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 > 第1115章 继续追踪,小组紧盯目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15章 继续追踪,小组紧盯目标

屏幕右下角的私信提示还在闪烁,林晚的手指已经划过验证界面。加密链接自动跳转,一组经纬坐标和时间戳出现在主控台侧屏。她没出声,直接调取卫星影像系统,将坐标嵌入追踪模块。

过去四十八小时内,那片废弃工业园区只有一辆无标识冷藏货车进出。深夜两点十七分驶入,四点零三分离开,路线避开了所有城市主干道监控节点。车体轮廓显示装载量不大,但车厢有独立供电线路,热成像捕捉到持续低温反应。

她立刻接通调查小组频道。画面里是三人轮流值守的观测车内部,背景音夹杂着风声与设备低鸣。

“记住,不接触,不靠近。”林晚声音平稳,“你们现在以商务考察名义登记入境,活动范围控制在工业区外围三公里内。目标车辆通信频段必须抓到,行驶规律记录不少于三次。”

“明白。”前方传来压低的声音,“我们刚拿到当地临时通行许可,今晚会尝试靠近卸货点外围。”

通讯切断后,林晚盯着大屏上的轨迹回放。货车两次变道都发生在信号盲区,且每次转弯前都有短暂停车。这不是司机习惯,更像是确认周围环境安全。

她闭了闭眼,指尖抵住太阳穴。头痛尚未完全消退,但她知道现在不能停。今天“心灵洞察之镜”还没用过,还剩一次机会。她没打算用在别人身上,而是留着应对突发判断。

六小时后,调查小组传回第一轮数据。便携式扫描仪捕获到货车使用的加密通信协议,虽未能破解内容,但频率特征已被记录。与此同时,无人机在低空云层下完成一次巡航,热成像拍到了装卸过程——两名穿防护服的人员从仓库搬运箱体上车,全程佩戴面罩。

“他们对货物有防护措施。”林晚低声自语,“不是普通物流。”

第二轮追踪在次日夜间展开。天气突变,暴雨导致红外摄像头失效。调查小组启用备用方案,将无人机降至离地十五米,依靠微光成像缓慢推进。就在货车驶出园区瞬间,设备捕捉到一段异常信号——短促的电磁脉冲,持续不到两秒,覆盖半径约八十米。

林晚放大那段波形图。脉冲强度不足以干扰大型设备,但足以清除一定范围内监控存储中的关键帧数据。这种技术常用于规避交通稽查或边境检查。

她坐直身体,重新调出三次运输的时间节点。每次出发前十分钟,都会有一次类似的脉冲释放。不是巧合,是标准操作流程。

“这不是运输,是转移。”她在记录板上写下结论,“高敏物资,周期性移动,路径规避监控,配套清除痕迹机制。对方在维持某种隐秘运转。”

她再次连线调查小组。视频接通时,其中一名成员正擦拭镜头上的水雾,另两人在核对地图标记点。

林晚凝视屏幕中传回的画面,集中精神。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这一次,她没有锁定任何一人的眼睛,而是将感知集中在自己的意识边缘。能力作用于自身时,并非读取思想,而是让思维进入一种高度清晰的状态——杂念被剥离,注意力如刀锋般锐利。她看到的是信息之间的连接线:脉冲信号、冷藏温度、防护服等级、路线间隔时间……

这些碎片在脑海中自动归类,最终指向一个可能性:这辆车运送的不是设备,也不是资料,而是需要特定环境保存的活性样本或精密元件。而那个仓库,极可能是中转站,而非终点。

“继续盯。”她收回心神,语气沉稳,“重点记录每次脉冲前后五分钟内的周边动态,包括行人、车辆、电力波动。另外,查一下最近三个月该区域停电记录,看是否与运输时间吻合。”

“已经在做了。”前方回应,“昨晚我们发现,每次货车进出前后,附近两个变电站都会出现短暂负荷波动,像是启动了额外供电系统。”

林晚眼神微动。这意味着仓库内部有高耗能设备在配合运输作业。她迅速调出能源数据库,比对同类负荷模式。结果跳出几条相似记录,均关联到生物实验室或精密制造车间的运行特征。

她把这几条信息并列展示在主屏左侧,右手在键盘上敲击,建立初步模型。三条高频路线逐渐成形:一条沿国道南下,经两个收费站抵达港口;一条穿越山区隧道,通往内陆某开发区;第三条则绕行城郊环线,终点指向一处未注册的仓储集群。

系统自动标注交汇点——那个隐蔽仓库。

“它不是终点。”林晚轻声说,“但它连着所有路。”

她打开通讯日志,翻看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汇报细节。调查小组提到,仓库外围设有移动式雷达干扰装置,说明对方具备反侦察能力。但他们忽略了一个细节:每次货车离开后,仓库门口的地面积水恢复速度不同。

第一次,水渍在两小时内蒸发殆尽;第二次,残留痕迹持续超过五小时;第三次,地面甚至出现了轻微结霜现象。

温控差异。

说明每次作业后的设备运行状态不一样。可能是因为任务强度变化,也可能是因为内部结构分区运作。

她立即下令:“调整无人机飞行高度,下次巡航时重点扫描仓库顶部通风口和电缆接入位置。我要知道电力输入走向。”

“收到。”调查小组回复,“预计下次运输在三十小时后,我们会提前布控。”

林晚关闭通话窗口,转身走到主控台另一侧。她将三条路线打印出来,铺在操作台上,用红笔圈出几个关键节点。她的手指停留在港口路线的最后一个收费站上。

那里,是唯一一个需要人工核查证件的关卡。

如果对方能顺利通过,说明他们拥有合法通行文件,甚至是内部授权。如果是伪造证件,则意味着他们在执法系统中有渗透渠道。

她拿起笔,在旁边写下“证件来源”四个字。

就在这时,终端弹出新提示:境外Ip再次访问h5页面,这次停留时间更长,下载了完整的技术白皮书摘要。同一时间段,社交媒体上关于“真实声音”系列的讨论热度小幅回升,新增几条看似普通但提问极为专业的评论。

林晚扫了一眼,没有深究。那些问题虽然精准,但属于可公开解答范畴。她现在注意力全在运输线上。

她重新坐回指挥位,调出调查小组最新上传的热力图。仓库周边二十四小时人流密度极低,唯有运输前后一小时,出现短暂信号聚集——应该是工作人员进出。

她放大那个时段的卫星图像,逐帧查看。

一辆黑色电瓶车从侧门驶出,骑车人穿着普通工装,但下车时动作僵硬,左手始终贴在腹部位置。他走进百米外的小餐馆,坐下后第一时间环顾四周,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小装置放在桌角。

林晚暂停画面,拉近细节。

那是微型信号屏蔽器,民用型号,但经过改装,功率超出标准三倍以上。

一个普通工人,随身携带强化版反监听设备。

她的眼神沉了下来。

这不是普通的物流团队。这是一个武装到细节的隐秘行动单元。

她按下内部通讯键:“把这个人所有活动轨迹调出来,从过去一个月开始。我要知道他见了谁,去了哪里,用了哪些网络。”

“马上处理。”技术人员回应。

林晚靠向椅背,手指仍在轻轻敲打桌面。三条红色路线静静躺在大屏上,像三条蛰伏的蛇。她知道,只要再往前一步,就能摸到对方真正的命脉。

但她也清楚,现在还不能动。

“再跟一次。”她低声说,“等他们带我们去看最后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