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 章:冰融预警(至元四十一年冬?多瑙河沿岸)
腊月廿五起,水工刘河每日辰时率队测多瑙河冰情,队员各持 “测冰三件套”:测冰锤(铁制带刻度,锤落冰面听回声辨虚实)、融水尺(量冰面化水深度)、记事板(实时记录数据)。他站在北岸冰面,呵着白气叮嘱:“测冰要选三处 —— 主航道、浅滩、近岸,数据才准。” 锤击冰面的 “咚咚” 声里,听出冰层从腊月的三尺降至二尺五寸,午后冰面浮现 “融水纹”(网状细缝,化水沿缝渗透),在《冰情日志》批注:“每日融冰寸许,正午化水最多,子夜复冻。”
队员王二在浅滩发现冰下冒泡,刘河立即俯身细察:“这是活水顶冰,开春必是此处先融。” 命人插木杆标记,杆顶系红绸(示危险区)。返回驻地后,他将数据绘成 “冰厚变化曲线”,贴在营房墙上,红线每日下移,如倒计时般提醒众人:“离浮冰出现不远了。” 萧虎巡查时见日志字迹工整,赞:“水文如兵情,细节藏凶险。”
正月初二午后,刘河在北岸巡查时,脚踩冰面突然传来 “咔嚓” 脆响,他俯身细看,一道横向裂缝如银蛇蜿蜒,长逾百丈,宽寸许,能看见冰下暗流涌动。“快插红旗!” 他急喊,队员们立即将带铃铛的红旗插在裂缝两端,每五十步插一面,风过铃响警示往来人畜。刘河用步量裂缝长度,在记事板画简图:“裂缝呈‘人’字形,主缝深不见底,支缝向农田延伸。”
赶回官署报信时,他靴子已渗冰水,冻得脚掌发麻,仍坚持呈上《险情报告》:“此处冰层承压已达极限,开春必先溃裂。” 萧虎见报告标注 “裂缝距河堤仅三十丈”,当即命亲兵带五十人赴现场:“在裂缝处堆石墙标记,严禁人畜靠近,每日增测三次。” 刘河补充:“需派木工备木板,万一裂缝扩大可临时铺桥。” 当晚,裂缝区便立起 “禁行” 木牌,夜巡兵卒每时辰巡查一次,确保无意外。
正月初三,萧虎调集五百人加固河堤,士兵、辅兵与民夫混编分组,采用 “冻土施工法”。刘河先带人用 “冰镩” 凿开三尺冻层,火星溅在冰碴上噼啪响,再以 “撞杆” 将三丈长松木桩砸入冻土(每五尺一根,桩顶齐平)。尤里家丁与汉军兵卒同抬夯锤,喊着汉蒙混搭的号子:“夯土实哟!河堤固哟!保家园哟!” 夯锤起落间,冻土被砸得密不透风,刘河用脚踹木桩:“需入土两丈才稳,开春融冻不歪斜。”
桩间填碎石与 “石灰夯土”(黄土掺石灰水拌匀,防冻裂),刘河持 “水平仪”(木制槽形容器,注水测坡度)校准:“河堤需北高南低,坡度一寸,让融水顺流归河,不淹农田。” 正午日暖,冻土微化,他命人趁此时机加紧夯土:“此刻土黏,夯得更实。” 民夫张老汉挥汗笑道:“往年冰融总淹地,今年有这河堤,踏实!” 半月后筑成三尺高护堤,顶宽丈余可容车马,刘河在堤顶插 “完工旗” 时,指尖冻裂仍难掩笑意。
加固河堤时,汉军带来的 “夯土技巧” 与本地 “冻土经验” 交融:汉军教民夫 “三夯法”(轻夯匀、重夯实、复夯平),民夫则教士兵 “辨土色”(黑土渗水快需多掺石灰,黄土黏性大需晾半干)。尤里家丁初时抬夯不得法,汉军老兵李四示范:“抬要齐,落要狠,脚要稳。” 几番练习后,两队配合默契,夯锤起落如一体。
刘河见俄妇卡佳带着孩童送热粥,粥桶裹着羊皮保温,笑道:“孩子们也来监工?” 卡佳指河堤:“男人筑堤,女人送饭,这是咱的家。” 孩童们帮着捡拾散落的碎石,虽冻得鼻尖通红,仍乐此不疲。萧虎巡查时见此景,命伙房每日加送两锅姜汤:“军民同心,堤才真固。” 安德烈路过工地,见木桩不够,当即命商队卸下运货的松木:“先用我的,算捐给河堤。”
参照白虎城防汛经验,周显与刘河划定 “三级疏散区”:距河一里内为 “必迁区”(含二十户农家、三座渔棚,正月底前迁完),一里至二里为 “预警区”(五十户,备雪橇、干粮待迁),二里外为 “安全区”(设十座安置棚,每棚容二十人)。在各区边界插木牌,用汉蒙俄三语写 “必迁”“预警”“安全”,牌顶挂不同颜色灯笼(红为险,黄为警,绿为安)。
周显带人在迁移路线旁设 “便民点”:饮水站(储煮沸的雪水,陶缸盖麻布防尘)、暖棚(砌火炕,备草药防风寒)、物资处(登记每户人口,发御寒毯)。他对必迁区居民说:“官府给安置棚铺干草,配铁锅,迁过去有热饭吃。” 渔民老瓦舍不得渔棚,周显指着冰裂:“棚子没了能再搭,人没了可回不来。” 老瓦终点头:“听官府的,保命要紧。”
正月初十,周显组织 “汛情撤离演练”,以 “连续急敲铜锣” 为信号。寅时三刻,铜锣声划破晨雾,必迁区居民按 “户为单位,十户一队” 集结,每户携细软(被褥、干粮、常用药),由士兵引导沿红绳标记路线转移。俄妇卡佳扶着瞎眼婆婆,士兵张三帮她背行李,笑道:“跟着红绳走,错不了。” 婆婆摸着红绳念叨:“这绳比路标还准。”
演练中,有孩童贪玩掉队,巡队兵卒发现后立即带回,周显在总结时强调:“每队设‘队尾’,专看老弱孩童,一个都不能少。” 安置棚内,伙房已备好热粥,民夫们铺干草、烧火炕,老瓦喝着粥赞:“比家里还暖和,演练跟真的一样。” 周显记录演练缺陷:“雪橇数量不足,需再备十辆。” 当日便命木工赶制,确保每户有雪橇可用。
军器坊接令赶制 “防汛三件套”:麻袋千条(用粗麻布缝制,袋口缝麻绳方便捆扎)、木筏二十艘(松木板钉制,每艘配木桨两支、救生绳一条)、急救箱三十个(内装艾草、止血粉、夹板、麻布)。坊主按 “先急后缓” 排工期:“先做麻袋,再赶木筏,急救箱最后收尾。” 工匠们昼夜开工,缝麻袋的妇人手指磨出茧,仍念叨:“多缝一个,河堤就多一分险。”
周显带人清点储备:沙土堆(距河堤半里,标 “防汛专用”)、麻绳(每捆五十丈,浸桐油防朽)、防饥饼(青稞面掺盐烤制,每袋十个,可存月余)、御寒毯(羊毛与麻混纺,厚实保暖)。他特别检查急救箱,见每箱都有 “用药说明”(汉蒙俄三语),赞:“想得周全。” 安德烈捐出商铺囤积的麻绳:“商市靠河堤护着,我岂能旁观?” 周显在《物资册》记下:“安德烈捐麻绳二十捆,折银五两。”
防汛物资按 “就近就便” 原则存放:麻袋与沙土堆在一起(随用随装),木筏系在河堤木桩上(充气羊皮囊备用),急救箱分放暖棚与安置点(贴 “急救” 红标)。每处物资点设 “看守员”,挂 “取用登记册”,注明 “领用人、数量、用途”,周显每日抽查:“不可私用,不可浪费,防汛如打仗,物资即弹药。”
发现有麻袋被鼠咬,立即命人移至高处,垫木板防潮,并重罚看守员:“一点疏忽,溃堤时就缺一个沙袋。” 对易损物资如急救箱,规定 “每三日检查一次”,确保药品干燥、夹板完好。刘河查看木筏时,建议在筏底涂松油:“防渗水,延长使用寿命。” 军器坊照做,木筏浮力果然更稳,萧虎赞:“细节保平安。”
在河堤设五处 “冰情观察哨”,每哨驻兵三人,配望远镜、铜锣、信号旗(绿、黄、红三色),制定《值守规程》:每时辰观察一次,冰面稳定举绿旗,裂缝扩大举黄旗,溃堤危险举红旗;夜间无旗则用烽火(一火示常,二火示警,三火示危)。哨长李三经验丰富,教新兵识别 “溃堤前兆”:“冰面突冒气泡,水流声变急,即是险情信号。”
正月廿八午后,北岸观察哨发现裂缝扩大半寸,立即举黄旗,敲锣两响(示二级预警)。信号沿哨卡接力传递,半个时辰传至虎首堡,萧虎当即增派三十人驰援,命刘河带人铺木板加固裂缝区。李三在哨卡日志记:“黄旗举至酉时,援军到后换绿旗,裂缝暂稳。” 夜间值守时,他点起马灯,灯光在冰面映出光晕,与烽火台的火光遥相呼应,构成昼夜监测网。
为确保汛情信息畅通,建立 “哨卡 — 烽燧 — 官署” 三级传递链:哨卡发现险情,先敲锣示警周边,再发信号给最近烽燧;烽燧接信号后,燃烽火传至虎首堡;官署接报即调兵遣将,全过程不超一个时辰。萧虎在演练时检验联动效率:“从哨卡举旗到官署接报,需控制在半个时辰内。”
正月底某夜,西风骤起,北岸哨卡冰面异响,李三果断举黄旗敲锣,烽燧见信号立即燃烽火(两堆,示二级预警)。萧虎接报披衣起身,命帖木儿带骑兵驰援,自己亲赴官署调物资,半个时辰后援军已抵达裂缝区。刘河检查后赞:“联动及时,裂缝尚未扩大。” 萧虎在《防汛考绩》批注:“哨卡与烽燧协作无间,记一功。” 冰融期的多瑙河沿岸,因这张预警网而暗流涌动却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