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 章:伤兵归营(至元四十一年冬?虎首堡伤兵营)
冬战伤兵经半月急救(止血、缝合、固定),转入康复期。军医李大夫与修士伊万分工协作:李大夫专攻骨伤与冻伤,用 “针灸疗法” 取合谷、足三里等穴缓解疼痛,对骨折士兵采用 “杉木夹板固定法”(夹板裹棉布防压伤,每日检查松紧);伊万则负责调理气血,每日熬制 “黄芪羊肉汤”(羊肉切块与黄芪、枸杞同煮,加生姜去膻),早晚各服一碗。
骑兵王五腿骨粉碎性骨折,李大夫为其复位时额头冒汗,用七根夹板呈放射状固定,叮嘱:“百日之内不可负重。” 伊万每日帮他按摩伤肢肌肉(从脚踝至大腿,防萎缩),还找来《伤科图册》(手绘人体经络图)讲解康复原理。两月后王五竟能拄杖行走,他摸着夹板笑:“李大夫的针、伊万的汤,比神药还灵!” 萧虎巡查时见每人床头挂 “康复进度牌”(红圈标换药时间,蓝线标活动强度),叹道:“治伤如治军,需精细入微。”
伤兵营推行 “汉蒙医术结合法”:蒙古 “放血排毒” 后用汉地 “生肌散”(黄芪、当归研末,加蜂蜜调敷);汉医 “夹板固定” 配合蒙古 “热敷疗法”(羊毛毡浸热水拧干热敷)。步兵赵六左臂箭伤化脓,李大夫先用煮沸的布巾清创(每日两次,用烈酒消毒布巾),伊万则采来草原蒲公英捣汁涂抹:“这草能消炎,比烈酒温和。” 半月后伤口结痂,赵六说:“汉医的规矩严,蒙古的草药灵,合在一起最好。”
药圃专门种植伤科药材:黄芪、当归、蒲公英分区栽种,由修士负责浇灌施肥。李大夫带学徒炮制药材,教他们 “当归切片要薄如纸,黄芪需蜜炙”;伊万则学习辨识草药,在《草药手记》中用俄文标注:“蒲公英开黄花,叶有锯齿,根可治疮。” 两人常因疗法争论,却在救治伤兵时配合默契,士兵们笑:“李大夫的针和伊万的草,缺了谁都不行。”
对失明伤残兵,萧虎请蒙古老牧人传授 “编绳技艺”:用羊毛、麻线编马绳、缰绳,按粗细分等级(粗绳供战马用,细绳供日常)。失明兵张小三初学时常扎手,老牧人教他 “凭触觉辨线”:“羊毛软,麻线糙,捏准了就不会错。” 工坊备着特制木架(固定绳线),张三每日练习四个时辰,一月后编出的马绳竟通过军器坊验收,拿到第一笔工钱时,他摸着铜钱落泪:“俺还能挣钱养娘!”
除编绳外,还训练失明兵的听觉:听马蹄声辨马匹健康(声脆则健,声沉则病),听风声辨天气(呼啸则风大,呜咽则将雪)。萧虎让他们参与 “战马听诊”,张三凭听觉指出一匹战马 “呼吸粗重”,兽医检查后果然发现肺部炎症,赞道:“你这耳朵比我的听诊器还灵!” 失明兵们渐渐找回尊严,编绳时唱着军歌:“眼盲心不盲,编绳也守疆。”
断肢伤残兵入 “学堂速成班”,补学文化课与记账技能。周显请汉文先生教他们 “数字大写”(壹贰叁肆),教算盘 “加法口诀”;帖木儿则教蒙文记账法,用 “○” 标数量,用 “△” 标入库。步兵王二右臂截肢,用左手练字,起初笔杆常掉落,先生用布条将笔绑在他手上:“慢慢来,左手也能写好字。” 三月后他竟能独立记录粮仓出入,在《军需账册》上写下工整的 “收到燕麦十石”。
周显联系商市商铺:“伤残兵记账,工钱由官府补三成,出错由官府担责。” 安德烈的马具铺率先雇佣王二,见他记账清晰(用蒙汉双语标注),赞道:“比我雇的账房还仔细!” 王二每月领工钱后,都要请先生念账册:“俺虽不能打仗,却能让军粮账目清清楚楚,这也是立功。” 断肢兵们在笔墨间找到新价值,学堂里常传出算盘声与读书声。
轻伤兵(如箭伤未伤及筋骨者)转入 “驯马营”,跟着蒙古牧人学照料战马:梳毛、喂料、钉蹄铁、简单疗伤。骑兵李四左臂箭伤未愈,学 “单手驯马”,牧人教他 “用口令代替缰绳”:“‘吁’是停,‘驾’是行,声音要沉。” 他每日天不亮就去马厩,给战马刷毛时轻声说话:“老伙计,等我伤好,咱再一起冲锋。” 一月后能独立遛马,牧人说:“他对马有感情,比老手还细心。”
驯马营设 “战马档案”,记录每匹马的生日、伤病、喜好(如有的马爱啃盐砖,有的马怕惊雷),由轻伤兵负责更新。李四为一匹战马记录:“正月初五,左前蹄轻微跛行,敷草药后好转,喜吃燕麦。” 萧虎查档案时见记录详实,对帖木儿道:“这些兵虽不能冲锋,却把战马养得膘肥体壮,也是大功。” 轻伤兵们说:“马是咱的兄弟,把它们照料好,就等于咱还在战场。”
萧虎制定 “伤兵优抚令”:每月发 “赡养粮” 三斗(比普通兵卒多二斗),含青稞、燕麦、小米(按六:三: 一比例搭配),由家属凭 “优抚证” 到官仓领取。骑兵王五原家境贫寒,伤后每月领粮三斗,妻子赵氏说:“以前全家吃两顿稀粥,现在能顿顿吃干饭,孩子都长肉了。” 官仓设 “伤兵窗口”,优先发粮,避免家属排队受冻,赵氏每次领粮都夸:“官仓的人见俺们客气,粮米也筛得干净。”
对特别困难的伤兵家庭(如孤儿寡母),额外发 “冬衣补贴”(每年两匹棉布)与 “取暖炭”(每月一担)。贫民出身的伤兵张小三母亲患病,官府不仅发粮,还派医士上门诊治,小三感动道:“俺流血不算啥,将军连俺娘都照顾到,这辈子都跟党走!” 赡养粮制度让伤兵无后顾之忧,康复更安心。
萧虎设 “军属工坊”,组织伤兵妻子缝补军衣、制作箭囊,按件计酬:缝一件军衣领工钱五文,做一个箭囊领八文。工坊备着针线、布料(官府提供),赵氏原靠乞讨度日,入工坊后每日缝三件军衣,月领工钱四十文,买了棉花给孩子做棉袄,逢人便说:“将军给俺们一条活路,比亲人还亲。” 工坊设 “巧手奖”,每月评最快最好的缝工,奖布料一匹,赵氏因手艺好常获奖。
李大夫定期到工坊为军属检查身体,顺带教她们 “简易护理法”:“孩子发烧用葱白煮水喝,划伤用艾草灰止血。” 发现营养不良的军属,立即发 “营养粥票”(可在官仓领小米粥)。工坊管事由军属推选,汉人王氏与蒙古妇人乌兰搭档,两人虽语言不通,却能用手势交流分工,工坊效率越来越高,军衣缝补速度比以前快三成。
伤兵子女入学享 “三免一补”:免学费、免书本费、免笔墨费,每日供午餐(青稞饼、菜汤)。王五儿子小虎原因家贫失学,入学后不仅能读书,还每天吃到热乎午餐,半年后长高半头,回家背 “人之初” 给父亲听,王五笑着流泪:“俺儿子也能像贵族子弟一样读书了!” 学堂设 “伤兵子女班”,由经验丰富的先生任教,进度稍慢也耐心辅导,小虎的汉文听写从常错到全对,先生赞他 “刻苦”。
对孤儿伤兵子女,官府安排住校,派嬷嬷照料起居(教洗衣、叠被)。步兵赵六牺牲后,其女小花住校,嬷嬷说她起初夜夜哭,现在能自己梳头、读书,还帮同学叠被子。萧虎视察学堂时,小花献上自己写的 “守土” 二字,虽笔画稚嫩,却见真情,萧虎当即赏她一块点心:“好好读书,将来做女先生。” 子女优待让伤兵更安心康复,说:“孩子有盼头,咱流血值!”
萧虎每周抽一日探视伤兵,带些糖果、肉干分给大家,坐下来讲自己的战斗经历:“当年我在北疆作战,见战友断了腿,哭着说活不成,如今他在白虎城开商铺,娶了妻生了娃,日子红火得很。” 他给骨折的王五按腿:“别怕疼,我当年断过肋骨,现在照样骑马。” 伤兵们听着故事,疼都忘了大半。
帖木儿带伤兵看虎营训练,指着冲锋的士兵说:“你们虽不能冲锋,却为守城流血,全军都敬你们。” 他让新入伍的士兵向伤兵行礼:“这些是你们的前辈,没有他们流血,就没有今天的安稳。” 伤兵李四说:“将军和千户来看咱,不是可怜咱,是敬咱,这比啥药都管用。” 将领探视让伤兵感受到尊重,康复更有动力。
正月底,首批康复归营的十名伤兵举行仪式,萧虎亲授 “守土勋章”(铜制,刻虎头与 “忠勇” 二字),宣布岗位安排:王五因熟悉敌情,调至 “军情处” 整理情报;张三驯马有功,任 “战马照料官”;赵六识字,入 “军需账房”。萧虎为他们佩勋章时说:“你们虽不能再冲锋,却用另一种方式守土,这勋章比战功章更重。”
仪式上,全营士兵列队敬礼,伤兵们拄杖或扶墙站立,泪水混着笑容。王五代表发言:“咱虽瘸了腿,心还在战场,定不负将军信任!” 归营后,王五在军情处整理多瑙河布防图,用红笔标注敌军动向,准确率极高;张三照料的战马膘肥体壮,在演练中表现最佳。萧虎对众将道:“善待伤兵,就是保住军心,军心在,城就守得住。” 伤兵营的故事传遍虎首堡,军民都说:“跟着将军,流血不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