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事可大可小,京都府拿不定主意,于是上奏户部,请户部裁决,户部遂呈报太师府。

温客行熟悉官场诸般门道,耐心为杨谦阐述其中利害。

“公子有所不知,这桩案子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暗藏杀机,推动这事的人所谋极大。

京都府尹凌江是个官场老油条,在雒京摸爬滚打这么多年。

鼻子比狗还灵,嗅一下就知道有人煽风点火。

寻常百姓可掀不起这种惊涛骇浪。

我们若将其定性为荒地,背后的人不会善罢甘休,多半还会煽动更多百姓闹事,惹出更大乱子。

我们若将其定性为良田,事情更难收场,那就意味要对这块地补收四年田亩税赋。

老百姓一年到头才收几斤粮食?

一次补收四年,他们怕是要倾家荡产,不造官府的反才怪。

最严重的在于,这类土地并非只有天水镇那一块,很多地方都有,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下官看来,背后黑手的目的根本不在那块地。

不管官府如何定性,他们都有理由借机生事,在雒京附近激起民变,动摇大魏根基。”

快雪楼依水而建,微风徐来,空气极为清凉。

杨谦缓步走到窗口,看着微波涟漪的湖面,很快明白过来:“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急着给这块地定性,而是要先查清背后的黑手是谁,再相机行事,对不对?”

温客行坐在靠椅上,满意的竖起大拇指:“公子聪慧,一点即透。

只要揪出幕后黑手,没人再去煽风点火,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杨谦背靠窗沿,右手不停拍打窗棂,若有所思:“就算揪出幕后黑手,朝廷终究要为这些土地定性。

你刚才说,这样的土地不在少数,朝廷若不能定性,百姓心存疑虑,再也没人敢垦荒。”

温客行低头把玩一个白玉瓷杯,轻轻点头:“公子言之有理。

揪出幕后黑手,当然还是要给这些土地定性。

不知公子怎么看,是该定性为荒地还是良田?”

杨谦态度坚定:“毫无疑问,自然该定性为荒地。

那些土地荒了几十年,是新流民辛辛苦苦开垦的。”

温客行脸色平静,用试探性的语气反问:“如此一来,朝廷就少了七千顷地四年的税赋,这些税赋可以养活很多兵马,公子可否知道?”

杨谦迎着温客行认真的眼神,慷慨陈词:“温大人,我读书不多,但好歹记得几句话。

官不与民争利,朝廷多让一分利,百姓就多一点实惠,朝廷就多一分人心。

若为了区区四年税赋就害苦几千户百姓,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温大人,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这事你不让我表态,我可以当没看见。

既然让我表态,我明明白白告诉你,以后这种土地一律按照垦荒令减免税赋。”

温客行低下头,从水桶舀一勺水,慢慢举到水壶上空,倾斜水瓢,看着清水化作一条水线,流进水壶。

今天奏疏只有六份,杨谦上午批完。

本来想请温客行多拿几份过来,温客行却说今日到此为止,明日再说。

杨谦批的不够尽兴,郁郁寡欢离开快雪楼。

他刚走不久,太师身影忽地出现在快雪楼二楼,只是脸色比以往更显憔悴。

冷凝如同影子,寸步不离左右。

温客行整肃衣衫,迎了上去。

太师走进静室,将杨谦批阅的奏疏翻了一遍,边看边摇头,忍不住冷嘲热讽:“这手字就像一堆喝了半斤酒的蚯蚓,歪歪扭扭,没眼看。”

温客行静静陪侍在旁,此时忽然开口:“公子初次接触政务,于军国大事极为生疏。

但他在政务上见解独到,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利为利,颇有圣贤之风。

单从这一点看,比起那些心中全无百姓、只知鱼肉乡里的纨绔子弟强过千倍万倍。

太师,下臣以为,公子性情大变,此后大有可为。”

太师放下奏疏,慵懒的坐在太师椅上,手指极有韵律的拍打桌沿:“你说的对。

圣人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则众星拱之。

圣人还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掌国之重器,心性最重要。

只要心性不坏,时常以黎民百姓为念,有我精心栽培的文武班底辅佐,就算成不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圣君,至少也能成为守土安民的贤君。”

“君?”

温客行眼中射出一道精光,紧紧盯着太师:“太师莫非下了决心,要由三公子继承大业,再取萧家而代之?”

冷凝坐在茶几旁,自斟自饮,对他们的话恍若不闻。

太师直直看着前方,眼眸似囊括全世界,又似一无所有:“是该提上议程了。

萧家气数已尽,杨家如日中天,没必要留着他们当门面。

冷凝,客行,老夫的时间不多了,按年前计划赶紧行动吧。”

温客行肥胖身子抖了一下,笑意不加掩饰。

冷凝端起茶,轻轻应了一声,表情就像他的姓氏一样冷。

次日,也就是大魏章武三十五年三月初十。

每旬一次的大朝会。

御史台五十余名御史联名上奏。

“废太子萧承意谋害太师,伏诛三年,储君之位空悬。

陛下年事已高,当以江山社稷为重,从诸皇子中择一贤者立为储君,以安国本,定亿兆黎庶之心。

诸皇子当遵循祖制,加封王爵,以地封之,赴外就藩。”

太师以御史所奏甚合天道祖制,盛赞“二皇子承礼孝悌守礼,谦恭仁厚,博学睿智,堪为众皇子之楷模,有人君之器宇”,当立为储君太子。

众臣应声附和,公推二皇子萧承礼为太子。

皇帝陛下萧元鹰见满朝文武盛意拳拳,却之不恭,遂从谏如流,当朝宣布立二皇子萧承礼为储君皇太子,另择良辰吉日举办储君册封大典。

同日,在太师授意下,皇帝陛下封已成年的四位皇子为王爵。

三皇子萧承敬为晋王,封地河东道大同府。

四皇子萧承仁为秦王,封地关内道灵台府。

五皇子萧承恪为楚王,封地河南道临颍府。

六皇子萧承义为齐王,封地山东道临淄府。

诸位王爷当日册封,次日离京去外就藩。

消息震动雒京。

萧家皇子又惊又喜,猜不透太师杨镇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不过能够拿到王爵封地,总归是梦寐以求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