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平凡躯壳下的呐喊 > 第420章 今天活儿干的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邱家屿9#楼的工地上已腾起一片淡淡的烟尘。陈景辰踩着露水打湿的跳板,一步步登上尚未封顶的楼板。脚下的钢筋网片带着清晨的凉意,透过薄薄的鞋底沁上来,让他下意识地收紧了脚踝。远处的塔吊在晨雾中露出半截塔身,像个沉默的巨人,吊臂偶尔转动,带起一阵风,吹得周围的安全网簌簌作响。

今天要搭设三层的脚手架,这是主体施工的关键一步,也是安全风险极高的环节。陈景辰扶着临时防护栏,低头看向地面——工人们正扛着钢管往楼里走,身影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群忙碌的蚂蚁。他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指尖划过昨天记下的交底要点,眉头微微蹙起:脚手架的立杆间距、扫地杆设置、连墙件位置……每一个数据都像一根弦,得绷紧了才行。

“陈工,早啊。”一个清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陈景辰转过身,见郑丽华正提着安全帽往这边走,蓝色的工作服袖口沾着点水泥渍,显然是刚从别的作业面过来。她脸上带着点赶路的薄红,笑着扬了扬手里的文件夹:“刚去材料区核对了钢管型号,都按要求备齐了。”

陈景辰接过文件夹翻了两页,指尖在“壁厚3.6mm”的字样上顿了顿:“昨天看样品还行,等下搭设前再抽几根测测,别马虎。”郑丽华点点头,视线扫过楼板边缘的预留洞口,那里用红白相间的警示带围着,风一吹就晃悠。她伸手把警示带系得更紧些,轻声道:“昨天跟木工交代过,今天必须把洞口盖板铺上,你放心。”

两人并肩站在楼板边缘,晨雾渐渐散去,阳光像融化的金子,一点点漫过对面的教学楼顶。脚手架搭设区域的地面上,钢管、扣件、脚手板已经码成了整齐的小山,架子工们正三三两两地往这边聚拢。他们大多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有人蹲在地上抽着烟,有人用砂纸打磨着钢管接口的毛刺,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山歌。

“人差不多齐了,开始吧。”陈景辰从帆布包里拿出班前安全教育表和安全技术交底资料,纸张在风中微微发颤。郑丽华清了清嗓子,朝着工人那边喊了一声:“各位师傅,过来签个字,咱们先把今天的安全要点念叨念叨。”

工人们陆陆续续围拢过来,郑丽华把资料递过去,有人从口袋里摸出笔,在裤腿上蹭了蹭才签字。轮到一个年轻的架子工时,他盯着表格上的“作业中严禁抛掷物料”愣了愣,挠挠头问:“郑工,这钢管这么沉,不扔咋递上去?”他旁边的老架子工拍了他一把:“傻小子,没听过‘传递绳’?陈工上次不还教过咱们咋用?”

陈景辰笑着补充:“小李是新来的吧?等下我让材料员给你找根尼龙绳,一头系在手腕上,一头拴钢管,既省劲又安全。”小李脸一红,赶紧在表格上签了字,笔尖在纸上顿出个小小的墨点。

所有人签完字,郑丽华把资料收起来,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脚手架搭设示意图,用石块压在地上。图纸上的立杆用红笔标了重点,连墙件的位置画得密密麻麻。她蹲下身,指尖沿着立杆的线条滑动:“今天搭的是落地式脚手架,高度12米,咱们分三段搭,每段4米,验收合格了再往上走。”

蹲在前排的老架子工王师傅抽着烟,眯眼瞅着图纸:“郑工,这立杆间距1.5米,比上次密了20公分,是不是太费料了?”郑丽华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温和却坚定:“王师傅,您干这行三十年了,知道‘省啥别省安全’的理。这段是悬挑阳台下方,荷载比别处大,间距必须缩,不然我这心里不踏实。”

王师傅把烟蒂摁在地上,咧嘴笑了:“你这丫头,比我们家老婆子还能念叨。行,听你的。”周围的工人都笑了起来,郑丽华也跟着笑,眼角的细纹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念叨是为大家好。上个月邻县工地脚手架塌了,就是因为立杆间距超了标,咱们可不能学那糊涂账。”

她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视线扫过每个人的安全帽:“还有安全带,等下上架子前都检查检查,卡扣坏了的赶紧去换。王师傅,您那安全带是不是该换了?上次看卡扣有点松。”王师傅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安全带,嘿嘿笑:“早换了,昨天刚领的新的,红颜色,喜庆。”

郑丽华讲完,陈景辰往前走了两步,晨光落在他的安全帽上,反射出细碎的光。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翻开里面记着的事故案例:“前阵子看新闻,有个工地搭脚手架,脚手板没固定牢,一个师傅踩上去滑了,从三楼摔下来,断了三根肋骨。”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风从楼板的缝隙里钻上来,带着点凉意。陈景辰的指尖在“脚手板探头长度超15cm”的字样上停了停:“等下铺脚手板,两端必须用铁丝绑牢,探出横杆的部分不能超过15公分。王师傅,您带徒弟的时候多盯着点,别让年轻人图省事。”

王师傅重重点头:“放心吧陈工,我徒弟要是敢糊弄,我先给他一钢管。”这话逗得大家又笑了,气氛却比刚才严肃了许多。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工人举手:“陈工,等下搭设到二楼,连墙件得固定在框架柱上,可柱子还没拆模,咋弄?”

陈景辰走到框架柱旁,用手敲了敲模板:“木工说了,等下拆这两根柱的模板,咱们先把连墙件预埋进去。”他蹲下身,在地上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预埋件要比钢管粗两号,混凝土浇筑前我再来看一遍,保证结实。”

太阳越升越高,晒得人后背发烫。陈景辰把最后一点注意事项讲完,看了看表:“差不多了,大家先去准备,二十分钟后开始搭设。郑工,你去材料区再核一遍扣件数量,我在这儿等着。”

郑丽华刚走没多久,王师傅带着徒弟小李往钢管堆走,小李扛着根钢管,脚步踉跄了一下。陈景辰喊住他:“小李,钢管上的锈没打磨干净,等下扣件拧不紧容易滑丝。”小李赶紧放下钢管,从王师傅手里接过砂纸,蹲在地上慢慢磨。王师傅在一旁叹道:“现在的年轻人,干活毛躁,还是得你们多盯着。”

陈景辰蹲下来,帮着小李扶着钢管:“您当年不也年轻过?我刚上工地时,绑钢筋把箍筋间距弄大了两公分,师傅拿着尺子追了我半个工地。”王师傅哈哈大笑:“那是该追!安全这事儿,就得眼里不揉沙子。”

正说着,郑丽华回来了,手里拿着个游标卡尺:“刚测了几批钢管,壁厚都够,就是部分钢管有点弯,我让材料员拉去校直了。”她抬头看了看天,云朵像似的飘着,“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雷阵雨,咱们争取中午前把第一段搭完,别赶在雨里干活。”

陈景辰点点头,视线落在刚铺好的洞口盖板上,木板上刷着黄黑相间的警示漆,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开始吧,我在这边看着。”

架子工们分散开来,王师傅带着人搭设立杆,小李在一旁递扣件,金属碰撞的“叮当”声此起彼伏。陈景辰站在楼板边缘,眼睛紧紧盯着立杆的垂直度,王师傅每搭好一根,他就用水平仪测一下,嘴里念叨着:“往左偏了半公分,再调调。”

郑丽华在材料区和搭设区之间来回跑,一会儿叮嘱工人戴护目镜,一会儿检查脚手板的厚度。阳光穿过她的发隙,在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蓝色的工作服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陈工,你看这连墙件预埋得行不?”木工老李举着个U型螺栓走过来,螺栓上还沾着点混凝土。陈景辰接过来看了看,螺纹清晰,没有变形:“行,等下浇筑混凝土时记得把螺母拧紧,别露在外面生锈。”老李应着,转身往模板那边走,脚步轻快得像个小伙子。

临近中午,第一段脚手架已经搭到了四米高,立杆笔直,横杆水平,连墙件牢牢固定在框架柱上,像一排整齐的哨兵。王师傅站在脚手板上,往下喊道:“陈工,下来瞅瞅?”

陈景辰顺着爬梯爬上去,脚下的脚手板稳稳当当,没有一丝晃动。他用手推了推立杆,纹丝不动。风从耳边吹过,带着远处小学的下课铃声,清脆得像一串银铃。他低头看向地面,郑丽华正和小李说着什么,小李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手里的传递绳在阳光下闪着光。

“挺好,”陈景辰朝王师傅竖了竖大拇指,“下午搭第二段时,记得在转角处加根斜撑,稳当。”王师傅咧着嘴笑,露出两排整齐的牙:“放心,忘不了。”

下到地面时,郑丽华递过来一瓶水,瓶盖已经拧开了。陈景辰喝了两口,看了看表:“快十二点了,先吃饭,下午凉快了再干。”他的视线扫过脚手架,阳光照在钢管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像一条通往云端的阶梯,坚实而温暖。

远处的塔吊又开始转动,吊臂在蓝天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陈景辰想起刚才教育交底时,王师傅说的那句话:“安全这事儿,就得眼里不揉沙子。”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笔记本,上面的字迹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却每一笔都透着认真。或许,所谓安全,就是在这样一句句叮咛、一个个细节里,慢慢织成一张网,护住每一个在工地上奔波的身影。

郑丽华收拾着散落的图纸,风把她的头发吹到脸上,她抬手捋了捋,笑着说:“等下吃完饭,我去买几个西瓜,下午给大家解解暑。”陈景辰点点头,望着脚手架顶端的蓝天,云朵依旧慢悠悠地飘着,像极了故乡夏日的模样。他知道,只要这张安全的网织得够密够牢,每个傍晚收工时,这些忙碌的身影都能平安回到工棚,笑着说一句:“今天活儿干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