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何知府,他真的说这粮食不足十日之数了吗?”胡天罡皱着眉头思索起来。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是绝不愿意用功名去换取粮食的。这种行为一旦被朝廷中的御史们得知,必定会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嗯,何知府还说了,胡人船只只能算最快的时间,而非准确时间。毕竟大海之上变幻莫测,往往都会晚几天。上次胡人来港时,足足迟到了半个月。”小六将何知府的话复述了一遍。

“如此看来,胡人确实靠不住了。”胡天罡此刻最想查明的是赵、钱、孙三家的粮仓里是否藏有赈灾粮。若是赈灾粮,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抄家;若不是,他就不能轻易动手,否则定会引来京城中政敌的猛烈攻击。

“大人,那我们该怎么办?”小六低声问道。经过与何知府的对话,他明白借粮几乎是不可能的。连当地的父母官都借不到粮,他们这些过路官员又怎能成功?

“如果实在不行……就卖功名吧。”胡天罡咬紧牙关,心中满是无奈。这是眼下唯一的办法。

“卖功名?”小六惊得差点跳了起来,急忙劝道:“大人,您可要想清楚啊!一旦卖功名,那些清流和御史们一定会把您骂得狗血淋头!”

“那你让我怎么办?难道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吗?”胡天罡冷冷瞪了小六一眼。他知道对方是为自己好,但此时此刻,他已经别无选择。赈灾粮迟迟找不到,线索也被切断。明明知道赵、钱、孙三家与赈灾粮被劫案有重大关联,却苦于没有证据。而市舶司的刘洵礼更是可疑至极,但此人毕竟是大皇子的人,胡天罡不得不有所顾虑。

“可是也不能这样做啊!这样做的话,大人的官声就毁了!”小六苦苦相劝。一旦失去官声,胡天罡便再无升迁可能,皇帝陛下断不会重用一个名声尽毁之人。

“大人,万一胡人能在月底前赶回来呢?”小六见胡天罡态度坚决,急忙再次劝阻。

“这可能吗?”胡天罡摇了摇头,不愿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这渺茫且不知归期的胡人身上。即便他等得起,城中的百姓也等不起。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士兵的禀报声:“报!京城密旨!”

胡天罡听闻后松了一口气,知道皇帝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站起身,打开门,跪在士兵面前恭敬地喊道:“臣胡天罡恭迎圣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胡天罡,万岁爷下的旨是密旨,无需宣读,看完后立即烧毁。”士兵严肃地看着胡天罡说道。

“臣领旨。”胡天罡接过信件,先仔细检查火封是否完好,然后才站起身,让小六带着士兵下去安排休息。

待众人离开,胡天罡打开泥封,展开秘信阅读了几页,脸色逐渐变得难看起来。他没想到皇帝竟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他缓缓将信纸靠近火烛,火光瞬间点燃了纸张,在火光映照下,他的脸色忽明忽暗。不一会儿,纸张的温度烫得他疼痛难忍,只得急忙松开手。

“大人,你这是……”小六回到屋内,刚好看到胡天罡被火烫到的那一幕。

“没事,殿下已经有了决定。”胡天罡摇了摇头,犹豫着是否应该告诉小六。他深知殿下的心思——一面是自己的儿子,另一面则是天下江山。作为父亲,保护自己的儿子无可厚非;但作为君王,他必须以天下子民为己任。

“殿下有什么旨意……”小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些不合时宜,但他实在想知道皇帝到底下了什么命令。

“殿下决定全力解决舟航的灾荒,不管此事牵扯到谁。”胡天罡沉声道,“密旨中特别提到,这件事与大皇子无关。但造成舟航现状的所有官员,必须严厉追责,无论身份高低。”言外之意是,舟航的任何官员都可以成为太子的替罪羊。

“这可是好事啊!”小六喜形于色,觉得这样一来,大人处理事情就没有了顾忌。

“呵呵,好事?未必吧。”胡天罡苦笑几声,内心五味杂陈。

“大人,你的表情……”小六察觉到异样,诧异地看着胡天罡。作为吴天罡的亲随,他很少见到自家大人露出这般复杂的神情。

“我表情怎么了?很正常啊,好了,不说这个了。你去跟何知府说,我想卖功名。”胡天罡不愿再继续刚才的话题。

“大人,还要卖功名吗?”小六有些抗拒,这无疑是在断自家老爷的后路。

“啰嗦什么?让你去就去!声名是小,百姓生死才是大事!我一个人的官声能救江南道二千七百七十五万百姓的生命,那这点功名又算得了什么?”胡天罡瞪了一眼小六,怪他拎不清轻重。江南道受灾的五府三十县共计一千零七十万人,不少的百姓已经聚集在舟航城前。

“可是……”小六看了眼胡天罡,对方的表情异常认真,他知道自己再说什么也没用了,只能叹了口气:“大人,现在已经晚上了,我明天再去吧。”

胡天罡没有再多说什么,心中却只有一个念头:如何将大皇子从这次事件中彻底摘除干净。毕竟,这是皇帝的旨意,他必须严格执行。

第二日,舟航知府

“胡大人,他说要卖功名?”何知府听到消息后颇为惊讶,这位总督大人莫非是完全不要功名了吗?

“嗯。”小六点了点头,心中同样不甘。一旦做了这件事,自家大人的前途便彻底毁了。

“大人可知此举的后果?”何知府咽了咽口水,读书人为求功名需历经重重考试。每县每年仅有三十人能获得童生功名,而江南道每个县府每年的读书人不下千人。生员只能由童生考取,府试中每年获得生员功名者也不超过三十人。更别说更高的秀才功名,考上秀才后便成为国家认可的士人,不仅可以出任乡镇乡官或里正,还能见官不跪。

“那大人准备出售到何种功名?”何知府见小六点头后,吞了吞口水,继续询问道。秀才以上的功名已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通往仕途的重要阶梯。只要成为秀才,便可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国家抡才大典。

“秀才。”小六一提到这个词,脑海中便浮现出御史们铺天盖地的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