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白话三国志 > 第113章 王楼贺韦华传(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3章 王楼贺韦华传(七)

韦曜已经七十岁了,剩下的日子不多,恳请陛下赦免他的死罪,改成终身流放,让他完成《吴书》的撰写。这样一来,这部书就能永远流传,传给后代子孙。臣恭敬地呈上这封奏疏,叩首百下。”

可孙皓根本不听华核的劝谏,最后还是杀了韦曜,把他的家属流放到零陵郡(今湖南永州附近)。韦曜的儿子韦隆,也很有文学才华。

再说说华核,他字永先,是吴郡武进县(今江苏常州附近)人。最早的时候,他担任上虞县尉、典农都尉,凭着文学才能进入朝廷,担任秘府郎,后来升任中书丞。

蜀国被魏国吞并后,华核赶到皇宫门口,呈上奏疏说:“最近听说敌军像蚂蚁一样聚集,攻向西蜀边境。西蜀地势险要,臣本来以为不会有危险,可后来确实接到陆抗的奏表,说成都已经失守,蜀国君臣流亡在外,国家灭亡了。从前卫国被翟国灭亡,齐桓公帮卫国重建;现在蜀地离咱们这儿路途遥远,没法派兵救援,咱们失去了归附的土地,放弃了进贡的属国。臣虽然像草芥一样卑微,心里却实在不安。

陛下圣明仁厚,恩泽能安抚远方的百姓,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肯定会感到悲痛。臣心里满是忧虑惆怅,恭敬地呈上这封奏疏,让陛下知道情况。”

孙皓即位后,封华核为徐陵亭侯。宝鼎二年(公元 267 年),孙皓要修建新的皇宫,宫殿规模宏大,还用珍珠宝玉装饰,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当时正是盛夏,农忙时节却要征调百姓做工,种地和防守的事都荒废了。华核赶紧上奏疏劝谏:

“臣听说汉文帝的时候,天下太平,秦朝的百姓因为能摆脱残酷的暴政,归顺汉朝的宽厚仁政,都很开心。汉文帝减少徭役、简化法令,和百姓一起开启新的生活,还分封子弟做诸侯王,保卫汉朝。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汉朝的基业像泰山一样稳固,能传千秋万代。

可只有贾谊,觉得当时有三件事值得痛哭流涕,六件事值得深深叹息,还说‘现在的形势,就像把火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自己躺在上面睡觉,火还没烧起来就觉得安全’。后来汉朝发生的变乱,全像贾谊说的那样。臣虽然愚笨,不懂大道理,却私下拿过去的事,对照现在的形势。

贾谊说‘再过几年,诸侯王正值壮年,汉朝派去辅佐他们的太傅、丞相会称病辞职,想靠这样治理天下,就算是尧、舜也没法安定’。现在强大的敌人(西晋)占据了九州的土地,拥有超过一半的百姓,熟悉打仗的战术,凭着长期积累的军事优势,想和咱们争夺天下 —— 这形势就像当年楚汉相争,势不两立,可比汉朝那些淮南王、济北王的威胁大多了。

贾谊觉得该痛哭的事,和现在比起来还算缓和;他说的‘抱火卧薪’的比喻,到现在才真的紧急。大皇帝(孙权)看到前代的情况那样,又看清现在的形势这样,所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积累无数的储备,体恤百姓、减轻繁重徭役,专心培养士兵 —— 因此不管官员大小,都感激皇恩,个个愿意拼命效力。可惜天命还没让吴国统一天下,大皇帝就早早离开人世了。

从那以后,有权势的大臣把持朝政,对上违背天意,对下违背众人的意见,放弃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只追求一时的利益,多次发动战争,把府库里的财物都耗尽了,士兵劳累、百姓困苦,从来没过上安稳日子。现在还活着的人,都是经历战乱留下的幸存者,是饱受苦难的百姓啊!

这导致军事物资空虚匮乏,粮仓里没有足够的粮食,赏赐的布帛,连冬天御寒、夏天遮体都不够,再加上百姓失去产业,家家户户都没法养活自己。可北方的西晋却在囤积粮食、休养百姓,专心盯着东边的咱们,没有其他需要防备的警报。

蜀国本来是咱们西边的屏障,土地险要坚固,加上继承了先主刘备的治理方法,大家都觉得它的防守足够长久,没想到才一个早上,就突然灭亡了。‘唇亡齿寒’,这是古人都害怕的事啊!交州的各个郡,是咱们国家的南方领土,交址、九真两个郡已经失守,日南郡孤立危急,能不能保住还难说;合浦郡以北的地区,百姓都人心惶惶,借着躲避徭役的名义,很多人都叛逃了。可咱们在那里的防守士兵越来越少,威慑力也越来越弱,臣常常担心,随时可能再发生变故。

从前海边的敌人(指山越或其他沿海势力)窥伺东边的郡县,抓了很多逃民,他们熟悉海上航行,凭着往年的经验,没有一天不抢劫骚扰。现在咱们前后都有麻烦,首尾都面临危险,这正是国家的危难时刻啊!实在应该停止修建新宫的工程,先做好防备的计划,鼓励百姓耕种养殖,救济饥饿贫困的人。

臣只怕农忙时节就要过去,春耕播种的时机快要错过,万一将来发生紧急情况,军队还没整顿好。要是放着这些紧急的事不管,全力修建宫殿,突然遇到意外的战乱,就得放弃筑墙的工程,去应对烽火警报的紧急情况,驱赶心怀怨恨的百姓,让他们去面对刀枪的危险 —— 这可是敌人正好能利用的机会啊!就算咱们只是坚守不战,时间一长,军粮也肯定会短缺,还没等和敌人交手,士兵就已经疲惫不堪了。”

“从前商朝的太戊帝在位时,朝堂庭院里突然长出了桑树和谷子(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太戊帝心里害怕,赶紧修养自身品德,最后不祥的征兆消失,商朝也重新兴盛起来。还有宋景公的时候,火星(古代称 “荧惑”,被认为是灾星)停留在心宿(古代星宿名,对应帝王)的位置,宋国人都觉得这是灾祸要来临的迹象,可宋景公听从了乐师和史官的建议,施行仁政,火星最终离开了心宿的位置,宋景公也因此延长了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