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 第64章 地窖藏尸(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光微亮,江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门外已聚集了大批媒体记者和前来围观的市民。黄色的警戒线将外围区域隔开,法警笔直站立,两侧的便衣暗中观察来往人群。进入审判阶段的“菜窖藏尸案”——警方已在公开场合正名为“9·12系列团伙杀人案”——吸引了全国范围的高度关注。

这场审判,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寻常的刑案听证。四十二名受害人,长达十余年的潜伏杀戮,跨省流窜的作案轨迹,井然有序的杀人组织,精确的流程分工,再加上案发现场藏尸方式之骇人,让整个社会从震惊、愤怒,到哀恸和追问。

程望并未亲自出庭。他坐在警局四楼的办公室里,透过窗外能望见法院方向的红白标志,沉默地盯了很久。

他的桌上,摊着厚厚一沓资料,是每一位受害者的家庭信息、身份核查、dNA比对结果,以及法医记录与家属口供。

他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但仍不愿收起。

他知道,这一天开始,一些人的人生将迎来迟到太久的正义;而另一些人的噩梦,也会永远留下深痕。

法庭内,审判长按下话筒,缓缓宣读:“被告人贾鸿林,男,49岁,原江北市居民,自2000年至2011年间,伙同被告人许勇、陈世海、梁月娥等六人,长期实施有组织、有计划、跨区域的诱骗、杀害、劫财犯罪活动,共造成42人死亡……”

每念一个名字,旁听席上就有一位家属低声抽泣,或咬牙低头。

有的母亲白发苍苍,手捧着儿子生前的照片,手指发抖;有的妻子忍着眼泪,强迫自己记下每个证词,仿佛这是亡夫此生最后一场辩护。

他们等了太久。

有些人甚至已不再抱希望。

直到警方一锹一锹地从干涸的菜窖中挖出尸骨,直到一具具冰冷的骨骼对上当年的dNA样本,直到沉默十余年的真相如地火翻涌般被点燃——他们终于有了回答。

检察机关出示的大量证据材料,无比详尽。每一起谋杀都有完整的链条,从被害人身份、诱骗方式、作案时间到藏尸方式、物证提取,闭环清晰,程序完备。审讯记录、口供核对、视频重现,足以构成震撼人心的铁证山峦。

辩方并无还手余地。

贾鸿林坐在被告席上,低头不语。他的几名同伙或神情麻木,或低声哭泣,仿佛直到此刻才真正意识到那片地窖里埋的不是“麻烦”,是一个又一个家庭,是整整一代人的父母、兄弟、孩子。

法院判决书在下午五点二十五分宣读完毕。

“被告人贾鸿林,犯组织、领导、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杀人罪,抢劫罪,非法拘禁罪,隐瞒犯罪所得罪等,数罪并罚,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立即执行。”

“被告人许勇、陈世海、梁月娥等人,分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不等刑罚。”

法槌落下时,旁听席上再度爆发低低的啜泣,有人紧紧抱住身旁家属,有人掩面而泣。

而这场持续十余年的黑暗旅途,终于被钉在了铁与纸之间的最后一页。

晚上七点半,市公安局召开发布会,新闻媒体蜂拥而至。发言人通报案件全貌时,语调克制却不失庄重,尤其在念出“所有已识别受害人身份信息均已通知家属,并建立专项抚恤与心理辅导机制”时,现场记者寂静得仿佛连呼吸都消失了。

程望没有出席发布会。他坐在办公室里,桌上多了一份匿名寄来的信件。

信封未署名,字迹潦草而沉重,只有两句话:

“我女儿终于回家了,谢谢你们。她十八岁生日那天失踪,如今她二十九了。”

程望轻轻阖上信,站起身,走向档案柜。那是属于“9·12案”的全部卷宗。他抚过那一排排封面,像在送别逝者,也像在提醒自己。

正义永远不会缺席,但它抵达的路,从不是平坦。

那晚,他如往常一样,步入资料室,把最后一批鉴定文书归档。凌晨时分,他走回空无一人的值班室,窗外雨落如针,街灯模糊不清。

他想起贾鸿林说的那句话:“疯子杀人图快感,我杀人图回报。”

但他更清楚,在四十二个墓碑面前,没有什么“图回报”能抵消一条命的重量。

正义,不是为了让罪人忏悔,而是为了让世界记住,他们曾活着。

本案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