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皇帝的禅位诏书甫一颁布,便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檄天下,短短数日之间,已遍传四海。

消息所至,东汉、唐国、蜀国、吴国等诸侯列国朝野震动。

各国君主与公卿纷纷厉声斥责霍无忌“大逆不道”、“篡国奸雄”,檄文与口诛如同雪片般飞来,誓要将他的名字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斥为“千古罪人”。天下文人士子,尤其以东林遗风自居者,更是群情激愤,挥动如椽巨笔,撰写雄文,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仿佛要以笔墨化作刀剑,将这个谋朝篡位的奸贼扼杀在摇篮之中。

然而,面对这滔天的舆论巨浪,端坐于京城的霍无忌却只是付之一哂。他深知这些骂声终究隔着一层,鞭长莫及,动摇不了他的根基。真正关键的,是夏国本土的稳定。

而夏国境内,此刻却呈现出一派异乎寻常的“祥和”。

这“祥和”并非凭空而来,其代价,便是刘伯温此前以铁腕手段对清流文官集团进行的那场彻底清洗。曾经的反对者们,如今非死即逃,朝堂之上,早已无人敢置喙半句。

来自楚国女王张佛儿与司马懿、西凉督护彭越与新王王莽、坐镇燕晋的柴荣与刘裕、东胡大总管王保保等封疆大吏的效忠表文,如同百川归海,纷纷呈递至霍无忌的案前。即便是雄踞长安、手握重兵的李靖,也谨守嘉峪关前的承诺,上表称臣,承认了新朝的合法性。

因此,这场看似惊天动地的皇权更迭,在夏国境内竟未掀起太大的实质性动荡。对于绝大多数升斗小民而言,龙椅上坐着谁,远不如碗中是否有米来得重要。只要能让他们安居乐业,谁做皇帝,并无区别。

将登基大典的一应筹备事宜交由张仪、和珅等人操办后,霍无忌轻车简从,亲临那座曾关押过无数显贵的诏狱。

诏狱深处,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霉味与绝望的气息。唯独一间打扫得异常干净的囚室,显得格格不入。刘伯温布衣素袍,神色平静,正于榻上静坐,仿佛身处自家书斋。见到霍无忌在狱吏引领下走来,他从容起身,隔着栅栏躬身行礼,声音沉稳不见波澜:

“臣,刘基,恭贺王爷正位乾坤,荣登大宝!”

霍无忌快步上前,竟亲手打开牢门,踏入囚室,一把扶住刘伯温的手臂,语气诚挚:“先生快快请起!若无先生运筹帷幄,甘冒奇险,焉有本王今日?先生乃朕之第一功臣!”

刘伯温顺势起身,垂首道:“此皆臣分内之事,不敢居功。”

“先生在此受苦了!”霍无忌环视这简陋的囚室,面露感慨,“待朕登基之后,必奉先生为公爵之首,享万世尊荣!”

然而,刘伯温却缓缓摇头,脸上露出一抹淡然而决绝的笑意:“能助主公成就大业,刘基心愿已足。公爵之位,位极人臣,臣……万不敢受。”

霍无忌只当他是自谦,笑道:“哎!先生智谋深远,算无遗策,若无先生坐镇中枢,朕心难安。这公爵之位,朕还怕委屈了先生呢!”

谁知刘伯温神色一正,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向霍无忌,语气斩钉截铁:“主公,臣是认真的。非但公爵之位,待主公登基后,还请罢免臣在朝中的所有官职。”

霍无忌闻言,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眉头紧锁,满是不解:“先生……这是何意?莫非是怪朕来得晚了,让先生在此受了许多委屈?”

“非也。”刘伯温长叹一声,那叹息声中带着看透世事的苍凉,“主公可还记得那三千士子?他们的人头,是臣下令落的;他们的血,染红了京城的街衢。史笔如铁,这笔血债,无论如何也抹不去。它将成为天下文人士子心中一根永恒的刺,一道无法愈合的裂痕。”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直视霍无忌:“主公初登大宝,首要之务在于稳定人心,尤其是收拢天下士子之心。他们或许酸腐,却是治国之基石。若臣仍身居高位,手握大权,便是时刻提醒他们那段血腥往事,于新政推行有百害而无一利。主公若能以‘惩戒微臣’之名,将此事做个了结,或能稍平天下士林之怨愤,利于主公收拢人心,稳固朝纲。此乃臣为陛下所献,最后一道安邦之策。”

霍无忌听罢,胸中豪气顿生,大手一挥,霸气凛然道:“先生何必多虑!莫说是三千,便是三万腐儒,杀了也就杀了!先生乃朕之股肱,谁敢与先生为敌,朕便替先生将他们斩尽杀绝,看谁还敢多言!”

这番护短之言,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刘伯温听闻,身体微微一颤,眼中瞬间泛起感动的泪光,他再次深深拜下,声音已带哽咽:“主公……主公待刘基恩重如山!然,正因为主公如此待我,臣更不能不为主公的江山社稷着想!文人可用其才,亦可畏其口。杀戮或可震慑一时,却非长治久安之策。请主公……务必纳臣此谏!”

“这全天下的文人加起来,也抵不上先生一人重要!”霍无忌扶住他,语气依旧坚决。

“主公!”刘伯温热泪盈眶,几乎不能自已,“刘基何德何能,蒙主公如此信重?纵使肝脑涂地,亦难报主公知遇之恩于万一!”

“先生言重了!朕日后治理这万里江山,还需多多倚仗先生之智。”霍无忌动情地说道。

一番看似推心置腹、感人肺腑的君臣作秀之后,霍无忌便要拉着刘伯温离开这阴暗之地。然而,刘伯温却再次摆手拒绝,话锋一转:“主公,登基在即,不知对于分封从龙功臣,可已有成算?”

霍无忌见他又谈起正事,便也收敛情绪,沉吟道:“此事朕这几日正在思量,尚无万全之策。先生有何高见?”

刘伯温颔首道:“论功行赏,势在必行。可按亲疏、军功,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安众心。然,唯有一点,陛下需谨记——万不可分封异姓王!”

“哦?”霍无忌目光一凝,“先生是担心,有人会拥兵自重,日后尾大不掉,仿效我镇东王府旧事?”

“此其一也。”刘伯温肃然道,“如今天下未定,群雄环伺,战事远未终结。若此时便封了异姓王,使其裂土封疆,待日后平定列国,众将士立下更大功勋,陛下又将何以封之?届时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必生祸端!再者,纵观史册,异姓王向来是皇权最大的威胁,前车之鉴,历历在目。陛下若想江山永固,传之万世,就当从立国之初,便废除异姓王之制,将兵权、政权牢牢收归中央!”

霍无忌深以为然,但随即面露难色:“先生所言,确是老成谋国。只是……朕在回京途中,于嘉峪关前,已亲口许诺李靖,若他支持朕登基,便封他为‘关中王’。君无戏言,如今岂可食言而肥?”

刘伯温闻言,沉思片刻,眼中精光一闪,低声道:“陛下以为,李靖其人,可信否?其心,可测否?”

霍无忌摇了摇头,坦然道:“此人……颇有城府,亦有野心。绝非甘居人下之辈。”

“既然如此,”刘伯温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陛下更不可食言。不仅要封,还要大张旗鼓地封他为‘关中王’!”

“哦?这是为何?”

“陛下可即刻下旨,命其统领本部兵马,讨伐唐国李世民!”刘伯温娓娓道来,“此乃一石二鸟之计。其一,可借李世民之手,消耗李靖实力,使其无暇他顾,难以坐大;其二,以此激励其余诸将——异姓王爵位并非虚设,唯有立下不世之功者方可获得!如此,众将必心生攀比,人人争先,对陛下日后扫平列国,一统天下,大有助益!”

霍无忌听罢,拊掌大笑:“妙!先生此计大妙!既全了信义,又暗藏制衡,更能激励三军!好,就依先生之言!”

君臣二人相视而笑,那笑容背后,是对于权力格局的精准算计,也是对于未来波澜壮阔的征途的共同展望!