓。(《汉晋春秋》记载了晋文帝给孙皓的信:“圣人说有了君臣之后才有上下礼仪,所以大国必须爱护小国,小国必须侍奉大国,这样上下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各得其所。到了末世,纯粹的道德已经败坏,人们不惜残害百姓的性命,在天下争夺霸权,违背礼义的根本道理,这是有仁德的人不会做的。现在魏国君主圣明,恩泽遍布天下,我担任宰相,肩负国家重任。只是华夏分裂,各地割据,六十多年来,战争不断,没有一年不打仗,尸骨遍野,百姓困苦不安,我常常为此痛心,夜不能寐。想要停止战争,推行仁政,为百姓谋求安宁,所以分兵征讨,平定了蜀汉,不到一年,就大获全胜。当时的猛将谋士、朝廷官员,都认为应该顺应天时,凭借已经出征的军队和战胜敌人的气势,调转矛头向东,进攻吴国。水军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陆军向南进军,夺取四郡,再加上从成都缴获的武器,从巴汉运来的粮食,然后派中军整装待发,三路大军会合,不用多久,就能平定江南,使南方归顺。但朝廷考虑到讨伐蜀国的行动,虽然有平定叛乱的功劳,也为蜀地百姓遭受的苦难而痛心,在绵竹作战时,从元帅到士兵都被斩杀,尸体遍地,血流成河。之前的战事已经让人追悔不已,更何况再发动战争呢?所以才撤军休整,希望能和吴国一起保全百姓的性命。衡量实力和形势,考察物资和险阻,远看古代国家兴亡的道理,近看西蜀安危的教训,发扬仁德保全国家,远离危险顺应时势,委屈自己来安定天下,这是仁人智者的崇高追求;身处险境却贪图安逸,败坏道德导致国家灭亡,而不被后世称赞,这不是明智的人该做的。现在朝廷派徐绍、孙彧送信表达心意,如果您能认真考虑,改变计划,两国结好停战,合为一家,善待吴地百姓,惠及中原,难道不是很好吗?这是我真心的愿望,希望您能接受。如果您不答应,那么天下终将统一,即使再动刀兵,也是不得已的事。”)

甘露元年(公元 265 年)三月,孙皓派使者跟着徐绍、孙彧去回复晋文帝,信里写道:“知道您凭着盖世才能,身居宰相要职,在引导教化方面,付出的辛劳真是到了极点。我没什么德行,却继承了皇位,一心想和贤能的人一起治理天下,可因为相隔遥远没能有机会,您的好意我真切感受到了,心里十分感激。现在派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弘璆去表达我的诚意。”

(《江表传》里说:孙皓的信开头结尾都用白字,自称名字却不写姓氏。《吴录》记载:纪陟字子上,是丹杨人。起初担任中书郎,孙峻派他去责问南阳王孙和,让孙和自行了断。纪陟暗中让孙和据理力争,孙峻很生气。纪陟害怕,就闭门不出。孙休在位时,纪陟的父亲纪亮是尚书令,纪陟是中书令,每次朝会,皇上下诏用屏风把他们的座位隔开。后来纪陟出任豫章太守。干宝《晋纪》说:纪陟、弘璆奉命出使魏国,进入魏国境内就询问人家的忌讳,进入都城就了解当地的风俗。寿春将领王布让他们观看骑马射箭,过后问他们:“吴国的君子也能做到这个吗?” 纪陟说:“这是军人骑士操练的本事,士大夫君子不会做这个。” 王布十分惭愧。到了洛阳,魏帝接见他们,派侍从问:“来的时候吴王怎么样?” 纪陟回答:“来的时候皇帝临朝,百官陪同,饮食安好。” 晋文王设宴招待他们,百官都在场,让侍从介绍说:“这位是安乐公刘禅,那位是匈奴单于。” 纪陟说:“西蜀君主失去国土,受到君王礼遇,地位和三代时的诸侯一样,没有不感激您的恩德的;匈奴是边塞难以驾驭的国家,君王能安抚他们,让他们在座,这实在是威望和恩德传播得很远啊。” 又问:“吴国的防御设施有多少?” 纪陟回答:“从西陵到江都,有五千七百里。” 又问:“路途这么远,很难防守坚固吧?” 纪陟说:“疆界虽然远,但那些必争的险要之地,不过四五处,就像人虽然有八尺高的身体,没有不生病的,防护风寒的地方也只有几处罢了。” 晋文王认为他说得好,用厚礼款待他们。臣松之认为,人有八尺高的身体,没有不生病的,防护风寒的地方难道只有几处吗?用这样的比喻,算不上有才能。如果说就像坚固的城墙,最需要防守的只有四个城门而已。比起纪陟这个回答,不是更好吗!《吴录》说:孙皓因为叔父们和孙和有牵连的,家属都被迁到东冶,只有纪陟因为有秘密旨意,特地封他的儿子纪孚为都亭侯。纪孚的弟弟纪瞻,字思远,在晋朝官至骠骑将军。弘璆是曲阿人,是弘咨的孙子,孙权的外甥。弘璆后来官至中书令、太子少傅。)

徐绍走到濡须,被孙皓召回杀了,他的家属被迁到建安,起因是有人告发徐绍称赞中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